首页

从德国能源转型看我国清洁能源发展

点击:0时间:2021-01-21 22:39:26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德国实施能源转型以来所面临的挑战,德国政府和企业应对挑战所采取的各种举措,德国能源巨头战略转型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借鉴德国的相关经验,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清洁能源 能源转型 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3-0040-05

[作者简介] 谭建生(1959 — ),广东连县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兼职教授,研究方向:能源金融,区域经济。

2000年以来,我国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幅度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清洁能源蓬勃发展。我国在《巴黎协定》提交自主贡献文件时提出,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进一步提升至20%。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力行业面临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装机过剩等问题,非化石能源协调发展难度加大,西南地区弃水、局部地区弃风、弃光、弃核严重,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规模与配套电力体系、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矛盾。在能源系统以何种方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方面,我国现有能源战略和规划缺乏明确的系统性、长远性战略安排。

德国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国家,自然资源不丰富,油、气基本依赖进口。为了提高能源自给率,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能源转型”的概念。随着全球对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问题认识的深化,德国明确了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了清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计划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至80%。但在转型过程中,随着“弃核”、“退煤”战略的实施,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增长,德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可再生能源消纳困难、高补贴高电价负担重,以及自然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传统能源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为此,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修订相关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国能源转型发展也有与其相类似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其转型过程、政策措施及经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德国能源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1.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欧盟统一行动战略指引下,德国一直致力于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德国进一步调整国内能源政策,提出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举措,以实现在2022年之前全部关停境内核电站目标。可再生能源规模迅速扩大,规模化发展带来了如何消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难题。一是电力供给波动性持续加大,初步分析到2020年德国某些时间段可能会有2200万千瓦富余电量,到2030年则可能达到4100万千瓦;二是传统调峰机组大量减少。根据能源转型目标,到2033年,现有的70%以上传统调峰机组将会被关停,到2050年将只剩下不到20%的常规电源作为备用电源。德国能源转型面临调峰能力不足的巨大挑战。

2. 高补贴导致了高电价负担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德国实施了高补贴政策和高电价政策。以光伏为例,2005年德国光伏采取固定电价上网政策(FIT),电价补贴达到60欧分 / kw.h,且20年不变。这一阶段建设的光伏电站大约在2013、2014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在这一政策的刺激下,德国光伏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0至2012年达到了高峰,年装机均超过700万千瓦。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德国补贴大幅增加,增加了公众的电费负担。而为继续保持德国工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德国对工业企业采用优惠的电价政策,可再生能源补贴负担实质上落到了普通民众身上,用电电价大幅提升,居民的零售电价从2000年到2013年已翻了一番,从约14欧分/kw.h到29欧分/kw.h,其中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超过5欧分/kw.h。

3. 区域资源分布和能源发展不均衡

德国能源供需在地域分布上呈逆向分布特点,北部电力供应多,但城镇和居民少且分散、用电负荷小;南部电力供应少,但城市多且集中、用电需求大。在“弃核”后,德国南部地区预计将出现30%的电力缺口,风电资源丰富的北部,现在主要以就地消纳为主,要满足南部用电需求,需要高压远距离送电,而电网建设需要时日,北部地区的风电发展面临巨大的消纳压力。

4. 能源资源不足,对外依存度高

德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很高,2014年德国能源自给率仅为39%。在传统能源资源方面,德国“富煤缺油缺气”,石油和天然气长期依赖进口,而其能源消费的80%又来源于非电力能源,进一步加剧了对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赖,1990~2013年,德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一直在94.6%~100%波动。如何减少油气进口,提高能源安全成为其能源政策长期主导目标。在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方面,德国光照条件有限,光伏发电年满负荷运行小时数仅为800小时左右,只有美国的50%,而其国土面积较小,只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陆上风电资源也相对有限。

二、德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1. 制定中长期战略和規划目标并坚定实施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德国能源转型战略路线图十分明确,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替代化石能源,力争在2050年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2011年,在德国国内政治影响下,默克尔政府放弃了2010年决策的核电延寿运营至2035年的政策,提前到2022年关停全部核电。核能政策的这次调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可再生能源法(EEG-2012)》中,德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20年比例要达到35%,2030年、2045年、2050年分别达到50%、65%、80%。

200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只占全国发电量的3%,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达到1959亿度,占比33%,占一次能源消费13%左右。截至2015年底,德国风电装机达到4495万千瓦,光伏3970万千瓦。预计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50%的目标有望提前至2025年完成。

