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巅峰对决,“科技冷战”行不通
徐乾昂
美国一直担心“中国技术威胁”,一直黑中国的英国《经济学人》却说了实话:在科技领域的博弈,中国如今势头正猛,特朗普你能不能有点远见?
曾经不放过任何中国“黑料”的《经济学人》,在当地时间2018年3月17日发表了“封面故事”。以《问鼎科技领域之战》为题,英国人指出,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有些地方还被中国超越;文章拿“收购案”为例,向特朗普发出警告:不要计较微利,要顾全大局。
巅峰之战,中国优势逐步成型
文章开头直接将睡梦中的美国人拍醒:“如今世界科技领域的格局,已经不是美国动脑、中国出力了!”美國必须重新审视现在中国人的优势在哪儿。
《经济学人》终于明白,“珠江三角洲不再只是一个组装手机的地方”。一边是“每况愈下”、“自身难保”的Facebook,另一边则是市值加起来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腾讯。这让他们成功挤进科技领域所谓的“六人众”里。
不仅如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扩张”很受关注。中国移动通讯终端企业传音控股,已在2017年超过韩国三星,以40%的市场占有率,笑看整个非洲市场。印度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公司Paytem,背后就有阿里巴巴的资金支持;2017年,腾讯的领投,让印度尼西亚出行软件巨头Go-Jek获12亿美元融资。
这几家企业风光无限,背后是百度、京东、跳动科技等中国企业的虎视眈眈,“期待出头之日”。《经济学人》认为,这样高强度的竞争模式,拉近了中美之间的差距。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工智能AI科研人员最密集的国家之一。中国有460万刚刚毕业于科工专业的研究生,人口只有中国四分之一的美国,在这个数据上与中国相比,只有其八分之一的量。
此外,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中国有8亿网民。这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来说,中国简直是坐拥在数据宝库之上。中国近几年在云技术上“爆炸式”的发展,也是得力于此。据中国贵士移动数据公司指出,中国目前的入网终端设备,是美国的三倍。
最后,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中国占据其中202席,占40%,目前排世界第一。美国的143套机组,只占了29.6%。此外,尽管很多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用的是美国制造的芯片组,但现在不乏有“神威·太湖之光”这种“真·国产货”。《经济学人》写道,这不仅仅是技术过硬,还凸显中国决心。
上述这些,和“买卖电视机、玩具”有着天壤之别。中国领悟到了科技领域竞争的核心,即信息技术的把控——这也是制造业、物流(甚至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系统)日后能否突飞猛进的基础。一国想要在科技领域称霸,必须拥有强大的政府支持,在这点上,中国现行的管理机制,优于特朗普的美国。
美国“计较微利而无视大局”
报道称,中国政府将“企业”、“消费者”、“政策”三者有机结合。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管这个叫“健全治理(robust governance)”,实际上和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芬伯格教授提出的“技术体系”概念类似。说得通俗点,就是中国找到了“技术”、“市场”、“管理”之间的平衡点。
为了说服小伙伴,《经济学人》接连抛出这两个生僻的概念,目的并不是向美国重申“技术”和“市场”的重要性,而是告诉特朗普,中国的优势恰恰在“管理”。
中国政府用一双“隐形的手”自上而下扶持着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中国曾宣布要“引领高速铁路(HSR)技术”,如今已拥有世界60%的HSR市场。中国在2014年呼吁万众创新,截至2017年,中国企业孵化器数从1400(2014年)飙升到8000个。文章写道,就此来看,“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政策、计划,想要实现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美国2015年研发费用占政府支出的0.6%,这是1964年数据的三分之一。特朗普2019年的财政预算已出,他要在2028年之前削减42.3%的非国防弹性预算——这恰恰是科研领域的经费来源。
将技术发展的重任交付给私企们,美国政府却在近年来,以“国家安全”为由,接二连三地叫停企业的并购、收购计划。就拿“博通收购高通”一事来说,经济学人表示惋惜:“两家企业的构成和中国一点关系也没有,却强行咬定其中有中国威胁的成分”。究其原因,正如《华尔街日报》此前的评论所述:美国政府担心博通在收购高通后,会往研发领域投入更少的钱,从而不仅让中国占据技术上的先手,还会造成美国运营商“被迫使用华为设备”的局面。
对此,《经济学人》表示,这是特朗普将“中国威胁论”,笼统并入“保护主义”的体现。若要“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需要有一个全局观的判定,而不是简单“膝跳反应式”的接招。目前的特朗普,似乎“目光短浅”,在和中国的抗衡中,有点“计较微利而无视大局”。
总的来说,中国的技术系统更紧凑、更有协调性、政府导向性。这套管理体系也获得别的国家的追捧,例如越南的《网络安全法》草案、新加坡国会在2018年2月通过的《网络安全法案》等,均效仿了中方的管理体系。
“科技冷战”行不通,要走“硅谷模式”?
“批评”完后,《经济学人》给美国上起历史课。上世纪50至60年代,为与苏联的俄罗斯抗衡,加之对日本技术升级的畏惧,美国政府介入了资源自由分配的原则——往教育、科研、工程领域注入大量的资金。“这和现在的情景差不多”,但《经济学人》表示,“只不过现在的中国,是当时两股力量扭在一起的两倍之多。”
这并不是暗示美国要和中国展开“技术竞争”。全球最大的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主席伊恩·布雷默警告:由地缘政治而造成的两极分化,加之两国分别拥有庞大的技术贮备,这很可能会造成“科技冷战”的局面,在产品、准则、规范、技术标准上互相施压制衡对方。
《经济学人》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在和中国技术系统的对峙中,美国并没有这个条件去模仿中国模式。所以,英国人给美国开出最终的药方:遵循“硅谷模式”,即吸引外国人才的流入,更加开放包容。
文章总结道,虽然这场科技领域的巅峰对决中,一些美国企业必然会输,但华盛顿必须把握好自身的优势,和日本、欧洲抱团,才能力争在和中国的竞争中,把中国甩在身后。
围绕科技领域角逐的话题,已经不是《经济学人》第一次为美国操心。这份以“诋毁中国”出名的英国著名政经周刊,在2018年2月发表了文章,根据十项指标在中美两国科技产业之间作了一次全面比较,对美国既是一记当头棒喝。在2018年3月初,《经济学人》再以“人工智能”为话题,称在AI皇冠上钻石的比赛中,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将越来越小。
(董华荐自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