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光:中国电视改革的拓荒者
余玮
2014年9月20日晚,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因病去世。他生前被誉为“中国电视改革的领军人物”,笔者曾两次专访了这位风云人物。
杨伟光1935年生于广东梅县雁洋镇南福乡一个贫苦农民家中。“父亲在我一岁时和我二叔闯荡南洋谋生,先后病故异国他乡。母亲在贫寒中把我和姐姐、弟弟抚养长大,并省吃俭用供我读书。但1948年小学毕业后我又辍了学,在家种了两年地。1949年冬,梅县解放了,我心里再次燃起求学的热望,1950年考上了当地的松口中学。后来,我又考入省立梅县高级中学,成为这所新办高级中学的第一批入学者。”
当时家里十分贫寒,以至杨伟光14岁以前没穿过一双鞋,一直是赤脚穿木屐;14岁以前没有请理发师傅理过发,一直是母亲给他剃头。“初中、高中都是靠政府发的助学金。我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刻苦。1957年,我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当时正赶上‘反右,国家压缩大学招生名额3万多,这个专业全国只招28人,但我还是考上了,实现了未来当一名新闻记者的梦。后来这个专业被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杨伟光生前讲,“第一次到北京,我就只拎了一只破藤箱,里面装了几件旧衣服。哪像现在的大学生,大包小包的,吃的、用的,家长都会给准备齐全。”到了北大,不久就是凉秋,杨伟光当时单衣单被,床上铺的是稻草。“工农子弟和家境贫寒的,可申请助学金和额外补助,学校为我购置了棉衣棉被,每月还发助学金16.5元,12元吃饭,4.5元零用。所以,我深感国家对自己的厚待和照顾,一门心思努力学习。”
在京求学四年里,杨伟光没有回过一次老家。“因为一趟路费要七八十元,家里负担不起啊。直到1961年,我大学毕业了,我的母亲思儿之情难耐,就卖了一头猪寄钱给我,我才回到慈母身边。”大学毕业后,杨伟光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拿到第一个月的46元工资之后,他就掰一半寄回老家。当时,他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时,杨伟光先是当了一年的“发稿秘书”,这项工作是为编辑、记者服务的。尽管是个劳力活儿,但这让初入新闻界的杨伟光熟悉了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他后被调去当记者,参加了当时新组建的“满天飞”记者组,全国采访。
1975年,杨伟光被提为新闻部副主任,四年后又出任工商部副主任。这对他更深入更广泛地与社会各界打交道大有裨益。1981年,46岁的杨伟光被提升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四年后,他被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主管新闻,对电视新闻作了一系列的改进。
1991年12月,杨伟光升任中央电视台台长,他和其他台领导对央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人说,他的目光关注到了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就会有兴奋点,就会有创新,就会上新台阶。他宽宽的额头后面似乎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金点子。三年后,他同时出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一职。
出生贫寒的杨伟光身居高位后,不忘党和人民的教育培养。他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恩之情默默地注入到党和人民的广电事业之中,把让人民群众看到电视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平民意识不是每个领导干部都具有的。杨伟光深深懂得:电视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人民群众才是电视的真正主人。他以身作则,把电视办得更加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随着电视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的與论导向正确与否事关重大。杨伟光在不断深化新闻改革的同时,对其他类型的节目提出了“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的口号。精品意识,被他提高到电视有无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高度。
1997年,杨伟光已经62岁了,按惯例已是一位超龄服役的老将了。他心里明白,党和人民要他超期服役,是因为1997年有两个重头戏要唱:一是香港回归,二是中共十五大的召开。这两个政治事件,特别是香港回归,中国传媒将与西方传媒短兵相接,党和人民需要他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台长指挥这场战役。
法国有句名言:“與论支配着世界。”对于香港回归特别报道这一战役,政治上非常敏锐的杨伟光心知肚明。在同英方就宣传报道权利的谈判中,英方一再坚持,7月1日零点以前的交接仪式,应以他们为主,由他们向世界各国电视台提供公用信号;而杨伟光等中方代表则提出,交接仪式是双方参加,中英双方应同样享有报道权利,应各自同时为各国传媒提供电视公用信号。经过几轮艰苦谈判,中方终于赢得平等权利:中英两国电视台对等拥有交接仪式报道权利,现场各有11个机位,这就为香港回归电视报道赢得了主权。
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创造了CCTV发展史上多个新记录:连续播出时间最长,报道规模最大,新闻时效最快,收视率最高,覆盖面最广……外国同行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早在1992年,杨伟光提出把中央电视台“建成同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世界大电视台”,并在1993年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台”的概念。1999年2月,杨伟光离开央视时,与当年到任时相比,CCTV的频道已经从3个增加到9个;每天播出时间从30多个小时增加到160多个小时;覆盖面从全国发展到全球;电视设备从相对落后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办台资金从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到自给有余,每年上交利税12亿元。
杨伟光带领央视新闻人所进行的“新闻改革破冰之旅”,为中国电视产业快速发展的拓荒足迹,所倡导的精品工程战略等,是中国电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他的改革魄力与实践为国人钦佩。
杨伟光先生,一路走好!
(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