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涵:孝义永恒,感动中国
范学芝 阿杰
2013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有位利用到大陆探亲机会,带回一百多个骨灰坛的台湾籍老兵高秉涵当选。他的侠义风骨,赢得世人敬佩,并被称赞为最有孝心的人。
高秉涵1935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吕陵镇高孙庄村。1948年9月8日,母亲宋书玉打发他跟着国民党军队离开。临走前,高秉涵跪到父亲的坟前磕了3个响头。
1949年10月17日,高秉涵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流落台北街头。每天中午,挨家挨户讨饭,晚上,到偏僻的地方捡垃圾。
新年到了,14岁的高秉涵思念母亲,泪落如雨。他独自跑到阿里山顶,对着祖国大陆方向,呼喊着:“娘……娘……”
几十年来,夜深人静,每每想念母亲,他都要大哭一场。他尝尽了人生的痛苦,受尽了世间的磨难。
1952年夏,在朋友的帮助下,高秉涵考入夜校,白天打工干活,夜晚读书。高中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
1963年高秉涵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在金门法庭担任审判员。1964年一天的夜里,一个士兵携带汽车轮胎偷偷渡海,想穿越金门海峡看望母亲,但是没能成功。黎明上岸,他以为到了厦门,谁知因迷失方向又游回了金门。
按照军事法令,阵前逃兵杀无赦。最终,逃兵被判处死刑。高秉涵答应逃兵,有朝一日把他的骨灰带回厦门,交给他的母亲。这桩逃兵案,也深深地刺痛了高秉涵的心。一个士兵想要回家看望母亲,怎么会有死罪?身为法官的高秉涵陷入沉重的思考。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高秉涵做执业律师,收入颇丰,他把积攒的钱,都捐给了家乡菏泽,修公路、建学校、接济贫苦的民众。
1979年,高秉涵在阔别故乡整整31年后,写下了第一封家书,地址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孙庄村,母亲宋书玉收。信中他写道:“为了能见到娘,我要活下去。娘,等着我,我会活着回来!”这封信由台湾转到欧洲,再经美国寄到中国大陆,历时三个多月。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母亲宋书玉在吉林辽源逝世。宋书玉每天思念儿子,儿子小时候穿过的棉褂,一直被她藏在枕头下,从菏泽一路向北带到辽源,直到去世。
家人告诉他,母亲常年思念他,直到临终咽气前,都在呼唤着他的名字。这一声声呼唤,撕碎了高秉涵的心。没能给母亲端一杯茶水,尽一份孝心,让他留下了终生遗憾。
当时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边,两个姐姐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的干部,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无尽的等待耗尽了她的生命。
“你要活着回来”。母亲的这份叮咛,成为高秉涵经历九死一生坚强活下去的动力。“我想我娘”,一直像巨石压在高秉涵的心底,成了他心头永远的痛。
乡愁无限蔓延,心头的思念便难以化解,思念家乡,也成了一种病状。早在1981年,高秉涵有一位叫卞永兰的学姐,在移民阿根廷返程途中绕道台湾,带来了家乡的特产。菏泽籍的乡亲都聚在一起,每家分得一个烧饼,3个耿饼,5粒山楂,5枚枣,1勺泥土。因为分配有功,高秉涵被大家恩准多分一勺泥土。他把家乡的一半土珍藏起来,一半则放在茶水中喝了,他说,那是家乡的味道。
家是什么?家就是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也要回去的地方。高秉涵不愿回忆离开母亲的那一刻,不愿意回忆离开老家时的情景,家的影像却总会从记忆中跳出来。
人已迟暮,老兵归乡的日子却遥遥无期,于是,很多老兵就嘱咐高秉涵说:“兄弟啊,如果我死了,希望你能把我的骨灰带回家乡。无论生前吃了多少苦,我们死后都希望落叶归根。”
1991年5月1日,阔别家乡四十多年的高秉涵终于等来了回家的时刻。他转经香港,在郑州下飞机后,直奔山东菏泽。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他却不敢进村了,心跳得不行,在老家村口,久久凝望,激动得几乎要休克过去。眼前过来一个老者,高秉涵认出了那是年少时的伙伴,四目相对,泪水盈眶,两手一握,倍感温暖。此时,他真正理解了古人“近乡情更怯”诗句的意境,没有长期流浪在外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他家的祖屋,如今还长着金瓜和海棠,但居住在其中的已经是一家远房亲戚。他找到了小时候和自己一起捉蟋蟀的伙伴,伙伴也老了,弯腰驼背,走不动路了。
自1991年两岸全面开放后,高秉涵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将老兵的骨灰陆续送回老家,完成了他们“回家”的遗愿。目前,已有一百多位老兵的骨灰,由他抱着返回故土。
高秉涵平时喜欢记日记,他一本接一本地记着。他要告诉儿女们,老家是什么样子,是多么值得怀念。他的日记本上记载着台湾老兵的请求,有的想要一张老房子的照片,有的要找到失散多年的老母亲,有的想尝一尝家乡的耿饼。
在高秉涵台湾的家里,有他父母的塑像和母亲的遗物。回大陆前,高秉涵要将捎带的骨灰坛带回自家住所。家人感到害怕,他便将骨灰坛放在室外,自己日夜看守着。
高秉涵坚持义务送老兵骨灰回家乡,虽然领取手续繁杂,大理石骨灰坛沉重,但他依然坚持双手抱着老兵的骨灰坛,一趟趟地送回大陆老家。
如今,两岸早已开通直航,回家已不是梦。对二百多个从菏泽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高秉涵都视他们为亲人,每年清明节或中秋节都要陪同老兵们一起返乡。
“不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语人生”。高秉涵的一生,是所有台湾老兵坎坷人生经历的写照。人们对高秉涵的辛酸经历深感同情,也对其不平凡的行为由衷敬佩。
在颁奖典礼现场,主持人白岩松说:“高秉涵年少离家,颠沛流离,长夜痛哭,思念家乡,他只有一个愿望———回家。”
高秉涵得到的颁奖词是:“……相煎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乡甜……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却是满满的乡愁。”
颁奖仪式结束后,高秉涵说:“拿到奖杯,想到了我娘。我挥舞奖杯,是想让我娘知道,我还活着。她在世时,我连一个为她端茶倒水的机会也没有。现在,我获得了这个荣誉,算是为家乡尽孝,为国家尽忠了,我娘也会感到欣慰的。”
白岩松问:“您老已不年轻了,还有多少任务没完成呢?”高秉涵说:“还有21位乡亲在台湾,他们住在养老院,不能动了,我愿意把他们的骨灰带回家乡。”
对于自己的后事,高秉涵说,他已交代在台湾的孩子,等自己百年之后,把遗体火化后用塑料袋盛回老家菏泽,撒在村里的田野上,让他每天看着家乡的太阳冉冉升起,每天看着家乡的炊烟在天空飘荡。
(责编 孙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