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晗留学伊朗成“明星”的奇妙经历
王丽
她在德黑兰大学留学期间,因偶然机会出演伊朗电视剧《首都》中的女主角“春常”,竟奇迹般“火”了,一举成为伊朗家喻户晓的中国“明星”——
走进神秘之地为学波斯语
今年34岁的张梦晗是河南省栾川县人,2003年从洛阳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一所高中担任英语老师。时间不长,她就觉得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十分乏味。2004年,她便在朋友帮助下前往北京,学习波斯语。
“2009年时,在北京当波斯语翻译收入很高。我有时也给一些公司做波斯语翻译,除赚生活费外,手里还有了一笔可观的存款。”轻松淘到第一桶金的张梦晗,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到官方语言是波斯语的伊朗留学,深入学习这种“神秘语言”。
2010年年初,她只身前往伊朗,到德黑兰大学咨询留学事宜。这年9月,张梦晗正式入读这所中东地区著名的大学。
“沙漠”、“战乱”、“黑袍裹身的女性”,这是不少人对中东地区的第一印象。张梦晗到了德黑兰才发现,这座1400万人口的城市秩序井然,社会风气非常好。由于受宗教信仰的熏陶,当地人做事很有道德底线。比如在伊朗没有假货;你不需要担心在街上病倒没人救治,穷人治病没钱,自有富人来支付,医院也会减免。他们对中国人友善、热情,对有学历的硕士、博士非常尊重。
在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法规定:女性着装,须遮头发,上衣过臀,下装不露腿。其实这只是对女性在公共场合的要求,她们在家里同样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又非常时尚。“尤其年轻女性很开放,在室内的聚会,她们衣着清凉,性感程度有时都让我有点不好意思。但只要出门,美女们一定会重新穿上长裙,戴上头巾。”
伊朗是波斯文明发源地。张梦晗发现,伊朗女子几乎个个身材窈窕,妆容精致,鼻梁高挺,甚至连发型也精心打理过,显得风情万种。令人遗憾的是,伊朗是个女多男少的国家,当地媒体说:就算是所有男子都结婚,也仍然有100多万女性要过单身生活。
参演伊朗电视剧
2012年,张梦晗在德黑兰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接着在该校读博士。
2014年2月初,伊朗电视剧《首都》剧组找到了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希望他们推荐一名女留学生配合拍摄。张梦晗常去那里找一些兼职工作,使馆工作人员开玩笑地建议她去客串一把演员。张梦晗从未学过表演,没把这事放在心里。没想到,第二天剧组打来了邀请面试的电话。
伊朗的历法与中国不太一样,拍摄可以利用学校的春假完成,并不影响上课。张梦晗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应允了。
试镜时,考官要求张梦晗和陌生男子搭演对手戏,即兴表演在情人节和恋人吵架。生活中本来就爱恶搞的张梦晗,马上就模仿女主角惟妙惟肖地和男友“吵闹”起来。她那任性又俏皮的样子,令在场的伊朗导演忍俊不禁,说这女孩太厉害了!
张梦晗顺利进入《首都》剧组。她不了解的是,这是伊朗影视界的一支“梦之队”,导演莫哈丹、男主演塔纳班德是一对“黄金组合”,在伊朗家喻户晓。而张梦晗竟稀里糊涂地成了伊朗影视史上罕见的、能独立用波斯语演出的外国主演。
《首都》是部喜剧,一个伊朗农村家庭渴望通过各种努力搬到首都德黑兰,乡下人进城,不懂各种规矩,闹了不少笑话。第三季的剧中,张梦晗的“丈夫”是个卡车司机、农村奋斗青年,他在土耳其旅行时,结识了在中餐馆当服务员的中国姑娘“春常”,两人相爱并约定终身。在伊朗新年之际,这个美丽可爱的江南女孩,决定拜访远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亲人,上演了一场充满悲欢离合的家庭剧。
当时张梦晗颇感疑惑,“为什么会在剧中加入一个中国角色,而且还是女一号?”学识渊博的编剧先生告诉她:中伊同为文明古国渊源颇深,早在唐代就通过丝绸之路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伊朗受制裁最困难的时候,只有兄弟般的中国敢出手帮助,比如现在的首都市场上,到处都是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随着中伊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近年来嫁到伊朗的中国姑娘也很多。电视剧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反映这样一个有趣的现实。
对方的话让张梦晗恍然大悟。她确实发现,在德黑兰有不少华人与伊朗人组成的家庭。
对张梦晗来说,演这部剧最大的挑战是台词和肢体语言。起初台词不多,后来越演越多,编剧不断加词。“硬背我是搞不定的。但剧组很聪明,他们会利用我的语言习惯,颠三倒四的语法不合规矩,他们也不纠正,就那么拍下去,没想到后来播出的时候反而成了笑点。”
还有肢体语言上的差异。比如表达“不”,中国人只需摇头、摇手就行,而伊朗人说时下巴一边上扬,嘴里还要配合“啧”的一声。喜怒在伊朗人脸上,肌肉拉伸得都很夸张!
