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河之都的如何演绎黄河文化

点击:0时间:2020-05-02 11:48:01

黄河之都兰州如何演绎黄河文化?本刊记者特采访了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范鹏教授,从他的分析中,让我们去感知甘肃、了解兰州,体会与领悟黄河文化。

张永军:兰州,踞中华版图之中心,枕悠悠黄河之臂膀,文脉根深,自古名胜。而最可贵的一张名片就是黄河之都。为什么要把兰州叫做黄河之都?请您谈谈黄河与兰州的关系?

范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兰州是唯一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说,黄河在甘肃流经900多公里,她补充了黄河上游40%多的水量。因此,我有这样的一个说法,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肃。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说,黄河在甘肃这一段正好是华夏文明与中华民族形成的地方,黄河两岸支流密布,在这种支流与干流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所以我们把黄河称为母亲河。黄河作为母亲河,最重要的一段应该是西北地区这一段,这一段可以称之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所以黄河文明、黄河文化实际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源头。甘肃人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观念就是,华夏文明最辉煌的东西在中原大地,但是她的源头奠基性、精神基因性的东西主要是在甘肃形成。所以,我们把兰州叫做黄河之都。

张永军: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头。黄河之都,彰显的是母亲的情怀。那么,如何理解黄河之都兰州的地位?

范鹏:兰州的“三个定位”可以彰显其核心地位。

我对甘肃特别是兰州的内涵有三个方面的定位。

首先,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而兰州正是处在这么一个位置,所以,兰州的第一个形象应该是黄河母亲。

为什么把黄河叫做母亲河?很多人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整个华夏文明的孕育及思想元素的形成、精神命脉的延续、文化特质的凝炼,都和黄河有关。从器物层面来看,黄河两岸产生了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这些作为华夏文明早期的辉煌成果,而中华文明的这些文化基因都可以在黄河两岸的文物遗址和文化遗存中去探寻到她的秘密。这是母亲河一个表层的东西。

母亲河深层、具有内涵的内容,就是中华文化中所形成的那些精神。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这样一些精神性的东西。它形成文字表达下来,是在儒家文化里面,但是儒家文化的根是周文化,而周文化的根是伏羲文化。所以,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是大一统的思想。

从这个角度来说,伏義文化实际上是夏商周文化的源头。而黄河是孕育和衍生这些文化的源头,是一个精神基因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称黄河为母亲河,这也是兰州文化基因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追寻历史,甘肃、兰州在历朝历代中位置重要,贡献巨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史上,甘肃的功绩不可磨灭,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

所以,对于甘肃、兰州而言,一个是黄河母亲,一个是“共和国的长子”,这种称谓对甘肃和兰州来说,不言而喻。

那么,甘肃、兰州的第二个定位就是“共和国的长子”。

从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来讲,建立一个国民经济的体系,这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一五”期间,我们国家部署了156项前苏联援建项目,都是国家的支柱性大产业,在全国布局,而甘肃就占了16项,兰州就占了12项。

在此之前,中国的石油工业,最主要的一个地方就是玉门。玉门油田是国共合作成功的范例,是国共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情。抗战期间,甘肃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之所以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大通道、大仓库,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甘肃有玉门油田。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兰州布局了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白银公司、长风厂、长新厂等等,兰州成为我国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国防工业、纺织等工业基地。而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又是整个工业的骨骼。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如果没有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是撑不起来的。这些骨骼性的东西、支撑性的东西,十分之一是放在甘肃,放在兰州,足以体现甘肃的地位。我们非常自豪地说,甘肃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工业体系,对于我国国民经济骨架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把甘肃、兰州叫做“共和国的长子”。

第三个定位,甘肃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时代的一个“少帅”。

兰州虽然是一个后发的工业城市,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移动多媒体、“互联网+”的时代里面,加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全球的中部崛起”和“亚洲的西部大开发”大战略的实施,兰州定会再现辉煌。

甘肃省的定位是要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在历史上,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这个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还只是甘肃人民的一个梦想,如果我们梦想成真,甘肃是什么呢?甘肃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一个“少帅”。“母亲”、“长子”、“少帅”,从第三代讲“少帅”,就是说它可以引领向西开放的潮流和趋势,可以在向西开放中发挥别人不能、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IT产业里面我们经常讲“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孙子是爷爷的智囊”,未来的趋势也是这样的,这就是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特点。农业社会是爷爷说了算;工业社会是注重现在的,它属于“中年人”的时代;信息时代是“青年人”的时代,青年人掌控话语权。所以,谁是一个国家的“青年”,谁就是这个国家的顶梁柱。广义的说,西北就是我们共和国未来的“青年”,而在西北里面,陕西比甘肃大、新疆比甘肃壮,甘肃可以说是年龄最小的,具备“少帅”的特点,有前途、有后发优势。

所以,甘肃的发展是以兰州的振兴为代表。我们曾经是“母亲”、我们曾经是“长子”,我们立志要做“少帅”。我们不回避我们落后,我们不回避我们幼稚、年轻,但我们充满希望。

张永军:“母亲”、“共和国的长子”、“少帅”,一代一代,代代相传,继承更要有发扬。那么,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甘肃文化,整体上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兰州居于什么地位?

