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外化的理路探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外化,是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以不断增加其人文价值的现实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在观念层面的外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人本身,解决好以谁为本和如何为本的问题。在实践层面的外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把人当人看,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人;而且应把人当主体看,培育人健全的主体性。秉持大文化的视野,力行开发主体广泛性,恰当开发及运用人文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外化的条件支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以人为本;主体性;人文资源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10-0076-06
[收稿日期]2014-07-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本性研究”(11YJC7100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研究”(2013XMS14)。
[作者简介]李岩(1976-),女,满族,辽宁北镇人,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发展方向。“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性质”即人文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性质”[1],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应然发展,只是具有实现应然发展的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实现应然发展,能否更好地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或者说与理路选择紧密关联。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外化即是指具有主体性的人自觉地创造一定的条件或选择适当的发展理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增益其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人文价值。理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外化的理路,是克服新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诸多困难,使之有用有益有趣而为人所悦纳,从而有效激发其发展活力的理论尝试。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在观念层面的外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一段经典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P9)这段论述的内涵极为丰富,其中两个重要观点在于:一是理论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又可转化为物质力量;二是理论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必要条件在于理论本身的彻底性和理论抓住人本身。尽管此段论述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但就其所反映的科学性来说,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极富启发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进行,必须能够抓住人,得到人的认同和接受,理论才能内化到人的观念体系,才有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才能产生现实价值,维护和巩固其合法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欲抓住人本身就要以人为本——这就必然涉及以谁为本和如何为本。
(一)思想政治教育以谁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人对人的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人为本,不仅要以教育对象为本,也要以教育者为本。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不是孤立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思想政治教育。其二,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无差别的人,应该享有人的尊严,应以人的方式对待。其三,教育者也要受教育,首先要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才能作为教育者开展教育。其四,思想政治教育是广泛融于社会生活之中的,没有绝对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分。任何人在一定条件或一定情境下都可能成为教育者,也可能成为教育对象。其五,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P291)。在不同的情形下、在不同的思想侧面上,谁的思想具有先进性、处于优势地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转化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发生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并且人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最终只能由人来评价。
1.“以人为出发点”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现实的人出发,注重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体现个性化、人性化。首先,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有着不同的个人经历、个性特点、思想状况的人。每个人都是“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3](P123),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取代性和自我性”[4](P222)。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每个个体视为独特的个体,尊重人的个体差异,从每个人的思想实际出发展开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思想特点,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主体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握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思想特点和主体需求,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再次,无论是特定的个人还是一定的群体、阶层,思想总是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基于以上三点,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目标要求、内容选择、方法运用还是评价方面均应权变得宜。
2.“人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培育人健全的主体性,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是人性中最集中体现人的本质的部分。”[4](P188-189)就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但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主体还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客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二者的主体性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而正确地发挥或者说能否实现有效的协同、融合、统一就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换句话说,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健全程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呈正相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均应得到尊重和适当的培育。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或者说在主体论的视野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发展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4](P1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