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0年前的教训

点击:0时间:2019-05-31 01:42:27

赵灵敏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到6年前吞并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斐迪南大公的叔叔是奥匈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婶婶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在皇帝和茜茜公主的独子自杀后,皇位继承权最终落到了斐迪南身上。斐迪南此行的本意是让他那出身低微的妻子得到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但由于在1389年的同一天,塞尔维亚人被土耳其人大败后丧失了独立地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自然认为大公是来挑衅的,决定刺杀他。

塞尔维亚政府事先得到刺杀的情报并告知了奥匈政府,但后者对此置若罔闻。塞尔维亚恐怖组织派了7名刺客执行任务,第一个人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第二个人扔了炸弹但没有命中。19岁的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是第三个,他连开两枪,弹无虚发,大公夫妇被当场打死。一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以德奥意(同盟国)为一方、英法俄(协约国)为另一方,战争历时4年3个月,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参战人数大约6500万人。在总体战的指导思想下,战场上使用了毒气和各式各样的先进武器,最终造成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波及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700亿美元。

和二战反法西斯的性质不同,一战整体上是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势力范围而进行的不义之战,除了极少数例外,在道义上基本没有可取之处。更重要的是,那些战前磨刀霍霍的国家并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日耳曼、奥匈、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英法虽然取胜,但遭到严重削弱。更大的隐患是,对德国的过度惩罚成了日后法西斯崛起的导火索。从今天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场没有意义和不必要的战争,但在1914年的人们看来,战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而且是积极的和有益的。在当时甚嚣尘上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战争有正面意义,会像夏天的一场痛快暴雨一样“净化空气”。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就迫不及待地表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

经过100年的反思,在战争问题上的浪漫主义无知已经不再是主流。核武器的存在和社会思潮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了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慎言和厌恶战争。而这恐怕是这个世界抵抗1914重现的最大法宝。无论人们如何用1914年的英德矛盾来比附今天的中美关系,也无论中日之间在东海问题上的交锋如何险象环生,时代毕竟不同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不再轻言战争的世界上,历史的相似性有助于我们防微杜渐,但历史并没有绝对的必然。

但是,100年前弥漫世界的狂热民族主义今天却隐然可见,这不能不让人警惕。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