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思考
贺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是祖国的“北大門”,首都的“护城河”,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北疆的重要屏障。全区各族人民要从维护国家安全、祖国统一、边疆安宁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内蒙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维护内蒙古的安全稳定。
加快发展,夯实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边防巩固,而且关系到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边疆民族地区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没有团结稳定的基础,要确立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新路。发展要以我区民生的改善和幸福为目标,一切发展的规划必须以尊重民众的意愿,以充分调研为前提。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发展举措都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不断推进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文化建设,关注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家园建设。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此同时,要注重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在传承保护中交融创新。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要坚持文化发展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好扶持。
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领,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做好民族团结这个最大的群众工作,最迫切的是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最需要的是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去,最关键的是政府的一切工作和行为都要尊重群众意愿,代表群众利益,使政府工作的过程成为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增强“四个认同”的过程,成为联系群众、亲密感情的过程,成为解决问题、凝聚人心的过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切实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工程项目立项和重大决策出台的前置程序,采取公示、听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暂缓出台,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构建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在矛盾多发领域,建立专业调处机制,认真研究源头化解的制度办法。同时,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帮助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表达诉求和解决纷争。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坚持强化基础保安全,把深化社会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努力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常态应急结合的防控工作格局。以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为依托,推行边防民警兼职活动。探索组建草原110联防队、蒙古包哨所、边境堡垒户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推动实施农牧民居边护边工程。与此同时,实现传统和现代、道德和法制、政府和社会力量结合,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举措创新,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秩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