2. 持续调整优化政策并坚决执行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以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中心的电力发展和能源转型战略,有效保障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德国政府根据国内外能源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对该法进行优化调整,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如出台了《加快电网扩张法》和《联邦需求规划法》,促进电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EEG-2012)》规定,电网运营商必须按照规定的电价优先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义务(即FIT政策)。这一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确保了德国弃风弃光率低于1%。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初具规模后,为缓解高补贴高电价带来的压力,德国开始修订相关转型法案,逐步削减固定电价补贴,改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上网政策,改革后过剩的电量以负电价形式予以收购。

3. 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国内区域能源发展和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德国正筹建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线路。如“北电南送”项目,计划从北向南新建一条长约800公里的输电线路,总投资超过100亿欧元,把北部风电等富余电力输送至南部工业城市,满足德国能源转型后的用电需求。该项目也被称为“德国能源转型的脊柱和大动脉”,对保障德国南部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4. 结合资源分布特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风电

德国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截至2015年底,德国分布式光伏在3970万千瓦的光伏装机达中占到了约75%,规模居全球第二。这些分布式光伏装机大量布局在南部负荷中心,既便宜又实现了就近发电、并网和使用。此外,德国大力发展北部海上风电。2015年德国风电发电量比2014年增长50%,新增575万千瓦,累计达到4495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新增347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228万千瓦,增速超过陆上风电,占全球新增海上风电的67%,累计装机330万千瓦,超过丹麦,位居全球第二。德国计划到2020年海上风电装机650万千瓦,2030年1500万千瓦。

5.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发展能源互联网

德国政府早在2008年就率先启动了E-Energy计划,历经8年在6个不同特点区域开展能源互联网的研究,解决了多个跨学科问题,为未来能源的整体结构、商业模式、配套法规,信息与数据以及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在先导性方面,德国能源互联网研究明确了一个方向,即电网不再是过去的单向辐射结构,而是拥有众多分布式电源、形成潮流和信息双向流动的、供需互动的格局,需求侧可以有效响应和反馈电力系统的价格信号。能源互联网发展已成为德国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效的重要途径,从客观上有助于进一步消纳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是德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三、德国企业的应对举措

在德国能源转型前期,尤其是2011年以来,随着能源需求减少、煤炭价格降低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逐步增长,德国电价持续下降。德国四大电力集团E.ON、RWE、VATTENFALL、ENBW均未能在能源转型初期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战略,导致市场份额、收入和利润大幅度下滑,陷入严重经营危机。在过去的10年中,占有德国传统能源70%的这四大电力集团仅拥有德国可再生能源市场1%的份额,在2011年平均市值缩水了68%。面对严重经营困境,四大电力集团在2014年左右开始调整战略,一方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开始拆分重组,积极拓展电力中下游业务,从被动应对能源转型转为积极适应,其中以E.ON最具代表性。

E.ON业务主要集中在德国、英国、美国、北欧和东欧,截至2015年底,业务结构中,天然气39%,煤炭21%,核能16%,水电10%,风能8%,油电4%,生物质能和褐煤各1%,其中发电装机5100万千瓦。因电价下跌及德国“弃核”策略实施,E.ON经营受到巨大冲击,2010年后业绩起伏不定,利润大幅下跌,2015年净利润为-70亿欧元。

为应对危机,E.ON进行了业务调整和转型。一是对主营业务进行了分拆重组。把油气开采生产、发电、电力贸易、电厂运营建设、天然气输送和提炼、区域供暖等业务分拆到新的公司Uniper,母公司保留并拓展可再生能源和配售电服务、能源解决方案等业务。二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分销和下游业务的投入,2015年E.ON资本支出38.52亿欧元,其新增投资53%投入配售电,26%投入可再生能源。2016年4月26日,E.ON公开出售Uniper53%的股份,并计划到2018年继续减持,并逐步退出。从效果看,2015年E.ON的收入57%来源于电力服务,2016年上半年实现了扭亏,盈利6亿欧元。但其传统业务子公司Uniper仍出现较大损失,2016年亏损39亿欧元。预计未来E.ON发展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在母公司E.ON的层面,可再生能源、能源网络和客户解决方案将成为核心业务;二是Uniper经营状况难以改观,E.ON将伺机退出;三是E.ON凭借庞大的资金、人才、技术资源、客户优势(拥有电力客户1350万,输电线路73万公里),转型和发展前景看好。

四、相关启示和借鉴

1. 政府层面的启示

首先,能源转型需要长远谋划,把握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动执行。当前,我国以五年为周期制定了“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虽提出了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蓝图, 但2030、2050年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实施路线图仍是空白,2050年的发展蓝图也仅停留在构思层面,缺乏明确的目标以及清晰的战略指引功能。因此,建议將能源中长期战略进一步细化明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审视、把握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等“四个革命”和国际能源合作的方向,制定2030、2050年跨长期战略及实施路线图,保持定力、坚决执行,确保我国能源转型成功。