范鹏:总的一句话是:“三头文化”输送不竭动力。

甘肃的文化其实就是“三头文化”,即龙头、源头、重头。龙头是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源头是以天水为代表的伏羲文化,重头是以兰州为代表的黄河文化。

先看“龙头”。有这样一种叫法:世界的敦煌、中国的酒泉、甘肃的兰州。知名度最高的是敦煌。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甘肃把敦煌作为龙头。现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从文化的角度讲,甘肃规划了“13685”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案,其中的“3”指的是三大战略平台,即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这三大战略平台里面,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是文化平台,实际上依托的都是敦煌文化,所以敦煌文化是整个甘肃文化的龙头。敦煌文化实际上是华夏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阿拉伯文明四大文明融汇贯通、创新的形态。季羨林先生在1983年的《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讲到人类历史上独特的、传承历史悠久的、相对独立的文明只有四个,没有第五个,就是印度文明、华夏文明、希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而这四大文明融汇贯通、综合创新,形成一种新的形态,这种形态在中国只有一个地方就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没有第二个。实际上就是以敦煌文化为主要代表、以石窟文化为基本形式、以佛教文化为底色的多重文化。所以,敦煌不光是具有华夏文明的辉煌成就、佛家文化艺术的辉煌成就,还是世界四大文明综合创新的一个新成果。

再看“源头”。甘肃文化的源头是以天水为代表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为什么叫源头呢?因为伏義文化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形成发展与辉煌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中间,形成了中国的思维方式。伏義被称为人文始祖,文字的形成、婚姻制度、服饰、运输工具、礼仪的形成等等都是和伏義有关,所以将伏義叫人文始祖。现代社会享用的这些古老制度和文明,追朔到源头就是伏義文化。实际上他也可以称作文化氏族集团代表的象征。比如说八卦,阴阳重叠构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在八卦中演绎出的是中国数学的源头、术数的源头、相术的源头、哲学的源头等等。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实际上就是当年伏義活动及氏族集团演化最主要的地方。所以说,以天水为代表的伏羲文化,是甘肃文化的源头,实际上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最后看“重头”。甘肃文化的重头是以兰州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也就是“龙头”和“源头”汇聚的中心。无论是敦煌文化还是伏羲文化,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黄河文明演化和扩展的形态。从现代文化角度看,甘肃所讲的华夏文明创新区,即“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是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经济结构战略陸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甘肃全省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华夏文明丝绸之路文化带,之后有三大区,就是兰州、敦煌、天水。实际上就是中部、西部、东部三大区,这三个区里面三大头,兰州是“重头”。

“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把兰州定为文化产业区,重头是要把文化变成一个从历史到现实的转换器。就是习总书记讲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的创新”。“本来”是地下的东西、是固定的东西、是非遗的东西。而未来呢?它是一个活态的文化,所以习总书记讲:“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活起来就是在传承中创新。我们不光是欣赏我们自己过去的历史,有一种寻根的意识,我们还要有一种面向未来,让文化更好造福当代人这样的意识。这就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兰州在这里面扮演“重头”、中心的作用。

这就是说,兰州的发展对甘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要发挥作为“龙头”的率先、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兰州的文化特点就是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的精神,曾经被概括为“河汇百流”的精神。而这样的精神,其实就是黄河母亲的精神,她又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精神。既是母亲的情怀、又是“共和国长子”的个性,更应该成为未来新时代“少帅”的品格。我们应该把“黄河母亲”和“共和国长子”这样的美德传承下来,开放、包容、交流、合作、共赢,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倡导的丝绸之路精神,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弘扬的内容。

在“五通”里面,我们最注重的是民心相通。甘肃在历史上是开放最早的地域。从长安出发走向世界,必须要经过黄河渡口,所以就形成了渡口文化,接下来就要到河西走廊。隋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隋炀帝主持召开过有多国元首和使节参加的万国博览会等都体现了当时开放的意识、交流的情怀,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与兰州有关。而且兰州这块地方,从长安到西域,中间最繁华的就是现在陕西的西边到新疆的东边。

兰州,作为甘肃的省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也是黄金段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弘扬历史精神、传承华夏文明的同时要开拓创新。开拓创新什么呢?甘肃的文化能够集约化、有规模、成点气候的除了敦煌以外,重点还是在兰州。

从传统文化产业来讲,兰州比较有优势的就是书刊编辑和印刷出版。也就是以《读者》为代表的印刷出版集团。兰州的飞天传媒集团是集创意、印刷、出版、版权交易等于一体的产业链,这实际是兰州文化产业的首位产业。

文化产业其实是城市产业,它要具备人气、人才、人脉各个要素,缺一不可。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靠城市文化、城市精神与城市人口来支撑和带动。所以,从兰州的长远发展来说,兰州要善于打文化牌,能形成对甘肃有带动与支撑的文化产业。这就要兰州发挥在人才、创意、交易、智慧等方面的集散作用,要让资本的原始积累、创意的大量集成、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规模以上企业的聚集凝聚一处,形成合力,重点培养既善于创意、又善于经营的文化领军人才。对于这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准确的,但发展起来的步履比较艰难,需要从方方面面去着力培养和强化。

张永军:从“三个定位”看到兰州的地位,从“三个龙头”看到兰州的重要,也让我们对黄河文化、对兰州有了更新的认识了了解。在最后,您用一句什么样的话,作为这个访谈的结束语呢?

范鹏:总的来讲,“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实际上是黄河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深,层次高、历史源头长,未来前景好,这就是我的结论。因此,兰州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要让其破题。还要解读好、宣传好,要让这种精神内涵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去,这样才能为兰州明天的辉煌注入一种持久的精神动力。

标签: 兰州 黄河 甘肃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