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负韶华 再致青春

点击:0时间:2019-10-21 08:58:41

王慧琪

很荣幸和正宇成为同窗。我虚长他两岁,早其半年入学。正如他在本书后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青春虽稍有磋砣,但终究还是赶上了那个永远值得追忆的年代。十年停滞后重新启动的高考列车,捎上了我们这批幸运者。1978—1982,历史让我们得以在那段时光的长廊里相遇。我们甚至遇到了生命中最美的一片风景———那些无私而高尚的老师,那些纯真而坦诚的同学,一个个都还那么清晰如初地在眼前闪动……

直到今天正宇还那么潇洒俊朗,四十年前的满目清纯你当可以想见。在我们共同的母校———扬州师院中文系读书的那四年里,正宇的勤奋用功和才华过人,是众所公认的。他自己介绍说,那四年几乎通读了中外经典的文论著作;通读了中外名著和知名作家发表的所有重要作品;通读了建国以来的文艺期刊、文艺理论期刊从创刊号至最新出刊的几乎所有文章……其阅读量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更重要的是,从大三开始,他小试牛刀后便大胆扑入文艺批评的海洋劈波斩浪了。他不只是像模像样地纵论起当时也才“小荷初露”的贾平凹、范小青等文坛新锐的作品,还把审视和鉴赏的目光投向朱自清、沈从文、杨朔等前辈作家;甚至别开生面地提出了“抒情小说”的类型概念,列出一批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以佐证其理论主张。他于1981年10月1日在上海《文学报》发表的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文章,成为国内最早研究贾平凹作品的发韧之作。其时正宇才25岁,还是个大三的学生,这事在当时的校园引起很大轰动,一时间传为美谈。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在国内一些重要文学刊物和理论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诸如《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观学习札记》等颇具学术分量的专业论文,一度为学界所瞩目。收在此书第二辑中的几篇万字长评,也大都出自这一阶段,足见其彼时理论功底的扎实和驾驭此类文本的精当与老到。

有趣的是,大学毕业后的王正宇却走了一条基本与文艺批评不搭界的从政之路。26岁大学毕业,至不久前从江苏省国资委副主任的领导岗位上退休,三十四年里,他凭借自己不断丰富和成熟的学识与才干,在多个岗位上历练、摔打,进而成为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风云的某一领域或某一区域的领航者与掌舵人。记得十二年前,他在江苏高邮担任市委书记之时,我曾受命对他做过专访,并写下关于他的访谈:《大手笔再造千年古城的辉煌》。该文写了他在高邮工作的七年多里,如何为这片土地的崛起殚精竭虑,如何带领当地干部群众为经济振兴一次次出击又一次次完胜的峥嵘岁月。访谈中我写到的一段文字,至今还记忆犹新:“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市委书记,其实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生活中他很累,每天的付出都比我们常人要多,他所选择的这条人生之路,注定了奉献将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注定了他在叱咤风云的同时要饱尝艰辛。”这是我当时身临其境而生出的真切感受。想来正宇在此前和此后的从政生涯里,都是这么一路风雨又一路坚持着走过来的。

是的,是有同学这么认为,按照大学毕业时正宇在文艺批评上所显现的那样一种势头,若假以时日,其建树当不可估量。而我却以为,先前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沉积成了一方方托举其向上的基石。正宇并未辜负那一部部名著所给予他的种种养分,他在生命之舟所经过的每一段航道上,其实也都留下了有着他独特印记,闪烁其探索光芒的航标———他在担任扬州市外经贸委副主任期间,领衔主编过《金融市场学概论》;担任高邮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撰写过《壮大县域经济论稿》;担任南通市委常委、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期间,著有《反腐倡廉建设论稿》,主编《纪检监察机关办案规程》;担任江苏省国资委副主任期间,著有《国企改革发展纵横谈》,主编《国企改革十大难题》等著作。三十多年里在国家级相关学刊上发表的各类论文达百万字之多。他在此书的后记中,对自己如此评述:“是当初文艺批评的历练,使我获得了登堂入室的密钥,使得自己后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我以为,正是大学四年的海量阅读和在文艺批评上的初露锋芒,给他后来一步步前行,并在各个领域创建专业理论,注入了足够的自信和基础的学养。我称正宇“不負韶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更让我为之欣喜的是,卸任不久的正宇新近完成了他的第七部书稿的编撰与修订。这部定名为《文艺批评鉴赏漫步》的专著,被其称之为“心中的最爱”。新近有一个热词,叫“不忘初心”,正宇此刻所做的正是一次具有精神洗礼意义的“重走来时路”。他捧出自己三十多年所积累的一批重要的文学批评之作,以这样的方式回眸过往,致敬青春。对其个人而言,这部书是他文学批评史的结晶,是他献给这个世界最初的爱和日渐丰沛的思想之花。而对于更广泛的人群而言,我以为正宇自出发之初便是一个属于时代的歌手,从他当年对贾平凹散文风格具有超前意识的关注,到近年对来自高邮的报告文学作家姚正安、散文女作家厉平和南通著名辞赋家袁瑞良等人作品饶具深意的评述,无不证明其一直就在生活最本真最火热的现场。这里面不只有对这片承载着历史沧桑的大地(有的甚至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挥洒过汗水与心血的热土)的满腔挚爱,更有其对当下社会全方位的投入及其把控。而他的介入和阐释,则完全有一套自己独辟的路径,他的观照与评判,一方面回应着时代最前沿的脉跳,一方面则体现出他一以贯之的广角镜般的大开大合,其文章所显现的理论上的广度与深度,让人能追溯到它最初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书放在当今文学批评更具开放性的背景墙上,它依旧是风姿绰约,不容小视的。

早几天的傍晚,正宇给我打来电话,嘱我为他这部具有特别意义的著作写篇序,我甚感忐忑,觉得自己远不够格。但他一再坚持,我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且将这份信任当作一种鼓励,借此重温这段长达近四十年的同窗之情。

(序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新华报业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责编 凌 云)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