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清为广西争得出海通道
王辅一?何绍榜?张学亮
1956年6月下旬,韦国清到达南宁,就任广西省省长、广西省委第一副书记。此后20年里,他在广西先后任省委书记,自治区主席,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负责人、革命委员会主任、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韦国清在主政广西20年期间,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同党政领导班子一起,带领全区人民奋发努力,改变了广西的面貌,使广西由内陆地区变为沿海地区。
出海通道先改后变
钦廉地区,原是广东省西面一块狭长地域,南面临海,西、北及东面的大部分为广西的陆地所包围,明代以前属广西管辖,明代以后属广东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东、广西两省都归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叶剑英是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张云逸是华南分局第二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当时,华南分局考虑到两省地理位置交叉,从方便剿匪和利于国防、经济建设等方面考虑,决定将广东省的钦廉地区(包括合浦、钦县、灵山、防城四县和北海一市)交由广西省管辖,把广西省插花在广东省的怀集县交由广东省管辖。
1950年10月,叶剑英代表华南分局在广东省地委书记和军分区司令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上,宣布了这件事情;11月,叶剑英到广西指导工作,把钦廉地区的党、政、军领导集中到南宁,和广西省委领导共同宣布了这件事情。
把广东省的钦廉地区划归广西省管辖,叶剑英讲了三条理由:
从经济上看:广西全省无海口。他对钦廉地区同广西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钦廉无广西,似人有口无胃;广西无钦廉,似人有胃无口。他指出:钦县盐积如山,而广西人民却要用30斤谷才能换一斤盐,城乡阻断,内外闭塞,经济停滞。如将钦廉交广西管理,当作一个吞吐港来经营,广西今后进出口可以不经香港、广州,运费成本就会降低。这样,把城乡、内外一沟通,广西经济便能发展。
从国防上看:将钦廉、龙州两地的国防线统一起来管理(广西解放初期设立龙州地区,和钦廉地区相连),比较有利。对付敌人可能的侵袭,钦廉应依托广西为后方,广西省会把钦廉作为自己的门户。
从工作指导便利上看:钦廉远离广州,华南分局和广东省政府对钦廉有点鞭长莫及;而钦廉与南宁则壤地相接,交通便捷,较广州方便。
华南分局的决定,可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韦国清到广西任职后,得知华南分局决策的情况,认为叶剑英是从国家全局出发做出的判断,是非常英明的。
1951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首先向中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央政府呈报,提出将钦廉地区委托广西省管辖,并主动将钦廉四县一市的有关资料送给广西。广西省人民政府也做了相应的报告,提出将怀集县委托广东省管辖,并将该县的有关资料送给广东。经过中央批准,托管一段时间之后,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建议下,两省分别向中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写报告,提出从1952年1月起,钦廉地区和怀集县分别划分两省建制,得到中央的批准。钦廉地区划归广西后,改称钦州地区。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务院于1955年将钦州地区又划归广东省,而怀集县却没有划回广西省。
韦国清回到广西就职后,了解到钦廉地区及怀集县归属的变化情况。不少同志向他反映,认为钦州地区建制的变化不合适。他也觉得,将怀集县由广西划归广东,将钦廉地区划归广西,从地理环境、军事部署到经济建设,不仅对广西有利,对广东也有利,对国家全局更有利,而对已有很长海岸线的广东省来说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他的上述看法,多次同身边工作人员及当时一些领导同志谈过。
20世纪50年代末,广西自治区林业厅厅长张华同韦国清谈到北海归属的变动时,有点不平地说:“这个变化太没有道理,要说民意,我当时担任北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时知道,多数群众是愿意归广西管理的。”韦国清说:“由于历史的习惯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有些人留恋广东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既已划了过去,那就从长计议吧,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到妥善处理的。”
自治区副主席李任仁也很关心这件事。他同韦国清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同杨东莼、陈此生商量过,建议将钦州、北海划归广西。后来中央同意了,他们很高兴;以后又做了变动,他实在想不通。今后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还是要提意见。韦国清说:“我赞成李老的意见,我们有责任反映广西各族人民的要求。”
国防战备促使广西梦想成真
20世纪60年代初期,逃往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要反攻大陆,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派武装特务屡犯我国沿海的一些地区,妄图建立大规模进犯大陆的“游击走廊”。钦州地区沿海是他们偷渡的主要目标之一。韦国清以他长期在军队磨练出的敏锐感,立即把位于广西的十万大山和钦州地区沿海联系起来。他认为,敌人如果在钦州地区沿海偷渡成功,必然窜进十万大山,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建立他们的据点,敌人空投的目标也必然是十万大山。1964年夏,韦国清时任广西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在一次会议上提出:“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把沿海和十万大山隔为两省、区,于对敌斗争不利,我们是不是以自治区党委的名义,给中南局写个报告,请求将钦州地区重新划归广西。”乔晓光、伍晋南、贺希明、覃应机、安平生几位书记和其他常委都赞成韦国清的意见。
1964年7月21日,广西自治区党委正式向中南局写出报告。在这之前,韦国清曾和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谈过这个问题,陶铸表示可以考虑,在将报告正式送上去以后,韦国清又去广州同陶铸面谈。陶铸说:他和中南局的同志已经初步商议过,把钦州地区划归广西,无论从对敌斗争还是从经济建设方面看,都是需要的、适宜的。这也是他多年来经常考虑的问题,他希望广西给他一点时间来处理这件事。
