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巍巍天山葬忠魂
冷眉\整理
王震,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08年4月11日生,湖南浏阳人。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等职。
新疆可以说是王震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王震和他的战友们留下了令人动容的创业激情。时至今日,“王震三下准噶尔”、“王震四进塔里木”、“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仍然为人津津乐道。而“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更是王震1949年率部入疆后屯垦戍边、促进民族团结的形象写照。
王震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我这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还是开荒。”
进疆再创奇迹
1949年11月,王震所部入疆,王震任中共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兼政委。
把王震派往新疆,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部署。1949年12月7日,新疆军区成立,彭德怀任司令员,王震、陶峙岳任副司令员。接着开始整编部队,原国民党驻疆部队7万余人,整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陶峙岳任兵团司令员,王震任兵团政委。
王震在战场上骁勇彪悍,搞起生产来也是好手。歌曲《南泥湾》唱的就是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景象。入疆前,毛泽东对王震说:“新疆比南泥湾要大一万多倍。”王震拍着胸脯说:“我要叫新疆变成第二个南泥湾。”
但是,很快就有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他的眼前——粮草。
当时,全疆工农业总产值仅7.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仅占0.5%。广大农村异常贫困,贫苦农民平均每户才有1把砍土镘、1把镰刀,每6户才有1张土犁。全疆人均占有粮食195.7公斤,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粮食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20万军队的粮饷绝无可能。也就是说,军队必须自给自足。
1950年1月,王震发布驻疆部队一律参加生产的命令,拉开了解放军屯垦戍边的历史大幕。他当时的原话是:“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建设战线之外。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那里的人们将水视为第二生命。在修建重大水利工程“和平渠”的时候,老工程师樊宝云见识了一个“天大的奇迹”。
按照设计,这一工程光水渠两岸的干砌就需要片石7000方,按每方3000斤计算,有2100万斤,庞大的数字令樊宝云对当时新疆的运输条件忧心忡忡。王震得知后哈哈大笑,说:“咱们没有汽车,可有的是‘拖拉机嘛!”
王震所指的“拖拉机”实际上就是“人拉爬犁”。而樊宝云根本无法想象单靠人拉爬犁就能解决这样大的问题。当时,正值满天飞雪、遍地坚冰的隆冬季节,习惯了干三季休一冬的新疆本地人,惊讶地看到曾经8次负伤的王震,穿着破旧的棉军衣,带领战士拉爬犁搬运石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那早已被汗水浸湿了的破棉衣,经寒风一吹又结上了一层冰霜,他却神情自若地躬着腰,步履稳健地向前赶。仅仅几天,部队和地方人员拉运的石头堆积如山。
当时的新疆百废待兴,要创建工业,钱从哪里来呢?说是从屯垦军人的嘴里抠出来的、身上省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在筹备八一钢铁厂时,来自上海的余铭钰工程师首先提出了资金问题。王震干脆而直率地回答:“资金你不要担心,目前新疆近20万军队的军费国家仍然照发,这些军费的绝大部分均可用来建设。”
誓师大会上,王震大声问战士们:“咱们要建设新疆,办工厂农场没钱怎么办?向毛主席要吗?”战士们齐吼:“不!”“向新疆人民要吗?”战士们齐吼:“不!”“那钱从哪儿来呀?”战士们全傻眼了。
王震继续激情澎湃地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咱自己身上出!咱们都是穷光蛋,过惯了穷日子,一年一套军装改两年发一套行不行?咱都没钱,军装要那么多口袋有个屁用,改两个口袋行不行?在戈壁滩上开荒种地不用讲什么军人风度,把衣领去掉行不行?”10万大军山呼海啸:“同意!”
