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种菜能手”万新涛

点击:0时间:2020-04-04 05:04:32

牟海波

金秋十月,站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苏泊淖尔边防派出所营房前,放眼望去,金黄的胡杨林中,一座座近百米长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绿油油的菜地间总会闪动着一个老兵劳作的身影——细高个、浅平头,裤腿上总是沾满泥巴。他就是万新涛,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兵。

“假农民”变身“种菜高手”

2002年3月,万新涛被分配到苏泊淖尔边防派出所,得知他来自盛产蔬菜的山东,所领导便安排他担任种植员。远离了生龙活虎的训练场,远离了充满激情的巡逻路,从此他与后勤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哪有当兵不扛枪的,你连最基本的农时都搞不懂,还能种菜,养猪?”起初,父亲认为儿子是不务“正业”,翻了脸狠狠地批评道。万新涛当然也知道,种菜是一个技术活,更是脏活、苦活、累活。但他更清楚: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然而,本事不是天生的。说起种菜,万新涛起初也犯过愁,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他从未过细接触农活,对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更是一窍不通。在菜地工作的第一个月,由于施肥时没有控制好剂量,许多菜苗被毁了。“我是农民的孩子,菜都种不好,说出去丢人。”为此,他认真钻研《蔬菜栽培实用技术》《果树栽培实用技术》等书籍,还多次到额济纳旗菜农家里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独立种植大棚蔬菜的技术。在一年的苦心经营下,所里仅有的一座简陋的温室大棚,2002年收获2000多公斤蔬菜,他也成为当时额济纳旗边防大队种菜“第一高手”。

借“东风”走规模种植路

2007年,总队要在偏远艰苦地带推广“43型”温室大棚,打造“戈壁沙漠绿色菜园”,苏泊淖尔派出所规划出7亩多蔬菜基地,启动农副业基地建设,历经两年多建起6个温室大棚。已具备丰富经验的万新涛抓住这一机遇,开始琢磨新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面对偌大的菜园子,他大胆地开始了规模种植、养殖。

从2009年规模种植以来,苏泊淖尔派出所温室大棚的蔬菜产量逐年递增,其中田园式蜜瓜地年产蜜瓜累计10余吨,收益近3万元,温室大棚蔬菜年产量累计9吨多,创收益3.5万余元,实现蔬菜自给率夏季达到95%,冬季达到65%以上的目标。在满足派出所后勤保障的同时,万新涛种植的蔬菜也成了当地农牧民的盘中餐。当地农牧民劝他:“你有技术,何不回家自己干?”他却说:“技术是部队给的,只要部队需要我,我就不能离开。”

“改弦易辙”大棚搞养殖

“大棚养鸡,鸡长得快,鸡粪还能养地……”2014年10月的一天,王新涛边给大公鸡“戴眼镜”边介绍说,在蔬菜大棚换茬季节放养鸡是他科学种菜的一项新举措。

额济纳旗的土壤多为戈壁滩,加上缺水干旱,导致地表水和土质盐碱浓度高,胡杨喜欢这样的土质,蔬菜对此却非常挑剔,不改良酸碱度,菜苗瓜秧的成活率就上不去,即使活了长势也不好。当地技术人员告诉他,每茬菜收获后必须进行土壤改良,使用化肥只会使土质盐碱度进一步恶化。对此,万新涛作出了养猪、养鸡,用猪、鸡粪便这样的天然肥料改良土质的决定。在猪圈里养猪,猪粪随时积攒发酵后施到菜棚里,倒是很容易,可蔬菜换茬或冬季休地时节,在温室大棚里养鸡,却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万新涛解释说:“一来鸡粪直接入土营养土壤,二来大棚温度恒定有利鸡生长。”结果证实:有机农家肥的科学运用,使土质变好了,菜也长得好。

翻开万新涛的笔记本,“良种、良法能够增加产量提高品质”“高温闷棚能够改良土壤”“豆角早期叶黄的预防”等学习体会和心得记了一页又一页。多年来,由于种植、养殖技术好,他荣立过三等功,荣获公安边防部队农副业生产先进个人。如今已是四级军士长的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种菜能手”。

(作者单位:内蒙古边防总队后勤基地)

(责任编辑/胡丽莉)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