1965年3月,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到广西视察三线建设的战备情况。韦国清当时不在南宁,他特别交代陪罗瑞卿视察的覃应机要反映对钦州地区归属的问题。罗瑞卿从战备角度,认为把钦州地区划归广西是必要的。不久,罗瑞卿来到广东韶关,同陶铸谈起韦国清的意见,陶铸表示同意,但他说:“此事还得和赵紫阳商量一下。”此时,陶铸已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仍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但不再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了,广东的工作由赵紫阳负责。陶铸对罗瑞卿说:“现在我已不再担任广东省委的领导,处理这件事就比较容易了。”陶铸把赵紫阳请到韶关,谈起将钦州地区重新划归广西,赵紫阳也表示同意。罗瑞卿回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这件事,周总理认为解决的时机成熟了。
1965年6月26日,国务院根据广西自治区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请求,正式将钦州地区划归广西建制。这样,就使韦国清和广西人民打通海上通道的梦想成真了,从此,广西由内陆变成沿海地区,除增加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外,还多了一片海,海岸线长达159公里。这里海底平坦,温度和盐分变化不大,海产品品种繁多,捕捞海域辽阔,可供开发的港口不少,对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以及盐业、养殖、捕捞,都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这一改变,不仅对巩固祖国南面的边防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广西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6年初,前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回到广西故乡参观,韦国清等自治区领导向他介绍了广西的情况,李宗仁听到原属广东的钦廉地区已经划归广西,十分高兴地说:“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在广西当政时,如要把这块地区划过来,那说不定要出大乱子的。你们却不出事就办到了,我真佩服你们共产党的伟大!”韦国清解释说:“共产党讲全国一盘棋,只要把道理说清楚,人民会理解和拥护的。”
抓紧建设出海通道
广西有了一片海,韦国清便考虑如何尽快打开广西出海通道的问题。
1966年初,韦国清在办公室同覃应机交谈打开出海通道的问题时,面对着挂在墙上的地图说:“你看,世界上凡是靠海的国家和城市,几乎都较发达,我们国家沿海省份的经济一般也比内陆省份发展快,为什么?”覃应机没等他说下去,就说出自己的见解:“主要是得益于航海业的发展,交通方便,运输成本低。”
韦国清接着说:“当然得益于海产业的发展,但主要还是航运业。”他又指着另一幅地图说:“你看,我们广西如今所处的地域多好啊!面临大海,接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大西南的云、贵、川,是资源丰富的内陆省份,人口也多,他们的货物进出,靠近的出海口在哪里呢?就在我们广西。而他们现在输出货物,还要通过湛江、广州等地,路程远得多。今后,我们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和通往港口的交通线,就可以成为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南昆铁路早就酝酿要上马,只是由于国家经济困难被推迟了,看来迟早要上的,这条铁路一通,又有港口和必要的配套设施,大西南的货物就会从我们广西进出了。”
韦国清的这些想法也同乔晓光等书记交换过,大家都赞成他的意见。不过,由于当时地方财力有限,加上爆发“文化大革命”,广西建港的事被搁置、推后了。
1968年初,一个外部条件为广西开展港口建设带来了契机。那时,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不断升级,他们出动大批海、空军事力量,对越南北方的公路、铁路、桥梁、堤坝以及村庄进行野蛮轰炸,还在海域、港口以及交通水道进行布雷,企图切断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一切外来援助。为了援助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中共中央决定在距离越南最近的广西防城建设一个战备港口,以便开通中越隐蔽的海上运输航线。
韦国清深知在广西建立这样一个港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预见到建成这个港口对于广西开辟出海通道的重要性,因而十分关注,对于这个港口的建设问题,他准备组织得力班子去完成这项任务。
1968年3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兴建防城港,定为“广西322工程”。施工队伍从祖国四面八方调集而来,共一万多人。鉴于这项工程的重要性,韦国清挑选政治上坚定、工作上敢于担当的自治区党委工交政治部原副主任刘泮江担任指挥长。刘泮江是位极负责任的同志,长期带病坚持在工地,为港口建设鞠躬尽瘁,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建港工作。
1972年8月,根据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要求,防城港开始向越南运送援越军事物资。韦国清主持研究,确定成立援越领导小组,由覃应机任组长,下设援越指挥部,负责安排运送。运输船只为躲避美国飞机的轰炸,白天装物资,傍晚出发,绕过美国水雷封锁线至越南指定地点,卸下物资后于当夜返回,这条运输线成为中国援越抗美的隐蔽航线。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中国援助越南的军事物资运输有两条“胡志明小道”:一条是隐蔽于热带丛林中的崎岖小道;另一条则是防城港至越南的这条隐蔽航线。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迫在巴黎谈判桌上签字停战,越南人民取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持续9个多月由防城港至越南的军事物资运送工作,也就画上了圆满句号。这条航线由于为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越南民主共和国颁发的国家勋章。
防城港今后该怎么办?有的人认为,当时广西要建设的项目很多,防城港只能维持现状,作为地方一个小型港口,待有条件后再续建。韦国清不赞成这个意见。他认为,防城港具有水深、避风、回沙少、气候适宜等特点,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现在既然已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应积极向中央建议,由地方续建,搞万吨级的深水泊位,使之成为广西对外贸易的港口。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港口的建设,周总理最近已做出批示,要建立领导小组,专抓港口建设,以改变我国港口建设的落后面貌。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争取国家对防城港建设的支持。对此,广西区党委几位书记均表赞同,使韦国清的意见得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