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者更多践行理想与责任的空间
郭文婧
据报道,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教授,挂职于贵州兴义市则戎乡,担任安章村村长助理,指导乡村建设。
于建嵘是著名的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影响够大。在现实境遇下,不屈身去做一个小小村庄的村长助理,可能会“活”得更好。然而,作为学者,他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起它一个号、坐它一乘轿、刻它一部稿”的理想,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或者用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的话说,叫作“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
于建嵘挂职村长助理的可贵之处在于,“我的工作就是研究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社会问题。如何复兴村庄传统文化,为农民找到一条致富之路,是我职责所在”。因此,他承诺“绝不在贵州领一分钱工资补助和报销车马费,自带干粮,绝不到村民家白吃白占”。无论于建嵘挂职村长助理后会怎样发展,也无论他最终的“政绩”如何,至少他勇于去实践的精神应该得到提倡,其初衷也值得肯定。
从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史来看,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也是科学认识的发生学前提,进行试探、试验、实验,是一个学者做学问应该遵循的基本逻辑。从哲学意义上讲,试验是取得经验的基本形式,是深化认识的有效途径,是检验设想的根本手段,是理论现实化的桥梁。一个真正的学者,在著书立说的同时,就应该躬身实践。正因为如此,虽然当年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试验失败了,但仍然意义非凡,因为没有他们的失败,可能就不会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了。
然而,如今时代有很多的学者,或者根本不愿意考虑实践,只是坐而论道,从思维到思想,从文字到文字,从职称到头衔,获得了自己想获得的一切,却经不住实践的检验;或者热衷于数理推理、案例分析,而不愿去深刻地把握最有价值的经验材料,结果结论看似科学,实质上却容易犯伪相关的错误、犯形式实证的错误,不仅不能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反而在很多时候误导了社会实践;更有甚者,就是当代世人痛斥的“学术腐败”和“文人无行”的现象,败坏了学者的整体形象。
而从目前学者的实践空间来看,也过于狭小。学者们将“促进实际发展进程”的使命异化为了简单的为政府服务,学者的思想被政府认可、咨询报告被政府采纳,似乎就成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或者,实现“学而优则仕”,不断往上层走,结果在官场却丧失了一个真正学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有的甚至为此走进了监狱。因此,如何给学者更多践行理想与责任的空间,这不仅是学者自身需要思考和争取的,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
为愿意躬行的于建嵘教授鼓掌,也要为愿意给予建嵘教授提供践行空间的贵州兴义市则戎乡安章村鼓掌。还可以引用网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希望多一些像于建嵘这样下基层、接近老百姓的教授;少一些胡说八道,闭门造车,哗众取宠的教授”。□
责任编辑:张燕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