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和谐之维

点击:0时间:2020-02-04 03:42:37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选择面临着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超越性和庸俗性的摇摆和两难。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追求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保持超越性和现实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的适度张力,把和谐人格的培育作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谐目标建构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1-0085-04

[收稿日期]2013-08-2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JSJG213);江苏省教育厅哲社基金项目“中华和合文化的德育资源及其现代转化研究”(2013SJD710024);南京晓庄学院2012年科学研究项目“国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现代转型研究”(2012NXY82);南京晓庄学院2012年教改项目“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033519)。

[作者简介]王恒亮(1979-),女,湖北兴山人,南京晓庄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理念的集中反映,不同的价值理念决定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总结和反思我国3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难发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建构的过程中,由于价值理念出现了一些摇摆和困惑,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高深、单一、失衡”[1]等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建构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价值困惑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是在一定的价值理念指导下对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主体的价值观、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以及身心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选择上面临着不同价值理念的困惑。

(一)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摇摆。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为统治阶级的奋斗目标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客观基础和根本价值所在。但由于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差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常处于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摇摆之中。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政治性“过度阐释”现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政治性“过度阐释”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超出活动本身的意义而偏向于政治意义阐释的现象”[1],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现象很普遍以至于人们见惯不怪,甚至被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工作的惯例而遵循。比如有的学校把学校的育人目标等同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有的企事业单位把工作任务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等,这种人为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价值的强化,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政治的反感和厌倦,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事实证明,政治对教育的过多干预不仅不利于政治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目标的达成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与此相反,也有部分人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去政治化”或者“克服政治化”,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意识地弱化、淡化或试图直接‘去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漠视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本质,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定位于一种文化价值活动或中立性的社会工作”[2]。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泛心理咨询化”和“泛多元化”现象实际就是一种变相的“去政治化”,这种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做法最终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二)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体现着社会性,也体现着个体性。但是在社会性和个体性之间如何选择和协调,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论。以个体为中心还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不同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便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倾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主张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影响,使人固有的本性得以发展和完善,并进一步强调要服从人的需要,一切从人出发,由此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完成健全精神和健全身体”;还有存在主义教育派,把自我的存在看作高于一切、决定一切,在他们看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成为“自我之身”,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等[3](P141)。“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则主张根据社会对人的思想行为规范的需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社会规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发挥得如何加以衡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调整体性,强调社会本位的传统,这实质是“工具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的反映。

个体本位思想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存在主义),以尊重个人的绝对自由和绝对权利为目标,反对任何外来目的的干涉和影响,最终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沼,造成个人权利无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丧失了得以实现的现实条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社会本位思想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以社会整体为本位,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利益和规范的无条件服从,忽视个体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合理利益也被剥夺。直到现在,这种社会本位的传统依然对人们产生着影响,由于过分强调社会价值,不能正确区分个体需要是否正当而一概加以抹杀,损害了人们的权益,打击了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活力的激发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超越性和庸俗性的两难。

超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国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超越性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这个目标过于崇高,超越了实际生活,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无法与实践联系起来,与人们的实际需求不着边际,就会适得其反——道德理想成了少数人的狂妄追求,与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无关,人就会沦为道德的工具,最终只会导致道德理想的迷失。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超越性的过分追求,给人们留下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空洞、抽象”等印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将这个目标分解成可操作的具体行为规范,“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口号,造成在现实中人们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不甚了解,荣辱观模糊不清。

现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规范和准则的集合,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经验的概括、抽象与总结,是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设定。但是,现实的生活是世俗的,琐碎的,它是达到理想的中介,却不是理想本身。当人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于世俗生活,将其庸俗化,只满足于一种底线道德,把追求效率、功利、成功当成人生的全部意义时,就会造成精神上的空虚和迷茫。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谐的应然之思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功开展,对教育对象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理念、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等,还要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

(一)追求工具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合理性有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4]。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就是为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服务,其价值理性就是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一定社会政治发展服务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之间“存在某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本质必然联系”[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为维护社会政治统治服务是由其本质属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目标。人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政治存在,客观存在着政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施以政治引导,能够满足人们的政治需要。但是,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有政治需要,还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心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选择有意识地加以调节和影响,也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适度的政治性宣传和行为引导体现了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二)坚持超越性和现实性的动态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超越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高于人们实然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设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扬弃,它具有未来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以现实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精神需要、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精神条件为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努力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离开了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变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坚持超越性与现实性的动态平衡就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现实,思考生命的意义,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做出回应,不断建构自己的理想王国,完善个体生命,满足人们的思想道德诉求,引领个体追求幸福生活。

