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Robot:扫地机器人公司的27年成长史

点击:0时间:2020-01-14 15:41:19

李玉鹏

几年前,波士顿的一份杂志评选了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150名塑造了我们当今世界的想法、发明和发明家。第一名是万维网,第三名是晶体管收音机,第七名则是iRobot的CEO及创始人Colin Angle发明的实用型机器人。

在1990年,怀着做实用型机器人的梦想,就读于MIT的Colin Angle和他当时的导师Rodney教授(又被称为机器人之父),以及同学Helen Greiner共同创办了机器人公司 iRobot。

于是,这家史诗级的机器人公司便开始了其長达27年的商业探索之路。

小试牛刀:火星机器人Sojourner

iRobot成立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关于探索外太空的产品。

1988年,美国太空署公布了当年用于探索外太空的机器人,那是一个重量超过1吨的大块头,以至于根本就没有什么火箭能够把这些机器人送到外太空。但iRobot就从另外一个从简的角度打破思维,启发研发人员重新思考如何设计探索外星球的机器人的结构,最终成就了“Sojourner Rover”(火星漫游者),并与 1997年首次实现了人类对于火星的探索。

名声大噪:排雷机器人PackBot

自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政府开始向海外派兵反恐。其中在阿富汗的驻军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排查洞穴,阿富汗有成千上万个洞穴,很多被恐怖分子用作藏匿武器、钱财,士兵排查的时候通常会用绳子系在腰间,一旦发生情况,他们可以用绳子把士兵拉出洞穴,但非常危险。

Colin Angle于是根据这个需求开发出了专门用于战场的军用排雷机器人,可以爬楼梯还能适应不同地形。

在Colin Angle的再三努力下,美国政府才同意将它放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试一试。在排雷机器人被送去的第二天,有两名士兵出勤排查洞穴任务时都不愿意下去,就给了排雷机器人第一次大显身手的机会。排雷机器人不负众望完成了侦查任务,帮助找到了隐藏在洞穴中的弹药,这让排雷机器人名声大噪。

最终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iRobot一共提供了超过6000台排雷机器人,此举奠定了iRobot机器人公司早期在行业中的市场地位。

转折:扫地机器人Roomba诞生

尽管iRobot尝试过这么多有意思的机器人项目,但没有获得太多的商业成绩。直到2005年iRobot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正式实现盈利,资本就不再是什么问题。到了2008年之后,国防类机器人订单急剧减少,收入也随之降低,扫地机器人项目开始受到了团队重视。

Roomba是iRobot面向家用清洁市场推出的家用产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扫地机器人,最早于2002年推出第一代产品,在当时并不算公司的主营业务。

扫地机器人清洁地面时所采用的算法正是来自于当年的排雷机器人项目,搜寻地雷的地面移动技术与执行清洁工作时的原理大体上是相同的,它让iRobot掌握了如何控制移动及导航规划技术。

扫地机器人发布后,得到了大量媒体机构的关注并报道, 3个月内就卖出了7万台,这个成绩在当时让整个团队兴奋过度,以至于第二年,iRobot直接在中国下单生产了35万台机器人,全部运送到美国。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理解这个产品功能,产品根本卖不动,当时库存中有20多万台机器人滞销,无人问津。

这给正值高速发展的iRobot当头一棒,但同时也给Colin Angle提供了一个机会去理解——什么是用户最接受的传播方式、什么是面向消费级市场的商业规则、以及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财务模型。

从公司创立到iRobot首款扫地机器人推出,Colin Angle及团队花了12年去不断探索和积累智能机器人的相关经验,又花了15年才让扫地机器人真正被消费者、终端用户们所接受和认可。

中国市场是重要阵地

目前,iRobot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售出2000万台机器人产品,真空吸尘器的消费体量中有20%的份额来自于扫地机器人。在全球以及美国的整个扫地清洁品类中,扫地机器人都是销量最高的品牌。

过去一年半时间,iRobot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开发和拓展中国市场。目前,iRobot在国内提供了近乎全线的产品阵容,包括入门级产品全新扫地机器人5系、6系,中高端产品8系以及刚刚登陆国内市场的9系及旗舰产品Roomba 980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更受到中国消费者喜爱的两款擦地机器人产品,Braava?和Braava jetTM,其中Braava包括380、381、380T三个型号;Braava jetTM包括Braava jet 240、241、244三个型号,可谓是在中国市场卯足了劲。

iRobot目前在全球市场份额很大,品牌认知度也不错,就是因为产品对于人扫地、擦地这个行为的替代。它不仅仅是简单完成清扫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智能,像人一样能够智能地完成清扫的任务。

整个机器人产业非常重要却也很容易被忽略的挑战之一就是——对功能的界定,如何把技术转换为成熟的商业产品并找到合适用户,iRobot给了业界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自“钛媒体”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