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用民族文艺的繁荣兴盛建设新时代共同精神家园

点击:0时间:2019-09-05 10:46:02

胡一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少数民族文艺的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少数民族文艺繁荣兴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方面,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文艺繁荣的客观要求及趋势。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7)》,民族地区受访者对2020年所在县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度逐年增高,由2013年的78.8%增至2016年的接近100%;同时,作为各项扶贫、脱贫政策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两免一补”等精准扶贫项目在民族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八成以上受访者均表示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应该说,这些数据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也为我们把握新时代少数民族文艺繁荣的客观要求及趋势提供了基础。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实际上,经济的发展不但会对道德生活提出新的要求,也必然会对文艺繁荣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生活水平的提升会增强人们对美的渴望,让人们希望过一种更美的、更有艺术气息的生活。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物质上的满足感不能和文化上的满足感简单划等号,物质生活的充裕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精神世界的丰盈。因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继续稳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外,还有赖于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少数民族文艺领域的从业者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捕捉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热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不断为人民打造精品力作,为群众送上美味的精神大餐,推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更美好的新台阶。

另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少数民族文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众所周知,文艺是无言之化、无声之教,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沟通心灵、社会和谐团结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艺是中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份瑰宝,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既滋养着本民族成员的精神生活,也是各族人民交流文化、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不可或缺的一座桥梁。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积极构筑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草原记忆》《呼伦贝尔大雪原》《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马可·波罗传奇》等优秀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千古马颂》等大型节目则探索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活跃在全区各地的70多支乌兰牧骑,把一个个优秀文化节目送到群众身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民间文学、手工技艺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之相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春风化雨般融入人们心田,成为社会成员文化意识的深层内容。

同时也要看到的是,少数民族文艺发展虽然成绩可喜,但也面临着持续性动力不足的难题,这就要求更加清晰地勾勒出少数民族文艺传承发展的路径。具体来说,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积极运用产业的手段但避免过度市场化。产业平台拓宽了文艺发展的空间,少数民族文艺则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意和资源。毋庸置疑,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传承民族文艺不应也无法回避市场机制,只有积极运用产业的方式、市场的手段,才能盘活、整合和优化民族文艺资源,但在这个过程中,应确立起“文化例外”的理念,牢牢把握少数民族文艺的艺术特性,坚持社会效益为重,树立“底线意识”和“保留意识”,防止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取代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二是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艺但避免浅表化。近年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但重塑着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原先偏于一隅、囿于一族的民族礼仪、宗教习俗、传统文娱、传统服饰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不但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新的科技手段得到最广泛地传播,而且将在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综艺等新兴文艺样态中得到最新潮最令人瞩目的转化,但在少数民族文艺“触网”的过程中,必须防止简单地把文艺作品“搬运”到网上甚至为了所谓“关注度”“粉丝”而“削艺适网”的错误倾向。只有把“互联网+少数民族文艺”的过程视为“化学过程”而非“物理过程”,以全新的文化创造力、思路和政策举措,推动艺术要素和科技要素全面融合,才能让民族文艺与人工智能在新时代的相遇结出累累硕果。

三是积极促进各民族文艺交流互鉴但避免同质化。艺术最大的敌人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文艺在借鉴中才有创新,在交流中才能发展,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当今时代是一个万有相通的社会,无论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现实还是通讯技术的发达,都在推动着文化交流,以及审美品位的碰撞和融合。因此,只有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汉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文艺交流,才能不断拓展文艺的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从而以更有力的姿态、更丰富的面貌直面当下生活,捕捉那些属于当代人的美。同时,也应防止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迷失自我、陷入文化同质化的泥沼,把丰富多彩、绚烂夺目的民族文艺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文化“套路”。新时代的少数民族文艺应该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血脉,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真正焕发出自身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以少数民族文艺的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张 晶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