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

点击:0时间:2020-06-30 21:28:31

[摘要]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从应然的角度看,文化主题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达,时代精神是文化主题的实质内涵,两者须统一起来;从实然的角度看,文化主题并不总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达,时代精神也并不总是文化主题的实质内涵,两者关系是多样的复杂的。实现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的契合,要站在历史进步立场上准确把握时代精神,融时代精神于文化之中;要密切关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及社会思潮的演变,把准时代脉博,引领风气之先。

[关键词]文化主题;时代精神;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9-0074-05

[收稿日期]2014-04-20

[作者简介]李玉林(1958- ),男,江西九江人,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先进文化建设。

文化主题是以概念、命题等话语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化的根本诉求,是引领文化发展的旗帜。时代精神则是反映时代根本要求或本质特征的核心意识,是推动时代发展的精神引擎。文化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要求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互相贯通。

一、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文化主题应当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达,时代精神应当是文化主题的实质内涵。

从应然的角度看,文化主题应以时代精神为实质内涵。只有这样,文化主题才能具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性,并能成为推动文化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精神动力;时代精神也只有以文化主题为其集中表达,才能得以弘扬和践行,才能推动时代发展的要求变成实际的结果,为文化注入时代活力。文化融汇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注入文化主题。人们通过文化主题可以领会时代精神,通过对时代精神的弘扬可以凸显文化主题。

一方面,时代精神需通过文化主题来集中表达。时代精神作为时代发展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要求,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由于这种客观要求毕竟是一种必然性、趋势性的力量,隐藏于人们的具体社会实践过程中,它既没有供人们识别的专门形式,又不能自言告知人们,人们明了它掌握它,就须通过理性思考的提炼并借助于概念、命题等话语形式将其表达出来,使它由不显现的意识存在变为显现的话语。人们通过对这些话语的理解和诠释,就能把握它那抽象的存在及内涵。用概念、命题等话语将时代精神高度集中地表达出来,且将其作为时代的文化主旨,这就是将时代精神立为文化主题。

文化主题是时代精神内涵最集中的表达,同时又是时代精神得以标示和弘扬及推动践行的最有力最有效的表达。一旦时代精神成为了文化的主题,时代精神就会成为引领文化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旗帜,成为支配人们的核心意识,进而成为推动文化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文化塑造和引领人们,文化主题作为文化的灵魂,它就能武装人、推动人,它的要求能通过人们的实践而变为现实。如果时代精神不以概念、命题等话语形式表达出来的话,那就不足以使人们对它有明确的清醒的自觉的认识;如果不将其立为文化主题,那就不足以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有力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推动力。这样,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就不可能顺利地转化为人们的实践行动而成为客观现实。

另一方面,文化主题又必须以时代精神为实质内涵。文化是人们实践的产物,它的根本意义在于要为人们的社会实践及社会进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实现这样的功能,文化就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适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为此,文化要与时代相适应,要反映时代要求和特征。如何实现这一要求?关键是文化要将时代精神注入文化自身,并且还要使时代精神成为文化的灵魂,在文化中起关键的主导作用,处于文化的核心位置。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深刻反映了时代要求的文化。不要说是文化中缺失时代精神,就是即使文化中已吸纳了时代精神,但时代精神只是作为文化结构中的一般因素而存在,不起主导作用,这样的文化也都不能说是在根本上与时代是相适应的,因为它的时代适应性打了折扣。文化与时代的相适应,最根本的也是最深刻的就是文化主题要以时代精神为实质内涵,即时代精神融入到了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中。一般地说,先进的文化,其主题一定是反映了时代精神的要求的,缺少这一根本点就无先进性可言。

