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为价值观生成

点击:0时间:2020-11-16 18:24:45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它首先作为教育的第一规定性,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规定性,即一般性与特殊性。综合考察其精神生产的一般性与价值关涉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界定为价值观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容与方法、价值与目标、历史与趋势分别构成其本质之基、源与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本性;价值关涉;价值观生成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14)12-0082-04

[收稿日期]2014-08-20

[作者简介]王彦(1991-),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性问题与人的全面发展。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在学界的争论可谓从未停息,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因而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统摄表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存在,首先是作为教育而存在,此为其第一规定性,其次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此为其第二规定性。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首先应观其表,即回归其教育本性,其次应察其里,即考察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殊性,由表及里方能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还应得到从其系统内部的最终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在其长期的实践发展中提炼出来的,其内容与方法、价值与目标、历史与趋势的实践走向便是对其本质的最好确证。综合考虑,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生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本性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作为教育而存在的,有着教育主客体、内容方法、环境等完备的教育系统要素,有连贯的施教受教过程,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本性是探讨其本质的前提。综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讨成果,回顾其探索历程,已然呈现出了这种趋势。

首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争论的核心是其教育属性和政治属性何者主导其本质的问题。直至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揭示基本可划归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对其进行多元的界定,例如从“政治-伦理-社会-个人”框架的角度,从“历史-社会-个人”三维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三重本质(类本质、特有属性、根本属性)框架的角度等;第二条路径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一方面的观点或论述对其进行一元界定,例如基于其实践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采取第一条路径,从政治、伦理、社会、个体四维框架出发,形成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的四元界说[1];从“历史-人-社会”的三维框架出发,形成历史性、属人性、社会性的三元界说[2];以及从类本质、属性、根本属性的三维框架出发,形成教育属性、政治属性、思想属性的三元界说[3]。除此之外,亦有政治性与科学性、工具性与目的性之界说,等等。而采取第二条路径,则显得更为明晰,有政治性说、意识形态性说、灌输说、人的工作说、价值引导说,等等。虽在两种路径之外,亦有以一元本质和多层质级展开的调和,与多元说别无二致。

通过对以上两条路径的梳理可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分歧源于其两种主要功能的共存: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构建有机社会连接的功能,即其社会功能,服务于政治文明建设、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和谐有序交往;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催生合理个体思想的功能,即个体功能,助其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崇高人格、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正是在“政治治人”与“教育育人”的区间之内摇摆,然而个人与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相辅相成的终点范畴,两者功能也无决然的分野,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个体功能的充分展开,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首先作为教育而存在,才能育人心智,进而服务社会。要实现构建社会的有机联接与催生个体的合理思想功能的平衡共存,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在政治维护与思想教化之间的抉择,是无论一元本质界定还是多元本质界定都无法绕开的问题。

其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已呈现出回归其教育本性的趋势。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历程,可以发现在其政治属性与教育属性的平衡中,对教育属性的强调已开始占有愈来愈重的分量。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教育实践活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受到重视,愈来愈多的研究开始从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互动中重新审视其本质,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主客体的交流互动。正因教育客体思想观念的培养出现了由被动建构到积极生成的转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考察角度更多地聚焦到其内部运行,而非其对外功能,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已然开启了向其教育本性的回归。由此,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阐述,涌现出精神性交往实践活动说,政治价值观再生产说、精神简单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统一说、价值观教育说,等等。诸种探索都回归到其教育本性,关注其最直接最基本层面的问题,即教育首先是实现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塑造与转变,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观生成本质的确立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第一步是回归其教育本性,将其以教育视之,然而要揭示其本质,即其之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的内在规定性,还有赖第二步,即对其特殊性的把握与对已有界说的澄清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正在于它有着鲜明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价值关涉性,此便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具体而言,其内在规定性可从三个层面予以阐释。第一层面,即在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层面上,价值是“是”与“应当”的统一[4],思想政治教育求真更求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探求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此为求真。但又不止如此,以求真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更立意于实现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引领,以助力社会与个人的良性发展,此为求善。第二层面,即在价值确立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同一为手段。就单个个人而言,其价值并非与社会发展价值相统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以理论灌输、环境熏陶、利益引导等方式为社会建构共同的理想追求,实现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层面,即在价值内容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容是思想性内容与政治性内容的总和,涵盖了社会交往各领域的伦理道德。比之于其他教育形式,尤其是知识性教育的勉力求真与价值无涉,鲜明的价值观关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之所在,故而也是其本质的核心要素。endprint

