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节粮运动
刘守华
1953年上半年,全国粮食供应突然紧张。据粮食部报告,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里,国家收粮547亿斤,支出587亿斤,出现40亿斤赤字。此外,粮食产区遭遇水灾,预计减产70亿斤。
实行统购统销,粮食供应依旧紧张
1953年,我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进入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阶段。10月1日,国庆典礼后,中央最高领导层在天安门城楼的会议室里商讨国是。陈云做了汇报:改变现行粮食购销办法,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售。
早在1951年年底,陈云就开始酝酿粮食统购问题。1952年1月,在他主持起草的《1952年财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中专门提到:由于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粮食将不是宽裕的,而且城市人口将逐年增加,政府还须有粮食储备(备荒及必需的对外贸易),因此征购粮食是必要的。只要使人民充分了解征购意义,又能做到价格公平合理,并只征购农民余粮中的一部分,则征购是可能的。
但对此新策,陈云并无十全把握。所以,在10月2日晚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形容自己如同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搞不到粮食,市场波动;采取征购,农民又有可能反对。不管怎么做,均存在危险。
中央权衡利弊,于1953年10月16日,做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规定:“为了保证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政策的实施,必须由中央实行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指挥与调度。所有方针政策的确定,所有收购量与供应量,收购标准与供应标准,收购价格与供应价格等,都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
新政策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稳定了粮食市场,保证了城市供应。但仅仅半年,问题又出现了。
从1954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市的粮食销售量又出现持续增加。1955年一季度比1954年一季度多销售近1/3。
任其发展,必然会带来新的粮食紧张。按照中央分配给北京市的粮食销售量,原本很宽裕,为什么会一再突破?
市粮食局率先对本局所属单位进行统计,发现1954年霉坏变质的粮食300多万斤;北京酿酒厂一年浪费粮食竟150余万斤。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粮食浪费?市委宣传部在一份报告中这样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干部和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同时,对粮食供应的管理还很松,浪费很大,漏洞很多。
这份报告接着列举了几种现象:
在一些机关、工厂和学校的垃圾堆里、地沟里、厕所里和办公室的抽屉里,不时会发现吃剩扔掉的干馒头、大饼等;有些机关、工厂和学校的食堂里,每顿饭后,都要剩下一些咬了几口的馒头、吃了一半的米饭,或者剩下很多馒头块、碎渣和锅巴;有的人吃馒头要剥皮,吃饺子只吃馅;有些单位不注意粮食的保管,使粮食霉坏、虫蛀或被老鼠吃了,糟蹋了粮食;食品业中有些糕点铺、面食铺等也有随地抛洒粮食的现象;还有些机关、工厂、学校和居民户不按实际需要去购买粮食,虚报人数去购、囤积,有的人甚至倒卖。
为此,北京市人民监察委员会和粮食局联合,组织了浪费粮食的专项检查,发现有的单位浪费粮食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比如,从一家食堂搜集到的扔掉的零碎窝窝头就有200多斤,全都不能吃了,只能卖给鸭子房;另一家建筑公司在挖渗水沟时,挖出淘米漏掉的大米就有100多斤;著名的公私合营义利食品公司饼干车间,往返压轧面饼时,需要随时撒干面,这些干面飞扬落地,造成极大的浪费。仅5天的统计,平均每天落地的干面就有18斤2两,全年按300个工作日计算,要浪费面粉5400多斤。
浪费粮食的漏洞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
全国城市人口约有9000多万人,每人每天如果浪费半个馒头,折合麦子2两,一年就要浪费粮食41亿斤以上,大约等于3600多万亩麦田全部受灾,颗粒无收。反过来说,如果每人每月能节约4两到半斤粮食,全国城市人口每年就能节省2.4亿斤粮食,足够200万到500万灾民吃4个月。
进行节粮宣传,实行节粮目标
虽然当时粮食生产每年都会增加,但终究很难大量增加,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节粮不仅在当时重要,更具有长远意义。中央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1955年3月,向全国人民发出节约粮食的号召。