其次,能源转型因地施策。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能源自给率高于德国,但区域差别大的特点也与德国类似。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在中西部,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三北地区,水能集中在西部和中南部,而且东西部经济差异很大。因此,我国在制定能源战略和规划时可以充分借鉴德国因地施策的做法,发挥区域资源能源优势,为跨省能源交易创造有利条件,有效形成区域能源互补,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比例。同时,多措并举,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在中东部地区坚持规模化、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为负荷密集区的远距离受电提供落地侧的支撑,为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奠定基础。

第三,针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政策。在能源转型初期阶段,为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德国政府实施了高补贴高电价政策。2015年风电和光伏发电量比例达到了1/3,待进入了相对成熟阶段,才逐渐减少乃至取消固定电价补贴政策。从体量上看,我国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2015年风电和光伏发电量比例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约4%。在电力市场深化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宜将能源转型目标与深化电力市场改革目标结合起来,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继续实施渐进式优化电价补贴政策,或积极引入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并配套绿证、完善碳市场等政策来支持发展。2020年后,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可以从当前主要依靠补贴逐步转为强制配额及绿证政策的引入、碳减排等配套政策。

2. 企业层面的启示

德国能源转型过程,传统能源企业因未能及时适应变革而一度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我国当前也处在能源转型期,电改如火如荼,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不断提高,传统发电业务利润不断降低,综合能源服务、售电等业务方兴未艾。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能源发电企业在经营上大多还是单一重资产模式,在国内发展仍以传统开发模式为主,在国际市场缺少战略驱动,难以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应当推行三个转变。

一是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业务链条。能源互联网已成为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之一,园区级能源互联项目、大客户系统能源互联项目是当前两个重点。一方面可积极参与建设园区级能源互联网项目,实现风、光、气、储等多种能源并存,实现能源和信息互补互通互联。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为大客户提供系统性的能源集成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不同能源形式的菜单式服务,实现需求侧响应、直接负荷控制、智慧用能优化控制。

二是拓展业务模式,由传统重资产向轻资产模式转变。E.ON代表了全球能源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其重要特点就是降低重资产比重,逐渐转向中下游,加大轻资产比重。目前,我国各大电力企业都在积极开展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企业轻资产化是一个重要方向。笔者认为应关注两个方向,在业务发展方面,应当关注开发、工程、运维、设计、技术、金融、服务等自身核心能力的服务输出。在资本运营方面,应关注通过上市、引入投资、基金等方式,降低发展的资金成本,降低资产负债率,提升资产质量。

三是及早制定企业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措施。国家补贴政策将逐步退出已是既定事实,随着新投产容量继续保持甚至加大,可以预见补贴下调的力度、频度将进一步加大,与其被动应对“抢电价”,不如及早谋划少依赖、不依赖补贴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及举措。2017年2月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打开了可再生能源企业不依靠补贴获得更高度电收入的通道,未来还将引入与配额制挂钩的强制责任制度,电力企业应提前做好准备和部署。

[参考文献]

[1] Rainer Baaker及Agora能源转型推介小组.关于德国能源转型的十二个见解[R]. 2013(5), 01.

[2] IAEW/Consentec. 2011.20.

[3] Power flexibility gap looms for Germany[J].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2014.10.21:6.

[4]管克江. 德国风电“大动脉”逆势推进[N].人民日报. 2014-02-07.

[5]朱彤. 如何消化能源转型带来的矛盾[J].中国石油企业, 2016.05: 19-20.

[6]珍素,沈海滨. 德国弃核是勇气还是无奈[J].世界环境, 2014(3).

[7]张小锋,张斌. 浅析德国可再生能源法[N].中国能源报, 2014-04-28.

[8]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及与中国合作情况汇编[G].

[9]张斌. 德国能源转型战略及其启示[N].中国能源报, 2014-04-07.

[10]管克江. 德國风电“大动脉”逆势推进[N].人民日报. 2014-02-07.

[11] 马化腾,曹寅等.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321-347.

[12] Annex,M, A.Gandolfo&J.Rooze. Company profiles:the‘Big Four German utilities.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2016.4.5.

[13] Annex,M&J.Rooze.Uniper and E.on after the Split. New Energy Finance, 2016.4.2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of Germany Energiewende, the various measure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lessons learned in the German energy giant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He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hinas energy green, decarbonized and Energy Reform by related experience of German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Keywords: Clean Energy; Energiewende; Industry Policy

(收稿日期:2017-04-10 责任编辑:廖令鹏)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