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大地上的邳睢铜抗日根据地

点击:0时间:2018-08-17 16:27:02

冯治

一、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

创建和基本形成

邳睢铜抗日根据地是以江苏省邳县、睢宁、铜山三县为核心的抗日根据地的简称,后来发展到灵璧、宿迁、萧县、宿县和峄县、藤县等各一部分。它北倚陇海铁路,东靠京杭大运河,南跨海(州)郑(州)公路两侧,其西北角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要地徐州。邳睢铜抗日根据地位于华中根据地的东北边缘,像镶嵌在苏北丘陵地带的长三角形。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南北长约300里,东西宽约200里,人口约400万,虽然地域狭小,但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它不仅直接威胁着敌伪占据的徐州这一军事重镇,而且是华中与华北、山东根据地三大战略区联系的通道,是华中地区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交通走廊。

邳睢铜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自1919年五四运动始,这个地区的革命先驱就热情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地方党组织就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组织成立了如徐州抗日职工联合会等许多全区性的抗日群众团体,培养了抗日队伍的骨干。“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四省边区人民建立抗日群众团体,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始了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初创工作。1938年4月,日军南北夹击徐州,中共苏鲁豫皖特委鉴于徐州面临沦陷危局,决定将所辖地区以津浦、陇海两铁路交叉点为坐标,划徐东南、徐东北、徐西南、徐西北四个工作区,每个区委相当于一个地委。5月19日,徐州沦陷。中共中央于22日及时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指出:“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内,即应建立一个能独立领导工作的工委,其主要任务为发展游击战争。”中共徐东南区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把抗日烽火燃遍了邳睢铜大地。1938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南进支队”(以下简称“南支”);同时成立中共苏皖特委,李浩然为代理书记,根据山东分局指示,苏皖特委在邳县铁佛寺召开了邳睢铜三县干部会议,将邳睢铜三县的抗日武装集中到邳县许楼,统一整编为“南支”。“南支”迅速发展至七八千人。1939年12月,为加强邳睢铜地区的领导,中共苏皖区委决定成立邳睢铜地委,李云鹤任书记。1940年1月底,地委将邳、睢、铜三县地方武装统编为八路军苏皖纵队(1939年9月成立)第三大队。这样邳睢铜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力量都得到了统一。

在邳睢铜根据地抗日军事力量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民主建政工作也获得了蓬勃发展。1941年秋,邳睢铜地委划归淮北区党委领导。同年10月1日,淮北区党委和淮北区苏皖行政公署决定建立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纵翰民任主任。同时宣布成立邳睢铜灵军分区,蔡明任司令员,李砥平兼政委。至此,在邳睢铜地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和军队相结合的抗日力量整体,标志着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形成。

二、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

发展和巩固

邳睢铜灵联防办事处建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政策法令,革旧布新,兴利除弊,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在政权建设方面,严格执行了“三三制”政策,广泛吸收了各方面的爱国人士参加各级政权的工作;在武装斗争方面,普遍建立民兵组织,成立了县大队、区队和乡民兵基干队,并积极备战,在根据地内,大挖抗日交通沟,沟沟相通,村村相连,纵横交错,以适应平原游击战的需要;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的累进税率制,努力发展生产,保证部队和政权的供应;在社会治安方面,保卫政权,防止内奸,镇压内奸;在文化教育方面,各村都建立了小学,又组建了抗大式的邳睢铜灵联合中学,培养输送了千名干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更加疯狂扫荡,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进入了艰难困苦的时期。邳睢铜地区的党政军民为战胜困难,夺取最后胜利,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建设根据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942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简了机关工作人员。同时,撤销县制,由联防办事处直接领导区级政府,并抽调一部分军队干部,加强地方武装。这样,既提高了党政军的战斗力,又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实行精兵简政的同时,中共邳睢铜地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全地区开展了整风运动,使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组织群众开展生产竞赛,掀起群众性的生产高潮,并领导群众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出现了几人、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大型集体互助组。地委还“要求部队每人种一亩粮,一分菜;机关每人种一分菜,上半年每人种半亩粮,下半年种一亩粮”。党政军民共同努力,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机关、部队、学校等单位基本自给,不仅粉碎了敌伪的经济封锁,而且为夺取抗战胜利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1942年冬,在彭雪枫、邓子恢等指挥下,根据地党、政、军、民,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历时33天,粉碎了日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的空前大扫荡。从1943年起,邳睢铜根据地在历尽旷古未有的灾难后,又逐步发展起来,根据地军民胜利地开展了扩大根据地、拔除日伪据点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1943年4月,邳睢铜军分区司令员赵汇川调集新四军四师九旅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共4000多人,一举拔除了叶场据点,极大地鼓舞了邳睢铜地区抗日军民的斗志,又乘胜开辟了睢(宁)宿(迁)地区,建立了睢宿县。1944年夏,赵汇川又率部攻克峄南重镇涧头集,建立了峄腾铜邳县,从而使华中和山东根据地连成一片。

在根据地逐步扩大和巩固的基础上,淮北区党委决定,将邳睢铜地委和宿灵地委合并,仍称三地委,邳睢铜灵联合办事处改为淮北第三专员公署,“下辖邳县,睢宁,铜山,睢宿,峄腾铜邳,萧宿铜灵,宿东,宿灵,灵化九个县,专员王烽午、副专员吴云培”。

