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大胆干的勇气等
拿出大胆干的勇气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全面深化改
革?关键是要拿出大胆干的勇气来。
大胆干,需要走出头脑里的“深水区”。在深化改革的
道路上,一些人头脑里陷入了“深水区”:有的安于现状不
想改,口头上拥护改革、骨子里却拒绝改革,生怕改革“改
到自己头上、损了自家利益”。没有思想的先导,就不会有
行动的跟进;不从思想上破冰,行动上就难以突围。走出
头脑里的“深水区”,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担当、锐意进取,
才能顺势作为、应势成事。
大胆干,需要挺进实践中的“险滩区”。现在容易改的
基本都改掉了,剩下的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闯的“险滩
区”,情况更加复杂,挑战更为艰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
缺乏闯“险滩区”的勇气,遇到“险滩”绕着走,生怕“深陷其
中不能自拔”。再险的滩也得过过,再硬的骨头也得拿下,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改革良机稍纵即逝,我们等不起也拖
不得。挺进实践中的“险滩区”,无畏压力、敢于涉险,才能
闯过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险滩”。
大胆干,需要步入制度上的“保障区”。推动改革的复
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改革之初。社
会关系之繁、部门利益之障、统一思想之难、触动“奶酪”
之阻,横亘在前进路上,绕不过、躲不开。无论改革方案多
么缜密,都不可能皆大欢喜,总要得罪一些人,难免招来
是非、惹上麻烦。进入“深水区”的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
更需要制度保障,让不愿改革的下、不会改革的让、改革
成绩突出的上。步入制度上的“保障区”,保护改革、鼓励
改革,改革才能走得好、走得快、走得远。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
鲜明的旗帜。大胆干,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
更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强烈共识。我们现在需要一门心思
地考虑如何大胆干的问题,尽快让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干部作风变了
社会风气好了群众好评多了
内蒙古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
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反对和制止“四风”。
活动开展以来,自治区本级各部门2013 年“三公经
费”支出在2012年决算的基础上压缩5%以上,取消和下
放行政审批事项108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23 项。先
后清理违规车辆2万多台,处置奥迪牌轿车1024 辆。全
区性会议同比减少30.3%,印发文件数减少22.3%。省级
领导干部联系的贫困旗县,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73.2
亿元,社会各项事业累计投入206.1亿元。排查出各类社
会矛盾和信访隐患4600多件,目前已化解4000多件,化
解率达87%。☆
(摘自《内蒙古日报》文/ 刘节俭是一种文明素养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风好转了,
政风好转了,特别是在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
费”的号召下,官方少了“三公浪费”,民间少了“奢华剩
宴”,“勤俭节约”成为关键词,“拒绝浪费”成为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吃包子的节俭用餐之事被人们传为美
谈,节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人们的热议。老子把俭
作为“三宝”之一,孔子把俭作为“五德”之一,诸葛亮一生
勤俭,并告诫儿子:“俭以养德”……纵观中国历史,取天下
立天下者,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注重节俭,而无论是哪个朝
代的垮台,尽管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
是当权者丢了节俭治国的法宝。而我们共产党领导人民干
革命打天下,正是拥有了这个法宝。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延
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被斯诺惊叹为“东方魔力”,并断言
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不仅是每
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
现代文明素养。节俭与物质是否丰富没有关系。提倡节俭,
并不是要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并非一味要求节衣缩食,
而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浪费。厉行勤俭节约,诸如用餐提倡
“光盘行动”,才能有效净化社会风气,培养健康向上的文
明风尚;反对铺张浪费,诸如反对追求奢侈品,才能改进社
会风气,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摘自《辽宁日报》文/姜学魁)请多给基层干部“点个赞”
“树茂靠根基,国运看基层”。基层干部的工作,是支
撑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关系百姓福祉,体现执政水平,
展现党的形象,是密切党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头堡”。
而提到基层干部,大部分人的反应却是:“工作很惬意吧?
生活很轻松吧?工资福利待遇很好吧?”等想象。
当前,基层百姓却是“百个姓百条心”,基层事务更是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不仅涉及“五位一
体”建设的各领域,而且承担几乎所有直接面对群众纷繁
复杂的工作,往往出力不讨好,经常受“夹板气”,“白加
黑”“五加二”成了家常便饭。逢雨防汛遇涸抗旱、走访调
研宣传报道、信访接待拟文办会,复杂的工作、繁重的任
务和不高的工资,才是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即使这样依
然无法摆脱“能力低”“素质差”“野蛮粗暴”“贪污腐化”
“媚上欺下”等“污名化”评价。
我们应客观看到,基层干部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基
层干部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我们应多给基层干
部“点个赞”,多看到他们积极阳光的一面,多关心、多爱
护、多支持基层干部,不随意给基层干部贴“标签”。有了
理性包容、宽容的社会舆论,基层干部才能在平凡的工作
岗位上干得更实、干得更好。☆
(据新华网文/皖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