有趣的是,张梦晗在伊朗生活的一些事也被设计到“春常”身上。比如,伊朗人对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特别好奇。有一次,她为一场会展做翻译,中午吃饭的时候,围了几层当地人看她怎么用筷子吃饭。剧中,导演专门设计了一场“春常”和丈夫一家人去德黑兰中餐馆吃饭的戏。
开拍初期,因为经验不足,张梦晗对自己在镜头中的表现感到沮丧。幸好《首都》剧组采取了灵活的拍摄手法,编剧只提供故事框架,给演员留下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时,张梦晗的本色出演反而成了优势。
“一天24小时待命,有时候要拍通宵。”张梦晗对拍摄的辛苦体会颇深。有个场景是在没有水的游泳池中搭一个台子,她站在那里,周围还有六个大风扇用来吹动树叶。初春的伊朗非常寒冷,张梦晗被冻得直打哆嗦,但一旁专业演员的敬业表现给了她极大鼓励,她咬牙挺起精神,又嘻嘻哈哈地表演起来。剧组一位负责人颇受感动,说想不到看似娇柔的“博士小姐”还如此能打拼!
最有趣的是,剧中有一场戏是“春常”从伊斯坦布尔来伊朗见未婚夫。张梦晗说,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见面时总可以拥抱一下吧?不料全剧组的人都说“不行!不行!”这些中国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情节,不符合当地人“男女授受不亲”的风俗习惯。
在伊朗,男女有别的观念深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女性坐飞机过安检时,走专门的“女性通道”;乘地铁时,有单独的“女性车厢”;来到清真寺,进入属于她们的“女性房间”;甚至连健身房,也在不同时间分出“男女专场”。在伊朗的大街上,看不到手挽着手的恋人。
成为家喻户晓大明星
中伊两国文化在剧里时有交流,尤其在德黑兰电视塔放孔明灯的那场戏播出后,引发了当地人对“东方天灯”的热爱,大街小巷都开始卖这种神秘的孔明灯;剧中一位老爷爷笨拙的夹筷子手法,也间接地传播了有趣的“筷子文化”。他们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很聪明与长期用筷子有关,因为它可以锻炼大脑,以至人们纷纷效仿。
《首都》于2014年3月21日在伊历新年当晚黄金时段首播,立即引起轰动,中国媳妇“春常”火了。张梦晗走在德黑兰的大街上,人们纷纷指着她喊“春常、春常”。她收到观众的礼物,享受过剧迷的免费咖啡。
播出的第四季中,春常搭乘的飞机失联,观众跟着她的丈夫一起哭。张梦晗很快成为伊朗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走在德黑兰大街上,十个人中有六七个人能认出我来,其中会有三四个人要求跟我合影,搞得我都没法去超市买东西。”张梦晗因此多了一番“成名”的苦恼。影迷们甚至还会说,“你说话像夜莺唱歌一样动听!”
伊朗人为何会如此喜欢这个中国姑娘演的角色?一位美女剧迷在街上曾流着泪告诉张梦晗:“春常”让她过了个幸福的年。因为2014年《首都》第三季播出时,伊朗处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的第三年,货币大幅贬值,失业的人很多,当地人生活艰难。“春常”的出现让很多伊朗人觉得,一个外国人用波斯语,出演了他们本土的电视剧,这让他们感动,也让很多伊朗观众重拾了因经济封锁丧失的文化自信。
张梦晗认为,喜欢“春常”的人是被中伊两种文化的有趣碰撞所吸引。“剧中的伊朗老公天天对我说‘我的中国布娃娃。现在伊朗男人娶了中国女孩,都叫她们‘中国布娃娃。”
张梦晗笑着说,比起中国的风土人情,伊朗人对华人女性比较好奇。因为在波斯语的诗句里,经常会有形容中国美人眼睛是“巴旦杏眼”的词汇,他们觉得杏核般的眼睛最漂亮。而且张梦晗认识的一些伊朗男孩,很多人都有娶中国太太的情结。
由于《首都》非常成功,在众多伊朗观众的呼声中,剧组又在2015年4月到北京拍摄续集。张梦晗凭借在《首都》中的表演,获得伊朗全国电视剧金奖,上了六家伊朗知名杂志的封面,并多次接受报纸、电视台采访。
张梦晗谦虚地说,她并不认为自己演得多好,这是伊朗人的民族性格,他们喜欢赞美和夸奖别人。她说,“伊朗人很注重礼仪和素养,全国受教育的程度是80%。人们即使不喜欢,也不会在网上谩骂。这点比中国观众更宽容。”
从一名普通中国留学生,突然变成公众人物,张梦晗也在艰难地适应角色的巨大转变。“有时候很疲惫,但必须表现得很热情。而且还不能做一点点坏事,要不然就要上报纸了。”
张梦晗借此也拓宽了自己在德黑兰的人脉。2015年9月,伊朗“国宝级”导演、世界电影大师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来温州参加首届亚洲国际青年微电影展时,张梦晗被邀请担任他的全程陪同翻译。
“温州美食太好吃了,可以说弥补了我之前几年吃不到中国菜的缺失。”张梦晗说,阿巴斯导演对温州的众多小吃也是赞不绝口,更欣赏当地的山水美景,温州成为他这一次中国之行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站。
期间,他们还与中方洽谈,敲定了2016年春天拍摄《杭州之恋》的细节问题。当时压根就没人会想到,这个文静的翻译姑娘竟是在伊朗最出名的中国人之一!该片由阿巴斯执导,张梦晗同样会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片中伊朗演员需要学习中文,也由她负责。
2016年1月22日,习近平主席的到访在伊朗又刮起了一阵中国风。张梦晗说,德黑兰到处都是机遇,精通波斯语的优势,更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无论继续在伊朗演艺圈发展,或为两国培养商贸翻译人才,她都能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