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一辈革命家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点击:0时间:2020-05-26 00:43:30

王树人

毛泽东让儿子到农村去劳动锻炼

1946年1月,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结束回到延安后,中央领导同志考虑到毛岸英多年不在毛泽东身边,这次就想把他留下来。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让岸英住在警卫团。后来,中央首长又让岸英到中央小食堂吃饭,毛泽东却说:“他没资格。”当毛泽东和岸英谈话问岸英在苏联都学习些什么时,毛岸英回答说:主要学习军事,还学习了一些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毛泽东听了后说:你那仅是书本知识,还要向他们(指周围的农民、战士)学习。接着又说:你外国大学毕业了,你还没有上完中国的劳动大学,我决定送你到农村去。就这样,毛泽东把毛岸英送到了吴家枣园,请劳动英雄郝邦华当“教授”,郝邦华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教毛岸英开荒、犁地等农活儿。干了几天,见毛岸英的手上打满了血泡,郝邦华说:都怨我没关心你。毛岸英却说:是我还缺乏锻炼。经过劳动锻炼,毛岸英学会了许多农活儿。1946年下半年,毛岸英被调到中央宣传部做文书和翻译工作。临去前,毛泽东问儿子:你的毕业证书呢?毛岸英就把长满老茧的双手伸了出来。

朱德告诫子女“别想靠我当官”

1962年春节,朱德把儿女、儿媳妇们叫回家,专门进行了一次家庭教育。他庄重地说:平时你们都有工作,现在借节日团聚的机会讲讲家史,让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革命。接着,他讲述了他的漫长革命经历,特别讲述了拒绝大军阀杨森邀请他当师长的那段经历,以此来教育子女,使他们懂得革命不是为了做官,更不是为了个人享受。他说:你们不要总想着我这个家,我生活吃住都有组织来管,条件比大家好得多,这些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可你们不能享受,你们在节假日里来这儿住几天是可以的,但不能长住,生活上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也别想靠我当官。共产党人靠自己的本事,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子女们回答他说:我们从来没有靠你来当官,也不当官。朱德听了笑着说:没有更好嘛!

董必武让儿子下乡务农

1969年春天,84岁高龄的董必武,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把自己的小儿子董良翮送到河北省晋县(今晋州市)农村去务农。这件事无论在学校、机关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董良翮临下乡时,董老题词谆谆嘱咐他说:到晋县去,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努力参加生产劳动,做一个好农民,要为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努力奋斗。董良翮下乡后,董必武不仅经常写信教育他,还不时请董良翮所在生产队的同志到北京来,向他们了解儿子在农村各方面的表现,请他们多讲他的缺点,以便对董良翮及时进行帮助。1970年12月,董良翮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又担任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董必武写信告诉他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意思是要他不要自满,继续努力。1975年,董良翮下乡已经八年了。董必武临终前谈起关于良翮的事,对夫人何连芝说:良翮是晋县人,不是北京人了。他的事要由晋县组织上去安排,我们不必多操心了。

习仲勋教育女儿要“夹着尾巴做人”

习仲勋的女儿乾平“文革”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1983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说:还是不要调她去好。你这个光大公司名气大,众目睽睽,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乾平,女儿委屈地说:我是学外语的,到光大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点儿事情,有什么不好?习仲勋严肃地说,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乾平继续留在《国际商报》工作,后来曾出了几次国。当时出一次国很不容易。习仲勋知道女儿多次出国的事后,就要她说清出去的理由。父女俩为此在一次吃饭时燃起“战火”,女儿顶撞说;我是记者,我是学外文的,出国是工作需要。习仲勋忽地站了起来,把筷子一摔,高声说道,哪有那么多的工作需要?不要什么行为都加上工作的名义!直到女儿表示今后不再随便出去,要踏踏实实工作后,他才消了气。

陈毅教育子女“不能搞任何特权”

全国刚解放时,陈毅任上海市市长。曾是外国人乐园的上海,灯光迷离,花花绿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陈毅,特别注意孩子们的吃、穿,更注意孩子们的道德修养。他对孩子们说:上海是个大染缸,你们要注意呢!陈毅家里当时都穿土布衣,绸缎从不进门。孩子的衣服是大人的衣服改的,大孩子穿了再给小的孩子穿。起初,有的孩子见人家穿得漂漂亮亮,自己是市长家的孩子,觉得穿得寒酸。发现这个苗头,陈毅就加紧教育。他风趣地说:这是打预防针,不让你们变色,懂不懂?陈毅还十分注意抓孩子的思想教育。他工作那么忙,还亲自给孩子们上课,讲自然知识,讲社会知识。为了让他们加强“思想防线”,他特意给孩子作了几条规定:一、就近入学。不进什么干部子弟学校,防止沾染特殊思想;二、不让子女坐小汽车上学或者出门游览、买东西;三、办任何事都要严格按制度办事,遵章守纪,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他对子女说:你们要时时注意,爸爸是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搞任何特权。

谢觉哉“以诗教子”

1962年春节期间,谢觉哉的一个在外地上大学的孩子,回到家里埋怨房子不好,甚至闹着要搬家。这件事立即引起了谢觉哉的注意。他想,干部家庭的子女,很容易产生优越感,脱离群众。孩子们提的问题,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子女就不会向自己的父母提出来,所以干部更不能放松家庭教育。因此特地写了一首题为《示儿》的诗,交给孩子们。诗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吃饭,不懂耕耘;他的外号,叫寄生虫。到校读书,回家锄地;锻炼脑子,锻炼体力;这样的人,才能成器。”谢觉哉有个女儿,聪颖好学,成绩优异。正因如此,女儿渐渐滋生了“骄、娇”二气.谢觉哉为此颇费了一番心思,经常教育她要多做自我批评,并特意填词《减字木兰花》词送给女儿作座右铭。词曰:“骄娇二气,骄则自暴娇自弃。好像幽灵,遇着空子钻上身。 划清界限,两军阵前对立面。时时检查,自己不能再有它。”词中精辟地分析了“骄、娇”二气的危害,并着重强调了“骄、娇”二气的顽固性,要求女儿拿出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时时检查,与它们划清界限,以求不断进步。

(责编/彭澜)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