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新:蛇岛护蛇34载
201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由国家环保部等单位组织的“中国首届生态文明先进个人”颁奖仪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辽宁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孙立新,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沈跃跃手里接过获奖证书,心情无比激动。这个年近六旬,在辽宁旅顺蛇岛护蛇34年的获奖者,多年来为了保护蛇岛上数以万计的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蝮蛇,是如何历尽艰险,作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奉献的呢?
24岁大学毕业后与蛇岛结缘
1982年7月,24岁的孙立新从沈阳农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环保局所属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
孙立新年幼时,就听人说旅顺渤海湾有一个蛇岛,岛上有数以万计的剧毒蝮蛇。长大上了农学院,他才知道蛇岛是世界上唯一的只生存单一蝮蛇的海岛,而且蝮蛇属于剧毒蛇。
1983年3月20日,孙立新从离蛇岛7海里的双岛镇西湖嘴村,乘船第一次抵达蛇岛。面积0.8平方公里的蛇岛,主峰海拔216米,岛上有7条山脊、6条沟、7处岩洞,四周除了有一小片卵石滩外,都是悬崖峭壁。孙立新小心翼翼地环岛走了一圈,也没见一条蛇。1983年4月一天,孙立新在蛇岛阳坡一块岩石上,头一次看到了一条蝮蛇。这条蝮蛇有70~80厘米长,蛇眼处有一条长长黑黑的眉,蛇身颜色呈土灰色。说来也奇怪,当时孙立新心里竟然没有丝毫的害怕。
1983年5月,孙立新参加管理处对蛇岛蝮蛇数量的考察。5月5日,他和15个同事集体上岛。上岛前,大家都全副武装,穿上了绿色帆布衣服、翻毛皮鞋,扎上海绵护腿,手上戴上了电焊工人用的猪皮手套,头上戴的是塑料护帽。
孙立新和同事们从蛇岛的6条山沟普查起。他们逐条山沟查,16个人,每隔30~40米站一个人,呈之字形在山沟里排开,然后相互呼应着从山下往山上走,每人手里拿着一盒油画颜料和一支排笔,每见到一条蛇,就在蛇尾涂上红色。孙立新和伙伴们一天排查一条沟,6天后,他们又从第一条沟重新查起。这次,他们给先前涂了红颜色的蛇尾巴上涂绿色,没有颜色的也涂。15天后科考结束了,统计出蛇岛上共有蝮蛇1万多条。
1984年春天,管理处在蛇岛上盖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铁皮房。铁皮房里有厨房和铁床,孙立新从此和4个伙伴开始驻岛考察。白天,他们上山观察蛇,采集各种植物、昆虫,然后制作成标本;晚上,他们就睡在铁皮房里。岛上的生活艰苦而危险,除了淡水稀缺外,也没有电。夜里海风击打着铁皮房发出的响声令人毛骨悚然,而且夜里常有蝮蛇在铁皮房里钻进钻出。有时一觉醒来,还会在床角上看见吐着信子的蝮蛇。
1987年春天,因铁皮房被台风刮坏,管理处在岛上盖了100多平方米的水泥房。从此,孙立新就长期住岛上了。
34载在蛇岛与蛇共处探索护蛇之道