清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离不开对已有界说弊漏的揭示,综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已有界说,其中既有与事实不符的泛政治化倾向,也有与逻辑不符的以定性替代定质的倾向。就前者而言,不少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界定存在泛政治化倾向,从而窄化了其本质界定。从漫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来看,其内容并非全为政治性内容,其目的也并非仅有政治性目的,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功能,然而从其广阔的外延来看,也只是部分具有政治性功能,更多的也只是具有间接的政治性功能。古之修身之法、家孝伦理灌输,今之婚姻、择业观教育等,均不能硬性地将其纳入政治的范畴。走出政治挂帅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单单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归纳其本质,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国际化的趋势。就后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界定尚存在定性与定质的纠缠。定质是“是什么”的问题,属事实性陈述,应以明确的名词性陈述作答,定性是“什么性”的问题,属规范性陈述,应以规定性的形容词作答。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多数多元界定与部分一元界定实质上只回答了它具有“什么性”的问题,而没有明确回答它“是什么”的问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只能是在避免泛政治化的条件下,以一元的方式用“是什么”来作答。

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生产教育本性,再把握其鲜明价值关涉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领思想,化育人心,从而服务社会,因而其本质可界定为价值观生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生成本质的内在确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生成,它统摄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具体而言,察其基、溯其源、考其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生成本质可从其内容与方法、目标与价值以及历史与趋势得到三重的内在确证。

其一,价值观统筹之下的内容与方法为价值观生成之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在价值观统筹之下的。其内容有着极广阔的外延,大至国家社会认同,小至家庭婚姻伦理,宽至集体共同信仰,窄至个体生活准则,总之涵盖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各个方面,都以一定的价值观形式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真实课堂与生活课堂之中,启化人心并予受教育者以评判事物的价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亦在价值观的统筹之下,灌输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便是价值观灌输的过程,无论是理论宣传还是实践教育,或是显性引导与隐性感染,或是自我修养与他人教化,都是以灌输之法进行价值观的生成。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均在价值观统筹之下,构成价值观生成的基础。

其二,价值观主导下的目标与价值为价值观生成之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价值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因而也是其本质的原初解释。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范畴,综观其各类概念界定,无不将思想道德观念的生成置于突出的位置,故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精神生产活动,而这一精神生产便是价值观的生成。换言之,生成符合社会与个人发展的价值观,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需要长存,缘于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长存,则取决于它对社会与个人需要的满足,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人本取向、需求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以价值观供求的统一为前提,而价值观生成便是连接此供求关系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不断为社会与个人生成满足其发展的价值观,才得以长存。

其三,价值观贯穿之下的历史与趋势为价值观生成之流。价值观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中一以贯之的主题。无论是对其进行历史向度还是未来向度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均可视为生成价值观的历史。就历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中西,均是一定行为体促使另一行为体生成合意价值观的价值观生成行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忠孝之心、仁义之念、义利之辩,或是五轮之契、八端之约等等,都致力于为个体在家、国、天下之间的交往中确立一定的价值尺度。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亦然,原罪救赎、法治契约、个人主义等等,也构成了一套社会赖以运行的价值规范。就未来而言,个人意志凸显,权威解构,面对个性化与迷失共存的新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生成使命则更显艰难与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先赋的,而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呈现出来的,所以才有学界长久的争论。然而各个路径的论证,虽在论证角度上有差别,论证方式上有殊异,但对“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自身”问题的探讨,必须回归其本身,回归其绵长的历史,回归其当下的运作,回归其广阔的外延,回归其未来的趋势,综合考察。在知识繁生与学科融合的当代,学科归属之见与专业划分之别不能成为审视一门学问的桎梏。一门学问的短期和局部实践片段更不能成为窥豹之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生产教育本性切入,再把握其价值关涉的特殊性,进而求证于其自身系统,将其本质界定为价值观生成,不失为对其本质进行论证的又一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辽宁.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

[2]李忠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几点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4]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云华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