在当时的背景下,宣传节约粮食也要适度,既要宣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是够吃够用的,让百姓放心;又要说明,由于粮食增产还赶不上需要的增加,因此,粮食还不是富裕的,即使在正常的消费情况下,也还要严格地节约粮食。
为了让百姓了解政府号召节约粮食的意义,宣传部门想方设法,煞费苦心。在一份宣传报告中竟如此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我们应该知道,一粒粮食,要经过农民终年辛勤的劳动,要经过运输人员冰天雪地、翻山河的运输,要经过保管人员不分昼夜地与自然灾害和鼠雀虫害的斗争,再经过粮食加工工厂职工的劳动,最后才能由炊事人员做成饭、馒头。我们想想,农民艰苦劳动、节衣缩食,踊跃地把余粮卖给国家,难道是为了支援浪费者吗?对于运输人员、加工工人的劳动,我们又有什么权利来浪费?这种随意糟蹋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每个劳动者都要愤慨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浪费粮食的结果,会使国家突破销售计划,向农民多购粮食;而向农民购粮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向农民购的数目过多,留的数目过少,就要影响农业生产,影响工农联盟,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反而浪费粮食,就是罪过。”
20世纪50年代的渡江牌烟标上的勤俭节约口号
北京市专门制订了节约粮食的目标:力争1955年至1956年,减少粮食销售3亿斤。而实现目标的具体办法,就是实行“反对养闲人、反对奸商、反对浪费粮食”的“三反对措施”。
城市人口扩张,“吃粮的嘴”猛增,是城市粮食紧张的重要因素。当时有大量闲杂人口“浮住”在城市吃闲饭,有不少“干部、职工和资本家”收留了许多吃闲饭的亲戚、朋友和家属,有的一家竟收留了20多人,“其中有不少逃亡地主和其他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增加了国家的粮食销售量。
对此,国家号召,把现有城市人口中在城市无职业、无事做而家在农村又有土地的,动员他们回乡去,在乡村积极劳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事业。此外,对今后城市人口的发展要加以限制。
当时,粮食向外走漏的现象也很严重。一些奸商破坏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套购、囤积和贩运粮食。卢沟桥一家派出所,在1955年5月25日晚至26日清晨不过半天的时间里,就发现走漏粮食案件56起,运出粮食共计2800多斤。
5月31日,北京市紧急下发关于粮食外运的暂行管理办法,严格禁止向外走漏粮食,规定:本市粮食禁止私自贩运或携带出境,违者一律没收。粮食复制品(糕点、面包、饼干、挂面、大饼、窝头等)也不得私自贩运出境;经营粮食及其复制品的,都应在规定范围内经营,不得有勾结商贩套购或私自外运等不法行为,违者按情节轻重、会同工商行政部门,分别给以没收、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分;凡因特殊需要,确有必要运粮出境的,须经本市粮食部门批准。
为了强调“反对奸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份宣传材料中这样写道:“我们想想看,国家花了很大的运输力量,把粮食从各地运到北京来,而有些破坏社会主义计划供应的分子却像老鼠一样,把粮食倒运出城去,这可恶不可恶?国家分配给哪个地区多少粮食,都是有计划的。把粮食外运出境,就必然破坏国家的供应计划,使得必需的供应得不到确实的保证。同时,奸商和奸贩倒运粮食出境,必然要哄抬粮价,从中渔利,剥削人民,实际上挑拨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因此,对倒卖粮食的奸商奸贩,要坚决地予以打击。过去,有些人把购粮证借给奸商奸贩,实际上是帮助了奸商来破坏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今后,购粮证一律不准外借。”
对于反对浪费粮食问题,另一份报告这样诠释意义:“其实,解放以来,粮食生产一直在增加。但是,粮食生产的增加,总是赶不上国家建设的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使国家已经掌握了粮食的来源,只要分配得好,管理得当,粮食是够吃的。但是,国家如果对粮食销售的数量不做认真的控制和合理的安排,就不能保证供应。如果按照现在这种包括浪费、走漏在内的需要,要求国家继续增加对北京市的粮食供应,使北京市的粮食供应标准高于其他城市,是绝对不合理的。所以,必须加强粮食供应管理,反对浪费粮食。”
制订吃粮计划,开展节粮竞赛
北京市采取的加强粮食管理的首要办法,就是要求每家每户都制订吃粮计划。从1955年5月开始,集体伙食单位开始编制用粮计划,实施粮食预决算制度。从6月中旬以后,全市居民也开始制订家庭用粮计划。
一般居民要本着节约的精神,参照过去半年内自己这户每月平均消费粮食的数量,老老实实,本着够吃和节约的精神,提出自己这户正式户口每月所需粮食的计划。经过街道居民委员会评议后,由街道居民办事处,按户核实供应数量,填入购粮证,然后严格凭证登记购粮。
国家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也要每月按照实际吃饭的人数,编造需要粮食的计划,由机关首长、厂长、校长和党委书记认真核实申报,并在每月月底进行决算。
在制订吃粮计划时,必须贯彻反对宽打窄用,反对虚报冒领,反对浪费的精神。要精打细算,从节约出发。