旅顺老铁山是国内著名的候鸟南北迁徙栖息地,春秋两季,长途迁徙的候鸟在天空飞倦了,在茫茫大海中看见老铁山林木葱郁,就会落下来觅食。因此,蛇岛蝮蛇主要是以食鸟为生。
每年从4月下旬开始,候鸟飞来叽叽喳喳落满枝头,冬眠的蝮蛇苏醒后都出来了,纷纷爬到树枝上、岩石上“守株待鸟”。到了6月,候鸟飞走,天也热起来,蛇岛蝮蛇就从树枝上、岩石上退下来,钻到石板下、洞穴中、草丛下开始夏眠。与冬眠不同,夏眠的蝮蛇肌体活动自如,心跳也不降低,这期间如果天下雨,岛上的温度降到30℃以下,蛇岛蝮蛇就又会爬出来活动,一旦雨停天热了再爬回去。到了8月下旬候鸟飞来,蝮蛇又开始纷纷爬出来猎食。从10月底开始天冷了,蝮蛇又进入冬眠状态。
一条蛇一年中最多可吃7~8只鸟,多数蛇只能吃1~2只鸟。有相当数量的蛇,一年也吃不到一只鸟。蛇一年中吃到一只鸟就可安全度过一年,而一只鸟也没吃到的蛇会很快消瘦,有的甚至会死亡。蛇岛蝮蛇的产仔方式是卵胎生,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蛇岛蝮蛇将蛇卵在腹中孵化成小蛇后,再一条一条生出来,每条雌蛇一次可产仔1~8条。
每年,春秋两季在旅顺老铁山栖息的候鸟不下千万只,大约有10~20万只候鸟葬身蛇腹,孙立新无数次亲眼目睹了蛇对鸟的灵巧猎食。他说,蛇岛蝮蛇有两个武器,一是毒牙,二是生在鼻子和眼睛之间的两个颊窝。这两个颊窝是高敏感热感器,能感觉到1/1000℃的热度。当候鸟从蛇眼前飞过或停在眼前时,蛇立马就能准确感觉到,并闪电般猎食。
孙立新描述道,当候鸟飞来时,蛇岛成千上万条蝮蛇在岩石上、草丛中、树枝上,盘卧成一个个弹簧样姿势。当鸟在10厘米范围内出现时,蝮蛇会像闪电一样弹出头,一口将鸟死死咬住。咬住候鸟后蛇一动不动,将牙里的毒液注入鸟体内,鸟很快就会死掉。鸟死后,如果是小鸟,蛇会在树上就把小鸟吃掉;如果是大鸟,蛇会垂直地和鸟一起从树上掉下来,然后围着死鸟转几圈找到鸟头,开始从头吞鸟。蛇岛蝮蛇能吃进去的最大的鸟是鹌鹑,比鹌鹑大的鸟,如斑鸠、鸽子等是吃不进去的。
在蛇岛上,蝮蛇有两个天敌,一是鹰,二是褐家鼠。孙立新多次看到老鹰在天空飞着飞着,突然俯冲下来用利爪抓起一条蝮蛇,然后又飞到高空中,蝮蛇扭曲着渐渐僵死,成了老鹰的美餐。而褐家鼠本不是蛇岛上的物种,是随靠岸的船上岛的。夏天,褐家鼠在岛上寻找小虫子、植物种子吃,稍不留神就会成了蝮蛇的美餐。冬天,当蛇岛蝮蛇进入冬眠时,褐家鼠会将那些老弱病残的蛇作为美餐啃吃殆尽。“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自然界的食物链搏杀也是你死我活的。
保护蝮蛇种群密度,是孙立新和伙伴们的重要职责。为此,他们采取各种措施灭杀蝮蛇的天敌褐家鼠,铲除能给蝮蛇带来伤害的粉葛藤,间伐树枝茂密的林木,分散种群密度,以避免蝮蛇因过度集中而减少对食物捕捉的几率。在春秋两季,他们还往岛上撒谷物,吸引更多的候鸟在岛上停留,增加蝮蛇捕鸟的机会。
蛇岛蝮蛇以吃鸟为生,鸟喙和翅根常会刺伤蛇嘴,因此蝮蛇最常见的病是口腔炎。得了这种病的蝮蛇会张不开嘴,嘴角肿胀淌黏液,蔫蔫地趴在岩石上或树上。遇到这种情况,孙立新就会抓住蛇拎起来,掰开蛇嘴往里面抹药。最初,孙立新用碘酒给蛇治口腔炎,但不管用。后来改用紫药水,轻的抹一次紫药水,重的抹两次紫药水就会痊愈。每年,孙立新都会治愈数百条得了口腔炎的蝮蛇。
