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笔墨书香间的“文化自信”

点击:0时间:2020-11-28 19:32:29

许民彤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在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激发了文化界、文艺界、学术界众多人士的广泛热议,“文化自信源自文化精品”“文化自信激扬起铮铮之音”“文化自信激发中国学术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更持久的力量”……以下几册图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化自信”的意义。

《王蒙谈文化自信》:阐释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王蒙谈文化自信》一书出版发行后,中央文史研究馆、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了王蒙这部新书的出版座谈会。

文化自信、中国文化、中华文化对于时代与世界的意义,这是王蒙经常谈起的话题。王蒙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些文化问题呢?王蒙说:“我确实是有点着急,中央政府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文化,自命为文化人或被认为是文化人的我们应该有所回应———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不自信?我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扶正、补缺、去邪的作用。”

王蒙的《王蒙谈文化自信》,是他近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文化自信”的主题著文、演讲、接受媒体采访的集结。全书共收录、精选二十篇文稿,共分“综论”“历史的经验与责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四部分,围绕“文化自信”的主题,聚焦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启示,探讨中華文化的历史命运;论述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领会继承弘扬与转化发展的关系;研习孔孟文化与老庄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析文化的恒久性与时代性、精英性与大众性,还有中国文化本位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问题。该书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王蒙说,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方面的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认识和理解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含义,更懂得了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不断发展和充满活力,必须要有对文化的认同。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倾听文化名家思想的碰撞

2014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突出优势、独特价值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做了精辟阐述,对树立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发出了强有力的号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一书,在此背景下出版。

文化自信在整个国家、民族和党的事业发展中,特别是在当前的深刻历史转型期间迫切需要厘清哪些问题?研究文化自信应该怎样有的放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众的期待?这部书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

该书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为主题,围绕文化自信与中国梦,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文化自信与中国未来等问题,选取大家硕儒、当代学人的文史类经典文章编辑而成。

的确,翻开这部书,我们看到有章太炎的《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梁启超的《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梁漱溟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胡适的《儒教的使命》、林语堂的《谈中国文化精神》等等,文章作者都是我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大师级文化人物,文中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精神、国学、国民品格、人生修养、哲学、儒学、汉学、宗教文化、中西文化、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等等,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思想和精神的荟萃。

章太炎在《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中说:“蔑弃本国文化,则真迷失本性,万劫不复矣。”这不禁让人想起当今部分国人否定本土文化的种种事例,章太炎的话犹敲响的警钟,振聋发聩。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质的文化必然会交流碰撞发展,“我们可以吸收融化其中许多合理的东西,但不一定会被它们所同化,倒可能同化它们。所以,即使从中国思想历史的传统看,也似乎不必过分担心现代化的来临,相反,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去迎接未来,应该更有胆量、更有气魄和智慧去勇敢地吸收外来文化和融合它们”(见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好阐释。

此外,费孝通探讨“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的关系,林语堂剖析中国文化的优劣之处,冯骥才阐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都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

今年初,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陈先达先生所著的《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一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社长王新称之为“第一部全面阐述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图书”。这本书为读者讲清楚了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关系,文化自信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民族自强的关系,既深入浅出又有理论高度。

全书分为七章,对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形态、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财富观的演变、历史周期率的警示、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启发中国人坚定理想信念,强调文化自信不单纯是文化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

在书中,陈先达先生说“不懂中国历史,尤其是不懂近百年中国的奋斗史,不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就难以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历史内涵;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传入的重要意义,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懂得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就不懂得文化中的传统与当代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了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传统文化需要创造、创新,处理好与当代的关系。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使遭受重创也能浴火重生。”所以,我们的民族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民族自信,而且,“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必须落实到民族自强和国家发展上,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文化自信必须融入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成为一种精神支撑。”

《中华文化自信》:建立世界认同的中华文化

关于文化自信方面的理论图书,值得一读的还有《中华文化自信》一书。

该书首先向读者提问:“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整天感受着中华文化,可是如果有一天,有人问你,中华文化是什么?中华文化自信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问题很难回答?”然后严肃指出,对于盲目学习西方文化的人,需要正本清源,必须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最先进的观念———文化认同,也就是文化自信。

该书解释了“什么是文化?文有纹理、花样的意思,就是花样。化就是自然孕育,逐渐形成。所以美国有美国的花样,日本有日本的花样,意大利有意大利的花样,我们中国有我们中国自己的花样,这就叫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也就是整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东西。”

其次解释“什么叫中华?‘中是一个图腾,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太极图。太极是一切的总根源,太极一动分阴阳,阴阳一动,变成了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天下之动,什么样的动都有,但都是太极的动。中华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化。”

再次,介绍中华文化来自哪里。“就是从那简简单单的一画开天来,那一画开天是我们的宗。宗后来变成了经,经就是经常要遵守的规则,就是不能变的部分,就是《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最后,作者说明“我们的根本是什么?中华文化真正的根是什么?一句话,叫作天人合一”,“特别是在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中华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智慧的魅力”,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作者这样的解读,不仅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神奇性和亲和力,其文字也趣味灵动,耐人品味。(责编 梁 悦)endprint

标签: 文化 自信 王蒙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