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制造2025 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

点击:0时间:2019-03-07 00:16:02

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于2016年3月20日至24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高克访华期间,中德决定加强工业4.0合作。

在2013年4月漢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次年10月,中德双方在第三轮政府磋商后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该领域合作有望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2015年5月,在李克强总理推动下,中国也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方向十分契合,内容上也有交集之处。此次高克总统来访,有助于中德双方推进制造业的务实合作,中德会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包括双方组建一个更宽广的研发平台,人员之间互相交流,参与到共同的课题研发中等等。

事实上,从2015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开始,两国工业4.0的合作就进入实质性阶段。双方明确以中国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合作基地,支持双方企业参与中德(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合作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展智能制造上,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十分“投缘”的契合点。德国工业4.0概念认为,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而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表现为以“互联网+”为核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德双方发展智能制造的总方向高度重合。具体方向上有十大领域,即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德国在很多方面有优势,中国也有一定基础,都有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可以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新经济注入新动力。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的升级版———“新经济”。“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非常广泛,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被纳入中国的国家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传统行业插上互联网翅膀,两者深度融合,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为创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专家测算,未来10年,预计仅工业互联网就将为中国GDP带来6万多亿元的增量。

而目前的供给侧改革,说白了,就是要改变中国制造在供给端脱离需求的现状。近几年来,中国居民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以上,去年全球46%的奢侈品被中国消费者买走,这既反映了中国人的腰包在鼓起,也表明供需矛盾是中国制造业的痛点,低端供给严重过剩,中高端需求呈饥渴状况。

而德国是一个精致化国家,德意志民族极富工匠精神,德国制造的精细化誉满全球。德国的制造能力强,产品精细化程度高。专注、坚守、精准、务实的工匠精神使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历经风雨后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品牌魅力。朗格手表倾注每一寸光阴,宝沃汽车触手可及的豪华,徕卡相机一个世纪不变的造型,万宝龙钢笔书写限量人生,日默瓦旅行箱说走就走的自由,无不见证德国制造的精致、精准、精良。

而中国很多产品,材料质量无可挑剔,工艺水平也还过得去,就是欠缺精细化品质。中国货“粗糙”,国人自己也有感受,否则不会去国外抢购,大老远地把马桶盖往回背。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要从工匠精神做起。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意味深长。

工匠精神是传统精细加工的延续,是精巧技能的积淀。今人能否在径寸之木上,雕刻一艘小船,上面有五个神态各异的人,有八扇窗户,两副对联,还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这样的人才恐怕很难寻觅。

在当代语境中,工匠精神更多指的是一种坚定、专注、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即使在规模化的大机器时代,企业也能传承工匠精神。

这种工匠精神在互联网+的时代潮流裹挟之下,更应发扬光大。每一家企业,无论是卖手机的、做玩具的还是造汽车的,必须用IT技术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改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升级,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中国智造,重新拾回中国制造的辉煌。 (责编 孙礼勇)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