文化主题以时代精神为实质内涵,但这不能认为文化主题就是时代精神的“复制”。时代精神成为文化主题是要经人们的理性加工和转化才能实现的。一是因为时代精神需要人们用理性思考去提炼。时代精神虽然有其客观性,但它毕竟是一种意识的存在、那种积蓄在人们的具体实践、具体利益要求和愿望中的意识或观念,不是摆在那里可以具体触摸得到的实体,因此,对它的掌握非运用理性思考不可。二是因为时代精神的内涵也是比较宽泛的,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多方面的意识因素。这些相互关系比较复杂,对它深刻认识、全面准确把握,抓住其中的要害和关键,需要人们的理性思考。统统拿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切不中要害,把握不了时代精神本质。三是因为时代精神是时代进步凸显出来的一种先进意识,这种意识用怎样的话语来表达,能否精准地表达,这也有赖于人们的理性思考。不通过话语表达,或表达不恰当、不精准,时代精神就难以“闪亮”、“聚焦”出来。

时代精神从人们具体社会实践要求中被抽象出来,从复杂多样的意识因素中被提炼出来,从意识的存在到以话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时代精神就有了文化主题的话语形式,文化主题也被注入了时代精神的实质内涵,两者就这样融合于一体。

2.文化主题并不总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达,时代精神也并不总是文化主题的实质内涵,两者关系是多样的复杂的。

从实然的角度看,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并不总是相统一的,两者有时是偏离的,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时代精神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来把握,并以认识的成果表现出来,人们对时代及其精神如何认识、怎样解读、能否接受等,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既受到知识视野、思维方式、实践经验等的影响,又受到价值取向、利益关系的深刻牵制。在同样的时代及其精神事实面前,由于主观条件及出发点的不同,人们对时代及其精神的认识、看法及接受会有差别,出现重大差别甚至对立性的意见也是常有的事情。因此,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就会是多样的。当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时代及其精神并作出了准确的表达,这时文化主题与时代及其精神就会是一致的;当人们没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到时代及其精神,这时文化主题与时代及其精神就一定存在偏差,两者的完全相悖也是可能的。尤其是当人们出于某种偏见及狭隘的利益,面对时代及其精神的变革而固执己见,拒不接受甚至千方百计阻碍其发展时,这种观念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文化主题,那就一定是与时代精神相对立的。endprint

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两者相一致时,文化主题就具有适应及促进时代发展的先进性,而时代精神也就得到了正确的提炼并鲜明地表达出来,这时文化旗帜正确鲜明,时代精神风尚蓬勃浓厚,两者形成合力。于是,人们认识一致,目标明确,文化主题及其时代精神就成为了人们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两者如果存在偏离但还不至于根本对立的话,文化的先进性会大打折扣,时代精神也会是暗淡的。两者在力量牵引方向上的有所不同,不能高度整合,力量会相互消耗,此时,人们的认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徘徊,文化主题及时代精神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显然动力不足。如果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完全相悖,文化主题就成了时代进步的障碍,时代精神就受到压制,这时,两者对立力量的积累,就正在为未来时代精神终将冲破文化主题的束缚和压制,为以时代精神为内容的新的文化主题的诞生而代之旧的文化主题积累力量。这时的人们及社会就处在焦虑躁动之中,正在酝酿着一场时代变革的文化革命风雷。

二、实现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因为文化主题应以时代精神为实质内涵,时代精神又需通过文化主题标示出来,所以,这两者应契合起来。

1.实现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必须站在历史进步立场上准确把握时代精神,融时代精神于文化之中。

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要求人们对于时代精神的主观认识要符合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不能偏离更不能歪曲时代精神的客观性。这个道理虽说简单明了,但落实起来却艰难复杂,人们的认识与时代精神的偏离甚至背离的情况并不少见。防止偏离及背离,须要警惕对时代精神的误读,警惕狭隘利益作祟,警惕思想停顿,警惕文化的偏执、老化、脱轨和退化。

警惕时代精神的误读。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以自己已有的主观条件为背景的,既有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等在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总会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同时,由于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又往往不能一次完成,尤其像对时代精神这样重大而深奥的问题的认识更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的认识乃至要经过正反方面经验教训的对比才能真正认识清楚,因此,在对时代精神的认识过程中,如果受到哪方面哪个环节的不当影响,就可能出现误读,作出错误判断。比如不能用开阔的眼界、探索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去认知它,而是用既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框定它。比如把表面的浅层的认识误认为是本质的认识,未经反复地认识或实践检验就下判断等。在误读的条件下,人们对时代精神的认识不是背离就是偏离。