就这样,驻疆部队军装的双领子改成了单领子,为的就是节省外边的这一段。为节约布料,干部衣服的四个口袋改为两个上口袋。每年发的两套单衣改成一套,每年一套的棉衣改成了两年一套。每天还要从干部、战士的口中抠出半斤粮食、9分6厘菜金,苞谷面窝头能吃饱就算是很好的生活了。
曾任王震秘书的伍绍祖先生说,“这么做是引起了外界议论和意见的。这样的办法王震都用了,他是真想为新疆做出实事来啊!这样的工作作风,太值得今天的共产党员和干部们学习了。”
为什么要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从历史上看,治理边疆,历来是治国安邦的一大难题。边疆的治与乱,不仅对国家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直接影响着边防的巩固和与邻国的关系。
中国的历代王朝,凡开明的皇帝和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很重视边疆的治理,很早就出现了“屯垦戍边”的形式。但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屯垦,不论其发展规模有多大,也不论其有过多么辉煌的局面,都无法摆脱“一代而终”的结局。
王震进疆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通过1950年率领10万大军大搞生产的实践,提出了新的“屯垦戍边”的思想。内容之一,就是把以前单纯作战的部队,转变为不仅能够作战,还要能够从事生产建设的具有双重职能的新型的部队。这样,就为解决屯垦“一代而终”的历史难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驻疆部队在茫茫荒原上白手起家,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到1950年底,新疆部队在天山南北修建水渠32条,总长2470里,可灌溉耕地127万余亩。1951年,全军区播种89万亩,收获粮食4450万公斤。1950年到1952年,仅迪化地区就建起了大中型厂矿企业12个,投资总额高达9642万元,职工人数增加了10倍。20万大军驻守边防,反倒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新疆各族人民从中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王震麾下的将士们用自己的血汗,又一次在大西北辽阔的荒原戈壁上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瞠目的奇迹。endprint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撤销与恢复
在“文革”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后来成立的十五个生产建设部队,虽然在垦荒、抵制前苏联霸权威胁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第一,生产建设兵团属于军事建制,不受地方约束,却参与地方武斗,成为所在地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第二,生产建设兵团的政治运动过多,加上管理体制弊端,经营状况多数严重亏损。比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与1966年相比,总人口增加了77万人,职工增加12万人,但耕地面积减少3.48万公顷,粮食总产减少19.52万吨,1974年吃国家回销粮1695万公斤。1966年经营盈利1.13亿元,1974年经营亏损1.96亿元,国家拨入亏损补贴5.86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第三,知青上访、向领导直接写信反映问题,引起领导同志的不满。第四,由于兵团管理经营不善,知青待遇差,知青逃跑或寻求各种途径返城的越来越多。比如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到1975年有五分之一多战士离开,严重的如农一师、农六师减员三分之一以上,建制已经严重不全。
而上述生产建设兵团的种种弊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很突出。1975年1月3日,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党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3月25日,以中发『1975』11号文件,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生产建设兵团撤消后,省、自治区成立农垦局,代替原来的兵团建制。
兵团被撤销,王震曾一度气愤难平。他认为这对整个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撤销兵团是当时全面整顿的无奈之举。
其实从1953年后,王震就调离了新疆,但是王震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新疆。他先后十多次回到新疆视察工作,新疆的各族干部群众,也经常到北京他的家里做客,与他谈新疆的发展变化。新疆在北京举办活动,他不管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参加。他还常常亲自动笔,给中央写报告对新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各种建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境内外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加上工作上的一些失误,新疆的民族关系一时出现紧张。1980年10月到1981年8月,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震四次抱病入疆,在解决新疆民族矛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震说,“我是自己跳出来管这件事的。”
经过实地考察后,王震认为,基于当时新疆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恢复生产建设兵团。于是,他在1981年6月30日,亲自向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写信,再次提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7月1日,邓小平做出恢复生产兵团的批示。当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中发〔1981〕45号文件,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不过,恢复的兵团与撤销前的名称有明显的不同,撤销前的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而中央批准恢复的名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我们不当老大哥”
王震曾说,新疆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特别是要尽快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现代工业中心,促进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现代工人阶级的诞生,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他曾在巴音郭楞自治州干部大会上深情地说,少数民族总称我们汉族为老大哥,我们作个揖“阿弥陀佛”谢谢你,我们不当老大哥,我们是兄弟民族。