当然,政策也强调:“开始施行吃粮计划时,订计划很难做到十分准确。凡是按计划确实不够吃的,可以照实申请,经过批准后增加供应;至于照计划吃不了的,也必须照实申报核减。”
在执行国务院规定的定量供应粮食之初,很多人都有担心和抵触情绪,怕不够吃,怕“计划的日子”过不惯。最普遍的是“宽打备用”,比如某家6口人,订了300斤,以后降到151斤也够吃了;也有一些家庭存粮不报,某户为了存粮不被发现,把2袋面藏在被子里。说怪话发牢骚的也不少,有人说:“还说工人当家做主,吃点饭都管着。”“解放后还不如过去,吃粮倒受限制了。”甚至说:“吃饭真麻烦,还不如让原子弹炸死呢!”“苏联帮助中国,就是为向中国要粮食。”
问题和牢骚需要靠时间化解,但节约粮食毕竟是当时的一件大事。6月11日,北京市总工会发出通知,号召全市职工开展节约粮食竞赛。希望在全市厂矿企业中树立严格节约粮食的风气,让各种浪费粮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的指责。
这份通知非常务实,对可能接触到粮食的各个部门,分别做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严格规定。
食堂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做饭的计划性,馒头、米饭分量要合适,职工买饭时,要提倡吃多少买多少,以免吃不完剩下。必须加强对炊事人员的教育,改进淘米、煮饭、熬粥、蒸馒头等方法。对食堂存粮应注意保管,倒面时,面袋要翻过来扫净。医院配餐室和护士,应根据病人的需要量配饭,提倡勤问、勤拿、勤添,清除病房中大量剩饭现象。职工家属们,应克服做饭和小孩撒饭、剩饭方面的浪费,不要用粮食养鸡喂猪。
粮食保管部门:应加强粮食保管,减少各种损耗。必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粮情,克服目前部分单位粮食基本情况记载不全,保管员、检温员、卡片员、化验员之间掌握情况不一致的现象。这是预防粮食大批霉坏变质的关键。必须加强清洁卫生,防止虫害,堵塞鼠洞。必须加强对粮食苫盖的检查,雨季即将来临,应严防苫席层数不均和针眼漏雨等现象,确保粮食安全度过雨季。
粮食加工部门: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出粉率。必须开动脑筋,改进设备,改进技术,及时总结和推广各种提高出粉率的先进经验。为了降低粮食损耗,还应注意减少土粮、土面,加强副产品(麸皮、糠壳等)的清理工作,解决洗麦机跑麦、搬运和保管过程中的粮食浪费问题。
粮食供应部门:应加强调拨和销售的计划性,推广“推陈储新”的工作经验,防止粮食因长期积压而霉坏变质。麻袋、面袋应注意抖净、扫净。应注意捕鼠工作,消灭地上撒粉、撒粮的现象。
粮食装卸搬运部门:应爱护粮食,提高工作责任心,做好运粮的工具清洁卫生工作,克服运输途中撒粮的现象,对席、苫、货位低以及车辆上残存的粮食应仔细清扫干净。
以粮食为原料的生产部门:应多想办法节约粮食,采用各种代用品,改变各种不合理的使用粮食的习惯。酱油业应推广酿造酱油不加酱色的习惯,纺织业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浆沙中的用面粉量,酿酒业应以提高出酒率作为节约粮食的主要方向。
在节粮竞赛中,各单位争相开动脑筋,各显其能。
某公司食堂在计划中写道:按月登记实际吃饭人数,逐次购粮,保证不让粮食积压;用面时把面袋子翻过来,扫干净;淘米时不让米粒顺水跑了;剩饭保存好改做馒头、丝糕吃掉;米饭、烙饼渣改作稀粥吃掉;过去盛米饭只有大碗,现增添小碗,供吃饭少的人使用。
前门地区有42户私营加工厂和代销店,原来各厂、店撒漏粮、面及副产品整理不净现象普遍存在。如某店一天只磨面300多斤,但半个月就出了19斤土面;某店1斤豆皮内含有半两豆渣;合成一次从磨道地沟内能清出20多斤玉米渣;在准备出售的320斤下脚粮内,漂出了150多斤能用的粮食。而代销店,地面上遗撒粮面,麻袋倒不干净,更是常事,最多的每条麻袋内带米70多粒,100条麻袋竟然扫出3斤4两面。在保管上也很差,每月最少也要被鼠咬破粮面袋三四条。这些现象造成加工厂出粉率低,代销店损耗率大。
自开展了节约粮食竞赛活动后,各户积极从各方面想方设法堵塞漏洞,改进工具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出粉率,降低损耗率。
加工组添置了防止飞粉的磨罩及散热通风器,使飞粉和土面大大减少。某店过去每日加工2000斤原粮,出土面2斤多;而现在,磨2万斤原粮,才出土面1斤半。各户还增添了电动大小风车和晃筛等有利于节粮的工具设备,修理了箱柜和地板,打了洋灰地,刷了洋灰墙。
代销组改变了原来码放粮食的方式,垫高枕木,四周不靠墙,开口平摊晾晒,便于通风散热,保证不霉不坏。并且认真执行售粮制度,做到粮食到货后登记挂牌,售粮凭证登记,按用粮计划累计购粮数字,宣传粮食政策,发现超量多购的,动员吃不了就少买。
很多家店铺还发明了节约粮食的小窍门。某店研究在缸里抖落面袋子和面刷子,某店创造了磅斗(能装60斤),减省人力,防止撒粮。某店添置了售粮小簸箩,下面垫上白布,免去粮食掉在地上。
此外,开始实行包装轮流值班检查制度,各加工厂和代销店共交麻袋2320条,抽查了740条,抖出粮食238粒。对捕鼠工作也加大重视力度,在鼠夹子上结上铁丝网,这样,不但能打大老鼠,也能打住小老鼠。
节粮竞赛开展半年后,市总工会进行了总结,罗列了一连串的数字,显示出活动的成果。
用“代食品”解决粮食供应燃眉之急
即便采取了以上一系列措施,粮食问题仍然困扰着政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问题更是成为头等大事。为了解决“吃”的问题,政府煞费苦心,一度还想出了“代食品”的办法。
其实,在“代食品”之前,“代用品”一词已出现。1955年10月北京市总工会关于节约粮食的情况汇报中提到,工业生产中,凡是以前需要用粮食的地方,鼓励用“代用品”替代。比如国棉一厂、机织印染厂在浆纱时,改用水玻璃,每月就可节约面粉高达3.2万余斤。