警惕对狭隘利益的作祟。人们的利益关系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对待。一般来说,既定的利益,在时代变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中,会左右人们对时代变革所持的态度。利益决定立场和态度,这是很正常的。但要不得的是,如果是出于固守不合时代要求的不正当的利益,并以此为出发点而对时代的进步进行阻扰,对时代精神进行封杀,推行思想禁锢,顽固地坚持精神守旧,这就是一种公开的反动。如果借时代变革之机,趁火打劫地把自已的部分的局部的利益肆意扩大化,偷梁换柱地扭曲时代及其精神,使自己的部分的局部的利益放大到不应有的程度,并且还美以动听的说词为之辩护或迷惑人们的认识,搬出种种牵强附会的所谓例证来压制舆论,这是一种隐蔽的反动。如果说前者是在封杀时代精神,那么后者就是在绑架时代精神。

警惕思想的停顿。思想停顿缘于人们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对外面的世界变化不感兴趣,当人们处在这样的意识状态下,什么时代变化及其精神都是无所谓的,对他们不会产生触动,没有什么意义。思想的停顿与人们的意识定势、狭隘的利益有关。此外,还与文化上的封闭、缺乏创新不无关系。文化的封闭,不与外部交流或很少有交流,缺少比较借鉴,缺少交锋,缺少外部压力的推动,加上内部又没有动力,文化便成了一滩死水而停顿下来,时代精神与之无缘。这是文化麻木。文化还会自大。自大的文化会认为自己是最优越的,甚至蔑视其他文化,看不到其他文化的优秀成份,更不愿意承认其他文化对自己有借鉴及互补作用。这样一种傲慢的文化态度事实上在把文化带入偏见,既然偏见,也就感知不到也不愿意接受时代变革的新气象。缺乏文化开放观念,缺乏文化创新冲动,就是缺乏文化进步的追求,文化自然不能伴随时代及其精神的变革而实现自我超越,不管怎样的时代精神都无法进入它的意识之中。

警惕文化的偏执、老化、脱轨和退化。文化的偏执、老化、脱轨和退化,是文化进步的重要障碍,也是导致文化不能融汇时代精神或者说与时代精神相抵触、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原因。文化偏执一端并且对此固执己见,这样的文化是在过度地夸大或抬高文化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必然是内容片面、视野狭窄,态度固执、自我孤立。这样的文化就是狭隘的,往后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其结局将会与时代相脱离,极易走向文化极端。老化的文化是指文化生长到了尽头,其功能已释放怠尽,生机活力不再,进入了穷途末日。它的容纳力的几近饱和,存在的合理性已用尽,其内在价值已不合时宜,现在的存在是一种挣扎。这样的文化已是时代进步的绊脚石。文化的老化是由于文化的停滞、缺乏创新而使文化的内生机能释放殆尽所致。文化的脱轨是说文化脱离了文化进步的共同大道,偏离了文化进步的正确方向,远离了文化进步的潮流,背离了文化进步的基本规律,步入了一条没有前途的歧途之中。这是文化发展犯了“路线”错误。脱轨的文化其前途是越走越艰难,其出路是最终折回到文化进步的共同大道上来。文化的退化就是指文化蜕变,即原本先进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或以种种理由将它的先进性成份不断地在有意或无意地抛弃、流失,关键的活力因素不断遗失,在原本的理想、价值上不断地打上这样那样的折扣,久而久之,这种文化渐渐地变得越来越与原先不同,甚至面目全非,而走到它当初的对立面。

文化的偏执、老化、脱轨和退化是文化发展中要高度警惕的几种文化病态,也是在把握时代及其精神、使文化与时代及其精神实现契合要防范和排除的严重障碍。endprint

2.实现文化主题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必须密切关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及社会思潮的演变,把准时代脉博,引领风气之先。

时代及其精神会历经孕育、发生、发展、衰落的过程。人们对时代及其精神变革的认识和掌握不是同步的、一个水准的,有认识早的、有认识晚的,有反映敏感的、有反映迟纯的,有准确把握的、有把握不准确的,等等。如果较早地、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就利于赢得主动、抢抓先机。相反,会有可能处于被动,错失时机。