(三)保持社会性和个体性的适度张力。

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社会功能,也具有个人功能,因而其目标也包含着社会和个人两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发挥意识形态调控的功能,达到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现实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功能主要是帮助个人社会化或者政治化,使个人发展成为社会接纳的“政治人”和“社会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要以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物质、精神环境为依据,同时也要以个人的精神需要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个体性和社会性相互依存,是同一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没有个人需要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满足就缺乏群众基础,社会管理就缺乏合法性。同样,没有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体需要的满足也只是空中楼阁。“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重视个体的正当利益诉求,确保个体的正当需要不受侵害,可以说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最大化得益于两者和谐发展、有机结合。”[5]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追求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和谐统一,既重视满足社会需要,又尊重个体的需要及个性特点,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张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目标的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目标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同当前建构和谐社会的现实进程联系起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可行的目标,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从客观上要求人的和谐发展,而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格的和谐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把和谐人格培育作为目标,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人自身的内心向往和自觉追求,体现了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谓和谐人格,“是体现个体内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并能组织好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稳定的行为倾向”[6]。和谐人格把人、社会、自然之间相互协调的整体利益作为目的,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心理秩序的和谐与宁静。和谐人格的目标内含着人与自身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三者彼此互为条件,只有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充分自觉的状态,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一)人与自身的统一。

人与自身的统一是人格和谐最核心的内容,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人与自身统一的基础是人的需要的发展和满足,物质需要是人最基础的需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比如获取知识、审美、感情等精神性需要。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人的物质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部分人出现了精神空虚和理想迷失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需要的提升,发展精神需要、群体需要等反映人的社会性本质的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身统一客观上表现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身与心等多个方面,各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过于强调其中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方面过于低下,就会失衡,就是畸形发展,反过来也会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是在提升人的素质的同时追求各素质之间以及素质内部的均衡,是人们追求更高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标志。人与自身统一的理想状态是人的个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个性主要包括性格、心理、气质、兴趣、爱好、行为特点等,是人的自由度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从根本上就是要塑造公民意识,培育现代人格,高扬人类的自由本性,使自主、自觉、自尊等人格属性得以涌现,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与自身的统一作为目标,就要教给人们认识自我的方法,使个体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个人释放自己的心灵,根据个人自身情况和环境情况,理性地设计自我,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向着预定的目标迈进,通过不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自我。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人自身的和谐统一,也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P56)人的本质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形成的,因此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物质关系,还包括思想关系,如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不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等,丰富而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建构和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帮助个人获得社会性的过程,也是个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增强人的和谐意识、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开发人的主体能力、塑造人的和谐人格作为重要内容,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要培养人们自信、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健全人格,以善良、宽容的胸怀,积极地与他人沟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构筑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反对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尔虞我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不断学习与锻炼,修身养性,找准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集体,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强、包容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健康心理,从而使自己的才能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和发展,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

人从其自然性来说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人依赖于自然。但是人又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人还具有社会性,具有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近代工业化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和无情的破坏,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类逐渐认识到,人类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克服利益上的个人本位,追求整个人类与自然的更高层次的融合,没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培养生态人格和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作为重要目标。生态人格“是环境道德素养内化为人的良知后形成的一种道德人格样态,是一个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的态度和立场”[8](P16),它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具备生态人格的人,会把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纳入自身道德的范畴,在各种利益选择面前避免价值困惑,自觉地以生态价值作为自身行动的出发点,并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只有人们将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及环境伦理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才会自觉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生态学标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不过度消费,积极参与支持环保活动,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文化,培养和形成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价值观、道德观、责任感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连淑芳,阮杜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政治性“过度阐释”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07,(12):97.

[2]刘五景.泛政治化、去政治化抑或中性化——对政治与教育关系的再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40.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蒋建军,谭福和.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论高校创业教育的使命[J].浙江学刊,2010,(5):196.

[5]胡解旺.浅议当前我国德育的过度与不足[J].中国高等教育,2006,(3):75.

[6]陈艳秋.关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德育思考[J].高教探索,2005,(6):7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刘云华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