蛇岛蝮蛇是一种耐饥不耐渴的动物,它可以一年不吃东西,但不可以长期不喝水。1989年蛇岛大旱,整个夏季3个月没下一滴雨,岛上的草都枯死了。为了避免蝮蛇被渴死,孙立新和伙伴们买来800多个水盆,求助海军派水船运来水,保护区全员上岛挑水往水盆里灌。800多个水盆全都灌满了水,孙立新和伙伴们亲眼看到成千上万条蝮蛇在同一时间纷纷爬出来,围着水盆抢水喝的场面。有了这次经验,保护区开始给蝮蛇修挖水坑涵养水源。到目前为止,孙立新和伙伴们已在岛上挖了10多个水坑,最大的可存水100多立方米。
多次被蝮蛇咬伤至今不改初衷
在多年与蛇为伴的日子里,孙立新曾10余次被蝮蛇咬伤,但他不改初衷,依然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
孙立新第一次被蝮蛇咬伤,是1990年8月的一天。当时,孙立新抓到一条快要生产的蝮蛇放在花盆里,准备观察它的生产过程。他亲眼看到,小蛇一条条从母腹中生出来。小蛇出生后的第4天,孙立新给小蛇称体重、量体长,一不小心右手大拇指被一条小蛇咬了一口。孙立新虽然只觉得手指好像被蚊虫叮了一下,但是很快手指就肿了。他知道蛇小蛇毒轻,立即用手挤压伤口,反复用清水冲洗数次。第三天,手指就消肿了。
2001年5月的一天,孙立新陪澳大利亚一位蛇类专家上岛考察。当时,孙立新穿着一双深口球鞋,没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在送客人下岛的路上,脚被一条蝮蛇给咬了。蛇咬在孙立新的脚背上,他立即脱下鞋用手挤了挤伤口,吃了些抗蛇毒的中药,但脚还是肿起来了。到了晚上,肿痛蔓延到小腿,痛彻骨髓的剧疼使他浑身大汗淋漓。同事们想送他下岛去医院救治,可是天已经黑了没有出岛的船。第二天海上又起了大风,救援船无法来海岛,孙立新只得继续忍受疼痛折磨。等到第三天救援船终于来了,可这时孙立新腿上的肿面已经慢慢消失,因此他没下岛。
2004年10月,法国蒙娜丽莎影视公司的4个人上岛拍摄纪录片,孙立新手拿一条大蝮蛇对着镜头讲解,一不留神食指被这条大蝮蛇咬了一下,当时出了许多血。孙立新用手将伤口的蛇毒挤了挤,吃了点中药,又继续给法国人讲解。后来,他感到这次被蛇咬不像以往那样剧痛了,而且肿面只肿到手腕子再也没往上延伸。3天后,孙立新就全好了。这让孙立新兴奋不已,知道自己体内已对蛇毒有了抗体。
孙立新最后一次被蛇咬是2005年秋天。那一次,他和同事们正在灌木丛中对蝮蛇进行数量考察,突然一条受惊的蛇在孙立新的大腿根上猛咬一口。他没有声张,低下头用手将凉冰冰的蛇从腿上拨开,掏出随身带的刀,将被蛇咬的地方划开挤出些血,然后将裤子穿上了。这次被蛇咬后,孙立新一粒药没吃,大腿根处只肿了一个馒头大的包,没几天就痊愈了。从此之后,孙立新就敢光着脚上岛了。
2005年秋天和2006年春天,孙立新和同事们两次对蛇岛蝮蛇种群数量进行了考察,得出的结果是,岛上已有2万多条蝮蛇了。到2011年春天,岛上的蝮蛇已近3万条了。自从孙立新上岛开展蝮蛇保护以来,蛇岛蝮蛇种群数量翻了一番。原来他们认为蝮蛇的寿命是12~15年,现在他们跟踪的标本蛇,有不少年龄已超过了20年。
2009年7月,孙立新被任命为辽宁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2012年,蛇岛成为联合国人与动物圈第32个成员单位,实现了24小时监控全覆盖。
从2014年开始,孙立新为了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带领保护区工作人员编写了《植物图谱》和《鸟类图谱》两本书,公益发行几万册。在他们的努力下,如今总面积9072公顷的保护区内捕鸟的人越来越少,保护区正在迈入物种和谐共荣的生态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