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堪怜王谢堂前燕

点击:0时间:2019-07-26 21:30:14

李伟明

历史上有些事情,总是让后人感到莫名其妙。一千多年前的士族现象,就足以让今人咋舌。

等级秩序严明,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而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和庶族之间的严格区别,堪称等级秩序登峰造极的表现。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二者的区别,有点类似于早些年的“城乡差别”:如果说士族是吃“马粮”的城镇户口,那么,庶族就是吃“牛粮”的农业户口。在计划经济时代,对我们农村青少年来说,如果有机会获得“农转非”的机会,那可真是人生的头等喜事。非农业户口,升学有优惠,招工有机会,参军退伍有安排……甚至,我们南方人逢年过节到粮管所买几斤面条、面粉改善生活,也要靠这个户口。在那个年代,要跳出“农门”,对于大多数农家子弟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行列——考学。

两晋南北朝(尤其是南朝),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天壤之别,当然远非“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可比。在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够大了吧?可是,面对士庶之别,南朝的皇帝们却毫无办法。南朝宋文帝手下有个庶族大臣徐爰很能干,文帝想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命士族大臣王球同他来往,王球却毫不客气地拒绝道:“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结果,文帝不但拿他没办法,还要亲自认错,面子算是丢大了。

门第观念在那个时代发展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士族子弟似乎天生就注定要当大官,哪怕才智再平庸;而庶族子弟即使功勋卓著,身居高位,也因“出身”不好,不敢与士族相提并论,凡事还得让着点。做实事、出实绩的是庶人,而士族阶层却坐享其成。“出身决定命运”的现象,在南朝最为典型。可以想见,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寄生虫的大多数士族子弟,过的是什么日子。不学无术,尸位素餐,这样的生活可以延续多久呢?历史是无情的,它不会让无能之辈平白无故地永世享福。梁朝末年,江陵被北朝的西魏攻陷,梁元帝被俘遇害,许多士族子弟成为亡国奴。这些生来命好的家伙这下晓得“苦”了:平时读了点诗书的还好些,当的是文职奴隶,教主人的子弟读书;而胸无点墨之徒呢,“莫不耕田养马”,这些从没干过活的人,连骑马都不会,一下子沦落为苦役,哪里吃得消?结果不知累死了多少人。

日益腐朽的士族制度,发展到南朝后期的梁、陈二代,已经使士族子弟无人可用,国家最终不得不依靠庶族来干实事。不能自立的士族,其优越地位因此渐渐弱化了。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写得好:“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连东晋南渡以来最旺的两个家族王、谢二氏,在南朝也是一代不如一代,终于没落破败。“出身论”的观念在大势所趋之下,已经风光不再了。

安逸的环境养懒人。在士族阶层早已消亡的今天,另一种现象“富不出三代”却依然存在。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中国人普遍比以前富裕多了,许多饱尝过生活艰辛的父辈,生怕孩子像自己以前那样吃苦,对他们百依百顺,结果怎样呢?这里说说一个朋友的苦恼:朋友的儿子因为家境不错,从小受到百般呵护,如今上高中了,却一天比一天厌倦读书,一心只想着玩电脑游戏。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想法,他一脸迷惘:从未考虑过这样的事。朋友为此总是感叹自己“经济”上的成功,无法弥补“教育”上的失败。笔者也接触过一些年轻的大学生,他们的观念是“生活就该享受”,至于谁来提供“享受”的条件、自己将来如何让别人“享受”,则似乎不是他们考虑的事。

士族的这一段历史,可以使今人受到不少启迪。士族子弟为何没有树立自立观念?士族为何终于走向衰败?我想,他们首先是被那种先天性的自我优越感熏昏了头脑,以致忘乎所以,以骄奢淫逸、好逸恶劳为荣,不相信社会将发生变革。人在得意之时最容易不清醒,“幸福生活”与生俱来,他们哪里能想到“自立”为何物?“富不出三代”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士族最终的下场告诉我们,人不自强无以自立,没“来由”的“好日子”没有理由长久。今日一些生活在上一代的宠爱里,身在福中不知福,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父母,尤其应当读读这段历史。

标签: 士族 子弟 南朝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