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VS天皇,好一场日本宫斗大戏
华山流水
套用中国古代的说法,身居宫中的天皇,是在用NHK传出“衣带诏”。而宫内厅在慌乱之下,做出了最直接的“直线反应”,将天皇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暴露无疑。
日本可能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时刻。
NHK的英文网站报道称,今年82岁的明仁天皇,最快可能于8月8日宣布退位,将天皇之位传给德仁亲王。如果成行,这将是明治维新以来从未有之大事。
虽然日本近来在南海等问题上蹦跶颇欢,但很多普通日本人并不关心政治,不过,对于天皇退位这件事,他们却高度关注。
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从半个月前,围绕“生前退位”的决定,天皇和安倍政府之间就开始上演起了一出宫变大戏。
宫变
故事要从7月13日说起。
当晚,日本NHK电视台在7点黄金时间播出重磅消息:天皇明仁已表示打算“生前退位”,时间约在今后数年;并向宫内厅表达了这一意愿。
这一百年未有之大事件,自然引发了整个日本社会的震惊。此后的惊天反转剧情,更出乎日本人的意料。
当晚,接近午夜时分,日本多家媒体突然发布消息称:宫内厅次长山本信一郎在深夜召集记者,全盘否认关于天皇“生前退位”的相关报道。
即使是对于皇室事务毫无所知的普通百姓,也能够从中嗅出一些怪异的气息:宫中出事了。
衣带诏
我们来分析下这种冲突。
按说,日本主流媒体关于皇室报道本来就存在诸多禁忌。涉及天皇“生前退位”这样的主题,NHK绝无可能自行报道,只能是来源于天皇自己的意图。而且在播发消息之前,应当有天皇身边的宫内厅官员知晓并许可此事。
而宫内厅的“辟谣”,实际上是在否定天皇的意图,亦可理解为封锁天皇的对外发声。
再进一步说:如果天皇能够通过正常的宫内厅渠道发声,也就不会绕开宫内厅,而由NHK宣布自己的意愿。
套用中国古代的说法,身居宫中的天皇,是在用NHK传出“衣带诏”。而宫内厅在慌乱之下,做出了最直接的“直线反应”,将天皇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暴露无疑。
第二天,各大媒体一方面坐实了天皇确实打算生前退位的意愿,另一方面则开始了深度讨论——“生前退位”,为什么?能不能?
时机
为啥要退位?客观来说,明仁天皇老矣,有点力不从心。
但是,按照日本现行的“皇室典范”,并没有天皇提前退位之说。明治天皇以来,历任天皇均是一直在位至逝世为止。
幕府时代结束的“大政奉还”,还权于天皇。
7月13日夜,宫内厅次长就是这么解释的:皇室典范的修改需要通过国会,天皇个人不能修改皇室典范,因此从皇室典范而言,不存在提前退位的可能性。
但事实上,数年前,日本政府早已清楚天皇的想法,宫内厅也成立了由长官等人组成的小组,讨论“生前退位”涉及的法律等问题。
所以,双方对此其实都心知肚明。于是,问题的关键,转向了“时机”——天皇为什么一定要在此时宣布消息?
修宪
在岛叔看来,答案是“修宪”。
在日本,天皇和皇太子虽不能公开表达政治观点,但他们均是反对修宪的“护宪派”,这几乎已是半公开的“秘密”。特别是2012年底,安倍再次执政之后,“修宪”已不再只是右翼和保守派们的口号,而是日益迫近的现实可能。
在此背景下,天皇开始少有地谈及宪法问题。例如,在2013年的“生日谈话”中,天皇提到:“战后,……日本将和平与民主作为应当守护与珍惜之物,制定了日本国宪法,实施了各项改革,建起了今天的日本。”
之后,天皇几乎每年都会谈到宪法问题和历史问题。天皇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无疑给安倍政府带来了不少压力和烦恼。
今年7月10日的参议院选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年此后修宪前景。由于自民党等支持修宪的力量获得了三分之二多数席位,安倍已经可以在国会推动修宪。
决绝
天皇之所以如此决绝,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以此表达对修宪的态度,并避免被安倍在修宪过程中所利用。安倍再次执政之后,一直希望利用天皇获得支持。最著名的一次,2013年4月28日,天皇及安倍等人同场参加公开活动,在天皇夫妇退场时,包括安倍在内的高级官员突然高呼“天皇陛下万岁、万岁、万岁”;天皇先是略显惊讶,其后面无表情地离场,未与任何欢呼者互动。
要知道,“三呼万岁”,是战前军国主义礼仪的典型环节!战后,这种仪式已经从公务场合中完全清除。
天皇本人明显对此非常反感,自那以后,在天皇出席的公开场合,便再无此类情况出现。
第二,通过“生前退位”的方式,开创近现代天皇退休先例,使天皇这一身份“职务化”,防止右翼未来将天皇再度“神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逐渐形成了以“国家神道教”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将天皇作为“现人神”,置于整个军国主义体系的顶端;因为是“神”,所以不存在退位的问题。
二战结束后,日本恢复了天皇“人”的面貌但是,日本社会一些右翼和保守势力想要建立的国家,并非仅仅是修改宪法的和平条款,还要在很大程度上恢复过去的意识形态,再次建立以天皇和神道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这一角度看,明仁天皇在这一时机下宣布“生前退位”打算,也是要奋力一搏,彻底封死右翼的这个打算。
未来
这场戏该怎么发展?
说到底,安倍政府并不想让天皇很快退位,最起码在今后两年“修宪关键期”是如此打算。办法可能包括:或以修改皇室典范需要论证为由继续拖延;或建议对皇室典范现有的“摄政”条款做小幅修改,在其中增加“因天皇年事已高”可拥立摄政的条款。
针对前一种局面,天皇方面可能会继续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施压,这必然会给安倍政府带来一些麻烦;针对后一种办法,天皇恐怕不会接受。显然,他希望早日传位于皇太子,避免再生枝节。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天皇还是安倍政府方面,也许都已经将目光投在了下下一代天皇身上。
根据皇室典范,天皇只能由男性担任。现任天皇有两个儿子,长子皇太子德仁、次子秋筱宫文仁,孙辈中则只有一个男孩,文仁之子悠仁。悠仁显然将成为未来天皇。与过去的皇族子弟不同,悠仁并没有进入贵族专用的学习院,而是进入了御茶水女子大学附小,与普通孩子一起上学。
对此,已经有保守系媒体开始讨论,应当让悠仁回到学习院接受“帝王之学”,而非普通的国民教育。这表面上是谈“身份”和“规格”,实际上则是在谈意识形态。日本右翼最希望看到悠仁成为一名深宫大院里长大的“皇室传统守护者”,最不愿意看到悠仁成为一名有独立人格、现代知识和开阔眼界的“自由派”。
从这一点来看,日本天皇的去留之争,以及皇室与某些政治势力之间的后续博弈,还将衍生出诸多剧情,绝非只是眼前一幕。这不仅是天皇的家务事,还涉及日本国家的前途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