在王震主持新疆生产建设的过程中,他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各类人才来新疆,特别是对于一些因为这样那样原因不被信任的知识分子,只要有真才实学,对新疆建设有益的,王震也大胆启用。人们无不称赞王震的大将风度,称这是在新疆重用人才的创举。
正是这种热情,这种气度,使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周围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农学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钢铁专家余铭钰,地质学家王恒升,纺织专家刘钟奇、应寿纪,植棉专家王桂五,轧钢专家顾逎义……都是王震领导新疆建设的高级参谋,为新疆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同时,王震还在新疆扩建了新疆学院,创办了新疆军区工业学校、俄文专科学校,亲自筹划成立了新疆八一农学院,一支人数众多的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起来,这为发展新疆的现代化工业和农牧业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在兵团恢复建制之后,王震又到新疆推广地膜栽培技术,以老军垦的名义与位于准噶尔盆地的新湖农场领导签订了新的植棉合同,鼓励职工生产,使兵团的棉花生产登上了新的台阶。
为了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1984年,王震陪同日本访华团到兵团五家渠垦区参观访问,把日本商界朋友介绍给兵团;同时指示兵团“搞家庭农场是改革的方向”,“巩固边疆、兵团有重大意义。为兵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不久,王震把兵团的有关领导召集到珠海,由他做“红娘”,介绍兵团与珠海经济特区携手合作。在他的直接关怀下,经国家批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进出口总公司,开展国内外贸易,搞活了兵团经济。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起飞,巩固和发展屯垦戍边事业,王震曾两次向国家领导人签呈了国家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计划单列的报告,改善了兵团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1991年,83岁身患癌症的王震最后一次回到新疆,最后一次走进塔里木。他动情地说:“我在1980年曾经说过,现在我重申,如果去见马克思,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和各族人民守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北边陲。”
在即将离开时,他特意穿上了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戴上维吾尔族的花帽,像一位慈祥的维族老人,与送行的同志一一道别。临别时在机舱门口,他慢慢地弯下腰来深深地鞠了一躬。
1993年春,王震走完了他85年的壮阔人生。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撒在了新疆,魂归天山,没有留下墓地,更没有留下墓碑和碑文。一个伟大的灵魂永远地和新疆连在了一起。巍巍天山葬忠骨,王震永远与天山同在。endprint
资料来源:凤凰网、共识网、新浪网、《大地》、《人物》、《文史精华》、央视网《军事纪实》、《瞭望》、《伟业千秋——王震和新疆》等
相关链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兵团
1952年2月1日,毛泽东向驻疆10万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世界军事史上,大概没有谁会把一道军事命令写得这样富有激情和诗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分布在东起东经 95°34',西到东经 75°50',南起北纬 35°30',北至北纬 48°34'的广大地区。兵团所辖边境垦区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接壤。兵团的边境农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疆的中哈、中蒙边境一线的中国领土上,历史上长期担负着守卫中国西北边疆的重要战略任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属于中国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单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国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双重领导,总部驻乌鲁木齐市。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军垦战士忠实地履行着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屯垦戍边神圣使命,以党、政、军、企合一的形式承担着“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战略任务,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
世界最大的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它不列入中国军队编制,却担负着戍边重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辖有14个师,共175个团场,总人数达到250万,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部兵员数。它的所辖面积据说达到20万平公里,有六个台湾大。
新疆建设兵团,它的存在和它的任务都十分特殊,有人戏称它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舰”。它简直就是一个包罗了工农兵学商的社会,但在过去,它只归口国家农业部农垦局管辖,“庙小和尚大”的局面一直到1997年才有了改变,那一年,国家正式行文明确,它的发展计划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实行计划单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直到西部大开发之前,它的职工还在吃“大锅饭”,这也是今天在中国土地上的一桩奇事。当然,现在它的管理体制已经跟上了全国的步伐。
这样超大型的“兵团”今后还有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屯垦戍边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反恐形势严峻,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从没放弃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的图谋。所以,这个大兵团,不但要存在下去,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发展壮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