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村”建成记
严碧华
李德所在的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成了四川省有名的“芒果村”。 通过种植芒果,发展乡村旅游,一个靠救济过日子的山区贫困彝族村成了全国文明村。
“要能在荒山上种出芒果,我用手掌煎鱼给你吃。”
20多年前,当李德倡导在村里荒山种植芒果时,有村民发出这样的“嘲讽”。今年11月下旬,站在村里山顶观景平台,看着满山的芒果林及点缀其间的小洋楼,回首这段往事时,李德一笑了之。
数据最有说服力,全村400多户都种芒果,产值达到4800万元,人均年收入2万元。
也因此,李德所在的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成了四川省有名的“芒果村”。 通过种植芒果,发展乡村旅游,一个靠救济过日子的山区贫困彝族村成了全国文明村。
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芒果村”是如何建成的?
发端于30年前
今年64岁的彝族大叔李德,是全国劳动模范,今年2月卸任混撒拉村党总支书记。如今,可以悠闲地在自家院子,抽着水烟喝着茶招呼客人。
30年前的1987年,李德开始担任村支书,那时的混撒拉村是四川省级贫困村。李德决定走出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富起来的。后来,他去了毗邻攀枝花的云南元江县,带回了当地产的芒果,村民都觉得不好吃,自然也不愿意种,但他还是决定自己先试试。
1988年,他种植了100多棵芒果树,四年后芒果树开始挂果,尽管当年收成只有几百斤,但给了他希望。他把村民叫了过来,开始号召村民种。然而,几百斤的产量没有说服力,“地里种芒果,吃什么?”村民这样反问。
后面这句话倒是提醒了李德,不长树木的荒山在当时看来没有什么价值,因此更适合试试。
他决定从荒山入手,又有村民开始怀疑,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句话。
1993年,李德家的芒果收获上千斤,1996年达到1万多斤,产品在攀枝花供不应求。
也就在那一年,荒山上的芒果树挂果了,村民也信了。2000年前后,芒果开始丰收,看到芒果的可观收益,村民开始积极参与。村里决定把原来种粮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这样既可种芒果,同时还能每年每亩地拿到300斤粮食补贴和50元现金。
“有些村民退了二十几亩,家里的粮食都吃不完。”李德表示,但还是有个别村民不看好,地里种了玉米。多年后,这户人家也种了芒果树,年销售收入20多万。2010年前后,村里的芒果种植面积达到13500亩。
电力解题产业发展瓶颈
种植规模扩大了,问题也来了。攀枝花地处干河热谷地带,降雨偏少,特别是在2010年初的西南大旱,水的难题愈加凸显出来。
小规模种植可通过人工灌溉,但1万多亩高山上的芒果树,怎么办?
再加上,由于半年多滴雨未降,混撒拉村中的河沟、小溪中的水早已被抽干,一万余亩芒果“嗷嗷待哺”。
当年农历腊月二十四。距离除夕只有5天了,过年的喜庆气氛越来越浓了,可李德和村民们却眉头紧皱。看到成片的芒果林开始枯萎,李德和村民们急得直跳脚,却又无能为力。
村里想建一座大型提灌站,把6公里之外金沙江的水抽上来浇灌。要把金沙江的水引上来,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
“如果你们把金沙江的水引上来,我手板心煎鱼!”尽管经过勘察和论证,有村民仍然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并不相信。
远距离抽送水,对电力要求高,且投入大。
“我们村芒果干渴得很啊,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架个抽水线路?”那一年的2月5日,李德急匆匆来到国网攀枝花仁和供电局申请用电。
营业大厅受理业务后,随即将这个特殊情况往上汇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了解情况后,决定“不惜代价、不讲条件、不计成本,水源在哪里,线路就架到哪里”。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奔腾的金沙江水注入了混撒拉村的蓄水池。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13500亩芒果树得到有效灌溉。
芒果灌溉問题得到解决,从干旱开始就压在村民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回想起7年前,李德感慨万千,“没有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混撒拉的芒果种植业可能就毁掉了,更别提现在的丰收。”
“混撒拉的水源点低、芒果树种植点高,一低一高,芒果的灌溉成大问题。”李德表示,村里的芒果种植从2010年的13500亩增加到现在的19000亩,这意味着:种植对电的依赖更大了。
近年来,为了满足混撒拉村不断增长的芒果灌溉需求,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累计新建10kV线路4.6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11台,容量2100千伏安,新建(改造)低压线路36.85公里 ,累计投入改造资金360余万元。
“水是生命之本、电是致富之源,以电相连,架起了党与旱区百姓的桥梁。”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总经理肖杰如是说。
远村闻名的富裕村
以前缺水不敢大规模种,电力保驾护航让村民吃了定心丸。
据李德介绍,现在全村一年种芒果收入达到60万。
规模大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请人打理芒果地。目前有400多外地人长年在这里种芒果。
富起来的混撒拉没有止步。李德表示,受村内山地面积限制,芒果种植规模已经最大化,接下来要把产业做优,并发展乡村旅游,搞农旅融合。
“做优做强主要是引进新品种,目前的芒果基本是9、10月份采摘,下一步要引进早熟品种,实现早、中、晚品种均衡上市。”李德表示。同时得提高产量,目前1.9万亩才产1万吨,如过平均每万亩产1.5万吨,总产量可达2万吨。
在李德看来,最关键的是产品质量。目前品相好的只有90%,可发往大城市销售。品相差意味着价格低,如果能把产品质量提高,意味着收入增加。
为解决种植规范问题,村里成立了攀枝花市德益果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
早在2012年,混撒拉村就成立了攀枝花市混撒拉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沿用在芒果产业中获得成功的运作模式,由村里出面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由公司带动农户发展集农业观光、康养休闲为一体的新村旅游业。
目前,村里以混撒拉水库为中心,由村委会出资补助农户,在中心村首批打造了5个农家乐、一处接待山庄,每天可接待500游客。同时,改建成100户彝族风格民居,寻找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