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大力营造亲侨环境 “暖侨聚力”服务大局
张辉
近年来,苏州市立足“大侨务”观念,面对世情国情侨情的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转变服务理念,大力改进服务方式,积极营造亲侨爱侨护侨的优良环境,吸引和集聚了大量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来苏创新创业,取得较好效果。目前,苏州入选的403名省“双创”人才中85%是华侨华人;入选的15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99%是华侨华人。
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苏州市政府自2007年开始,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苏州市关于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1010工程”)的意见》、《苏州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海鸥计划”加快柔性引进海外智力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等政策规定。不仅为长期在苏州创业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居民式”服务,而且还打破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制约,鼓励海外人才来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初步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引才机制,构建为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引才格局。
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在充分调研,并借鉴外地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苏州市华侨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办法》。该规章不仅将保护主体扩大到华侨,并适度延伸到外籍华人。“办法”规定,华侨子女在其国内监护人居住地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的应当视同当地居民子女办理入学手续,依法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明确“苏州市在职职工探望出境定居子女的,所在单位可以参照职工出境探望父母的规定给予适当假期”;“归侨持苏州市归侨证参观园林、景区和寺庙宫观的,按照规定享受优惠”。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退休归侨,每人每月补助100元;低保家庭中有归侨居民的,归侨本人每月增发保障标准20%的保障金。为维护在本市创业发展的华侨华人及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市侨办先后加入市侨务、人才、外宣、外事、普法、慈善等11个市级领导小组,及时发出“侨声”,反映侨界诉求,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建言献策。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苏州市成立了由分管侨务工作的市委常委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22家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侨务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个部门为侨服务的具体职责,健全了全市为侨服务的保障工作机制。每年举办中秋茶话会、国庆招待会和苏州市侨界新年联谊会,多次邀请市领导与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面对面沟通,建立起政府与侨界之间无缝交流的直通道。成立姑苏人才计划服务中心、海外交流协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服务载体,及时为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企业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市政府分管领导每年率相关部门走访侨企,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营造优良的合作环境。成立了“千人计划”专家联合会、留学生联谊会、博士联谊会,定期开展联谊活动,举办文艺、兴趣爱好和专业技术等沙龙,促进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友谊。充分利用市海协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邀请侨界科技金融专家为侨商授课,邀请创投公司参加为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举办的“融创汇”项目路演活动,推动项目与资本的现场对接。发挥海协会、侨商会平台作用,适时开展理事、会员之间的联谊活动,不定期组织侨商会会员外出投资考察,形成了共谋创新、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
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科技合作贡献奖”等一系列评选和表彰活动。广泛宣传在苏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的典型事例,积极推荐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代表列席市政协会议,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在苏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美籍华人、威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清作了题为《苏州应以服务人才为本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大会发言,成为苏州市政协海外人士列席代表进行大会发言的第一人,迈出了海外人士直接参政议政的第一步。目前,苏州已有9名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成为市政协海外列席代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评选表彰的“苏州之友”和“苏州荣誉市民”中,50%以上是华侨华人,极大地激发了侨界人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责编 冯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