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公有化尝试
点击:0时间:2020-01-23 00:29:21
陈煜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之后,四合院也进行了公有化尝试。当时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多是私人拥有产权,北京全市约有房屋120万间,其中92万间都是私人产权。北京的城市建设,使得一大批农民工到了北京就转成了城市户口,但他们没有房子,都在单位临时盖的集体宿舍里。四合院的公有化尝试,给许多面临结婚生子的外来务工青年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合院按人口多少分配面积,一般人家都分到一间房,少数人家分到两间房。这样一来,一个四合院里就住进了七八户、十来户,有的甚至住进了几十户人家。他们将厨房安置在庭院里露天烹饪,走到胡同底去使用几十户人家合用的唯一的一个公共厕所。
比四合院差一些的住宅是“筒子楼”。
“筒子楼”面积狭小,每个单间大约有十几个平方米的面积。它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样式,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这种有着长长的走廊、卫生间和厕所都是公用的房子,其前身不过是各個单位的办公室或者是单身职工宿舍。曾经有无数的中国人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奏鸣着锅碗瓢盆交响曲。
摘编自《西安晚报》《郑州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