从1945年春开始,邳睢铜军民投入反攻战斗,横扫日伪据点。7月7日凌晨2点攻打睢宁县城,俘获伪县长夏硕武、伪团长王学阶和伪区长金子超以下官兵2044名,至10日,解放睢宁的战役结束,1座县城、600余处村镇、20万人口被解放。睢宁是华中抗日根据地解放的第二个县城。新四军首长发来嘉奖电和嘉奖令。之后,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全歼了双沟、道庄等据点的日伪军,全部解放了邳睢铜地区。邳睢铜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终于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特点

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同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一样,都是在党领导人民同日伪浴血奋战中建立的。但是,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在建立过程中,又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

一是纵观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大都是八路军或新四军的主力开辟的。而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则是在八路军主力还没有到达邳睢铜地区之前,由地方党组织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动员民众的力量,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就开始开辟的。

1937年10月,中国政府设立了以徐州为中心的第五战区,中共苏鲁豫皖特委经过努力和斗争,通过第五战区动员委员会掌握了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权,“党的统战意图,通过各县动委会可以一直贯彻到区、乡、保”。通过动委会,党组织广泛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政策,深入发动群众,“组织了许多抗日群众团体”,如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农民抗日救国会、儿童团、姊妹团等抗日团体,并举办了第五战区抗日青年训练班。徐州沦陷后,其成员全部成了组建抗日武装的火种,抗日队伍如雨后春笋,在邳睢铜地区茁壮成长。如1938年6月,以抗日青年训练班为基础,组建了党领导的“睢宁独立大队”,辖4个中队约500余人,吴季讷任大队长,陈新然任副大队长。中共睢宁县七区区委书记李光军和周宇明、郭军等人在睢宁古邳镇召集进步青年组建了“睢宁县古邳青年救国团”,顾惠民率其组织的抗日自卫队加入,“青年救国团”迅速发展到200多人。6月下旬,一伙日军乘汽车从邳县前往睢宁双沟。陈新然率领睢宁独立大队在睢宁张圩乡陈油坊村伏击,炸毁敌汽车2辆,炸死炸伤日军多人,睢宁独立大队无一人伤亡。(杨蕴:《邳睢铜抗日根据地战事考略》,存中共睢宁县委统战部)同时,邳南赵佑民、宋成尧领导的100多人抗日青年武装和睢宁独立大队取得了联系,使邳睢地区的抗日斗争连成一片。7月,万众一、苗卉春在徐州东南殷杨庄,邵幼平、邵晓平在徐州东南邵楼一带,李广星、鹿卓继、鹿周继、鹿世和在徐州东北紫庄一带,分别组成抗日武装,随后这三支武装在吕梁山会合,命名为苏皖游击队。这些抗日队伍汇成了开创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二是打破地域界限,采用多种形式,机动灵活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过程中,面对各县各地抗日武装力量发展不够平衡,敌人力量在原县境内强弱各异,在徐州沦陷后有些县区还残存着国民党政权等错综复杂的局面,采取了打破地域界限,利用多种形式,机动灵活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方针。如1939年底建立了“运西办事处”。这是邳睢铜抗日民主政权的雏形。1940年9月9日,运西办事处在小黄山邀请邳南各界人士召开会议,民主协商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邳南行署,一致推选当地有影响的民主人士杲益斋为邳南行署主任。刘少奇曾对此给予高度赞扬,他说:“在华中,我们没有占绝对优势时,邳睢铜地委以和平方式取得了国民党邳南行署政权,这在华中来说是个典型。”(李云鹤:《回忆邳睢铜敌后斗争》,《徐州党史资料》第8辑第13页)1941年,在邳南行署的基础上,成立邳南县人民政府。8月,睢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9月底,铜山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邳睢铜全地区抗日民主政权。

三是邳睢铜抗日根据地虽然狭小,却贡献巨大。首先,它架起了连接华中和华北、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桥梁。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始终巍然屹立在敌人的前沿,不仅对敌伪占据的军事重镇徐州构成了半环形包围圈,而且架起了华中和华北、山东根据地连接的牢不可破的桥梁,成为华中与华北、山东三大战略区联系的通道。尤其是1944年,建立了峄藤铜邳县后,华中与山东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两地军民密切配合,相互支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邳睢铜抗日根据地通过山东,又成为华中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交通走廊。1943年11月,陈毅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就是经过邳睢铜抗日根据地转入山东根据地的。其次,它为华中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从人力物力上支援了华中根据地。以邳睢铜抗日军民为基干组成的“南支”,驰骋转战在东起灌云、东海,西至徐州、铜山,北起临沂、郯城,南到洪泽湖一带的广大地区,抗日、歼伪、反顽、攻城,收复国土,对于创建华中根据地东北部徐海地区的根据地,开辟淮北根据地,支援新四军作战,起了重要作用。1940年8月底,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南支”与其他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兼政委。“南支”一、二团和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三支队南下与新四军北上的一、二纵队在盐城以南胜利会师,打通了华北、华中的联系,完成了开创苏北根据地的战略任务。然后第三支队又挥戈北上,进入淮海地区,参加了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应该说,邳睢铜根据地人民抗日贡献卓著,值得永久铭记,也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