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用真情创新服务

点击:0时间:2019-12-28 04:52:34

“国门似铁,宾至如归”。在筑牢安全屏障的同时,边检站努力打造和谐文明、亲情团结的口岸家园,先后出台了《服务口岸稳定发展20项措施》和《服务通关20项措施》,比如:劳务团组随到随检;危重病人快速通关,实行“车上验证”、“东方快车”公路口岸验放;开通老弱病残旅客绿色通道;边境一日游团组预报预检、自驾游旅游团预报预检、跨境施工公司备案预检;分别对中国公民出入境和蒙古国留学生设置专用通道;中国籍旅客免填出入境卡;与海关共享部分设备对出入境旅客行李物品进行检查;迟到免排等等,都深受中外旅客欢迎,体现了边检站真心实意从旅客的切身利益和需求出发,不断创新服务,也体现了“和谐沟通世界,亲情不分国界”的职业境界,形成了二连边检独具特色的“自信开放,亲和体恤”的边检文化。

2014年6月7日下午5点多,临近闭关,边检站副站长李永兵接到电话,在蒙古国中央省那林陶勒盖金矿打工的中国工人林乐洋受伤严重,正赶往国内救治。李副站长立即抽派精干力量,一面紧急与扎门乌德口岸联系,协调蒙方入境事宜,同时启动口岸联动机制,与海关、联检联运、急救中心等单位共同商定最顺畅的通关方案。人们在一分一秒中焦急等待,因为路不好走,直到午夜12点,伤者才到扎门乌德口岸。救援小组冒雨赶到边境0公里处。双方会晤人员紧急交流,中蒙两方救护车开始对接。几名边检官兵分头行动,有的将伤者抬上中方救护车,有的迅速核对护照,跑步到大厅办理手续,有的一路陪护,120救护车以最快速度驶出口岸,直奔医院,伤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之后,边检官兵还专程到医院看望伤者。

边检官兵对待外国旅客同样如亲人。2013年5月3日,正值旅客出入境高峰。执勤业务五科接到紧急求助电话,电话中的求助者称其家人在蒙古突发心脏病,要到中国治疗。执勤警官迅速请示,开通绿色通道,主动与患者家属了解详情,并及时通报其他联检单位,采取“预先录入、登车对照”的办法,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边防检查手续,并派专人护送患者前往医院。患者家属感动地说:“如果没有你们贴心的帮助,真不知会发生什么情况。”

一切为旅客着想,是边检官兵的工作准则。2011年8月18日,边检站接到四川籍劳务人员从蒙古国打来的求助电话,有59名劳务人员滞留扎门乌德市,因包工头受骗没领到工资,无路费无法回国。边检站立即利用中蒙会晤专线向蒙方了解和协商,要求蒙方保障人员安全,并派出解救小组赶赴扎门乌德。经过4个多小时交涉,59名劳务人员乘专车顺利回国。2006年以来,边检站启用绿色通道为各民族旅客解困500余次,启动中蒙跨境救助机制解救中国受困人员300余人;为1200名蒙古籍受伤病重旅客提供了快速的通关服务。

“我知道边检不收礼物,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感谢心情!”蒙古国司机巴达日勒将一面锦旗交到边检员手上激动地说。巴达日勒为了能多赚钱,每天往返两次通关。一次,他发现装有80多万蒙图(蒙古国货币)的钱包不见了,正当他欲哭无泪的时候,边检员打来电话,找到了他丢失的钱包并送还他,这使巴达日勒喜出望外。这样的事例在口岸大厅经常发生。张文霞等边检官兵总结出的“快乐服务”工作法已在全站推广,张文霞说:“快乐是我们送给旅客的最好礼物。”

边检官兵就是这样,为通关手续不全的旅客费尽周折补办手续;为生病的患者送药送水;为滞留的旅客解除困境;为丢失物品的旅客找回财物……虽然都是琐碎小事,但他们知道,旅途中的旅客最需要这样亲人般的关怀和照顾。

走进窗明几净的公路口岸货运通道边检执勤办公室,“学雷锋小分队”的牌子那么醒目。全科10名干警全员为旅客提供志愿服务:冬天为司机送上防寒手套,夏天为旅客提供遮阳伞;天冷了准备热茶,天热了熬好绿豆汤。今年以来,学过汽车修理的潘超在现场就帮助旅客维修车辆500余次。他说:“看到旅客满意的笑容,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梦想照进现实的快乐与幸福。”

边检官兵用他们的行动,树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形象,使外国游客增强了对中国的亲切感,让中国公民感受到祖国的光荣与温暖。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