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教师“走教”被通报冤吗

点击:0时间:2022-01-29 08:31:40

胡印斌

整治教师的懒散,并不应该存在城乡之别,而应该一视同仁。我们不仅要关怀乡村教师的生活,更要考虑如何提升其职业的荣誉感与责任心。

前不久,广西西林县教育局一则通报,再次让乡村教师成为公众的焦点。在这则《关于西林县教育系统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暗访督查情况的通报》中,十几名乡村教师因“未办理请假手续擅自离校已返回县城”而被批评。当地有关部门表示,此举是为了整治教师“走教”的懒散风气。

这一事件引发舆论质疑,有论者认为,乡村教师下班回家就被通报批评,这样过于严苛的管理未免不通情理,甚至有人认为,此举涉嫌违法行政。从舆情看,社会对于乡村教师体现出极大的包容和同情,总体而言就是,乡村教师不容易。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看待“走教”冤不冤的问题,恐怕又是另外一种心态了。比如,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当下的乡村学校就好比是“鸡肋”,属于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多年来,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往往避而不谈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一味在奉献、牺牲等等概念上打转转,习惯于用道德化评判替代生活判断。

具体的表现就是,但凡有点能力和条件的,都会选择让孩子进城上学,留下来的,多是没办法的“别人家的孩子”。舆论似乎也从来不关心,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也有着向上流动的渴望,也希望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而现状则是,很多乡村学校更像是个过渡的机构,孩子在这里长大,然后进城务工。至于能否踏上“向上的台阶”,恐怕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乡村教师一方,我从来也不否认他们的辛苦,以及一些教师身上犹存的上进心,但同时,弥漫于这一群体很多人身上的懒散、应付、混日子,却是真实的存在,而并非只是官方文件的说辞。这样说,并非抹黑,而是基于自身以及身边人生活经验的客观陈述。乡村教育尽管在科目、考核上逐渐与城里接轨,但真实的教育效果,则无需多言。

这样讲,可能会有很多人不满意,并举出学生素质差、教育硬件缺乏等等理由,但根本原因,仍在于教师责任心的淡薄。一个简单的例子,大概十几二十年前,村里的学校还能走出不少人才,而近些年这样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为什么农民宁可拼尽力气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小学?很简单,乡村教育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教育诉求,只好选择用脚投票。

也因此,从感情上讲,我也同情那些扎根农村的乡村教师;但从理性上讲,如何提供优质的乡村教育,让“别人家的孩子”也能够获得一个不错的起跳平台,应该是我们关注乡村教师的起点。以此为基点,我认为,整治教师的懒散,并不应该存在城乡之别,而应该一视同仁。我们不仅要关怀乡村教师的生活,更要考虑如何提升其职业的荣誉感与责任心。

很多时候,不辨事理,习惯于道德化的评价,尽管可能会获得一些掌声,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乡村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有某种道德的献祭精神,但却不完全如此,也应该有着职业的约束与规范,不能将职业混同于德行,一味赞美,非但无助于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也会将家长们的耐心消磨殆尽。

标签: 乡村 教师 贵州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