对时代及其精神要有较早的、敏感的、准确的认识和掌握,人们就应密切关注时代精神的演变及其新的气象。时代精神在其萌发时,显得比较“偶然”,声音比较微弱,其影响力与传统的仍处于主流地位的观念及人们的习惯势力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因此,需要人们密切地关注、深刻地洞察和感知它。若不是这样,就极容易被人们忽略。事实上,大多数人在新的时代及精神萌发时对它是不太经意的,甚至看不习惯而排斥它。而只有少数的人才能洞察秋毫,看到它的未来趋势,而热烈地呼唤和拥抱它。

必须密切关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时代与时代的区别当然具有本质的不同,但这种质的区别是由量的区别转化而来的。在旧的时代里,某种潜在的新因素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这样那样地显现出来,一种新的质态就出现了。这种新的质态如果具有主导未来社会特征及进程的作用,那么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已在敲门。这个新的质态萌生或者说初显,在许多情况下是从一个一个看似“偶然”的问题或事件中表现出来,比如,某场战争、某项实践活动、某个思想的提出、某项科学技术成就的出现、某个社会问题的凸显等。这些预示着新时代到来的问题或事件是具体的、个别的,出现的时间也有不确定性。从引起它出现的原因的积累过程来看,人们似乎觉得这个结果并没有什么突然、不值得惊奇,是再自然不过的。其实,在这看似自然不过的问题或事件中已经初露出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社会变革的新动向、人们要求的新变化,观念、方式变革等正在破壳的躁动中,因此,它其实已经成为了时代演变的标志性事件。时代的变革就是从这个“偶然”的个别开始起步,而当偶然发展到必然、个别发展到普遍时,不同的新时代就勃兴起来了。对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事件保持敏感,从中洞察到它的变革新动向,是敏锐反映和把握时代精神变革所必须的。失之于此,就有可能会失之于先机、失之于主动。

必须深刻洞察社会思潮的演变。毫无疑问,社会思潮是时代的一部分。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都会反映在作为时代意识流变的社会思潮中。思潮既是时代现实的反应,又影响着时代的走势。因此,把握时代精神变革就不能不密切跟踪社会思潮演变。时代发展的要求会反映到人们的观念、思想、主张上来,反过来,人们对时代发展的诉求首先是以他们的观念、思想、主张等思潮表现出来。思潮对现实状态来说,既有现实的实在性又有超前的指向性。所以,关注社会思潮,就是从思潮中洞察那些对于未来发展具有指向性的意识、观念、思想和主张,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总是要注进社会思潮之中的,社会思潮其实就是时代的脉搏,把其脉就可知其“症侯”。

当然,并不是任何思潮都代表了时代进步的要求。社会潮流裹挟下的各种思潮,其中许多是象流星一样昙花一现,不具有引导时代进步的强盛生命力,不能成为时代进步的代表者,也会有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开历史倒车的逆流思潮混杂其中。社会思潮毕竟是时代存在现状及时代条件下多种社会力量诉求的意识汇集,它原本就是清浊混流,泥沙俱下的。因此,对社会思潮要认真甄别。

必须敏锐把握时代的风气之先。人们出于必然性要求的某种无奈的举动、人们某种打破常规的主动尝试、存在于内心的那种向往和认同等,给周围及社会撩起了一股清新的新风。它给人们或是一种观念意识、或是一种行为表现、或是一种实践取向、或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价值标杆、或是一种改变愿望的启示。这些虽然是个别、偶然的存在,但它却是一股正在涌动着的势不可挡的新生力量,有着顺应时代进步要求而发展成势的必然性,新的时代精神正从这里发源开流。社会的风气之先是时代发展变革的一个风向标。辨别这个风向标就能预知时代的未来,洞察时代未来发展趋势和精神要求。敏锐地辨识时代风气之先,是保持时代敏感性的重要体现,是把握时代精神趋势所必要的智慧和眼光。对时代风气之先感知迟钝,就是时代敏感性、时代主动权意识不强的表现。

责任编辑查昆岩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