进入1960年,粮荒更加严重,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头等大事。1960年7月5日,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持续召开了一个月零6天。在7月26日和28日的两天会议中,粮食问题都被作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专门拿出来进行讨论。
8月10日,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发表了讲话。谈到国内问题,他突出强调要抓好粮食生产,搞好田间管理,搞好秋收、秋种,尽可能地多打粮食,多种粮食。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条。秋收力争要多打粮食,无论哪一个省、哪一个县、哪一个公社,多打粮食,多搞菜,多搞代食品(野生的)。总之,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11月14日,中央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群众运动,以渡难关。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包括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习仲勋的五人领导小组,并且设立专门办公室。要求地方各级党委也应当仿照中央的办法,结合具体情况,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对这一运动的具体指导。
“低标准、瓜菜代”,这个“代”,就是指代食品,原来主要用于饲养家禽,但在非正常年成里,人也不得不用来充饥。
三年困难时期的代食品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农作物类代食品,包括各种非灾难年份人们不曾食用的农作物的秸秆、根、叶及壳类。第二类为野生代食品,指野生植物的秸秆、根、叶、皮、果实等。第三类为小球藻、红萍等浮游植物。第四类指合成类代食品,如人造肉精、人造肉、叶蛋白等。
通知强调:目前全党全民正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我们除了应当首先增产粮食、增产瓜菜以外,还要千方百计地增产各种代食品。要立即动员广大群众,开展一个大规模的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这是当前全党全民的一项重要的紧急任务。大办代食品,不仅是当时节约度荒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在将来粮食多起来以后,制造营养丰富的代食品,仍然是食品来源和饲料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宣传代食品,中共江西省抚州地委代食品生产委员会,专门下发了工作计划,号召在全区范围内,“立即掀起一个大张旗鼓、大造声势的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群众运动”。为此,还专门归纳了几条代食品的用途:可以通过加工综合利用,复制成多种工业原料和工业产品;可以调节和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生活丰富多彩;可以用来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增加人民的营养和发热量,使人们以强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从事生产、劳动、工作;可以用来供作牲畜的良好饲料。
抚州地区自然环境好,运用天然物资做代食品的种类多,常见且可以即时采用的主要有油菜秆、稻草秆、大小麦秆、各种豆子的豆秆、荞麦秆、橡子、葛根等几种。为了支援受灾严重且人口众多的山东省,抚州地委要求,各地在完成生产自供代食品的同时,还要再生产商品代食品240万斤。各县要将其当成“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任务”,完成地委下达的生产指标。收购价格以橡子为例:橡子仁每担8元,带壳橡子每担4.5元。
北京火柴厂1960年出品的“节约用粮”套花中的一枚
时已入冬,开展代食品运动尤其显得紧迫,通知中特别做了强调:“目前秋去冬来,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已经收获完毕,秆、叶即将干枯,树叶已经开始或者即将枯黄下落。各地必须更大规模地动员群众,抓时机,抢时间,迅速地把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树叶、草叶和野生植物尽可能采集起来,把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秸秆和植物极尽可能地保存起来,不要都烧掉;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成各种代食品。”
代食品运动对当时缓解全国饥荒究竟起了多大作用,此后并未见到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如今,虽然我国已解决温饱问题,但居安思危、积谷防荒,五六十年前应对粮荒的经验教训,尽管只是官方档案中的只鳞半爪,却仍然值得我们反思。(编辑 王 雪)
(作者是《中国档案》杂志社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