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图书馆见闻
雷辉志
我从大英博物馆出来,想到大英图书馆参观,途中经过罗素广场。广场四周古树姿态媚妩,草坪碧草如茵,丛丛的黄水仙微放,令人心荡神驰。
离开广场,远处有一座高耸的教堂。教堂街对面就是大英图书馆,一座红砖建筑。图书馆的前身属于大英博物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座新址却在1998年才落成。新俏的楼宇和古雅的建筑群相邻,颇有不受约束、朝气蓬勃的姿态。
大英图书馆举世闻名,库藏稀世文献,收书超过2亿本。她不只是一所图书馆,更是考古的重镇、百科的博物馆和文化的研究所,正如其标语“探索世界的知识”所示。
图书馆的书只供馆内阅览,不能外借。通过审查,人人均可成为阅读会员。图书馆共设11个区阅览室,每区均有保安看守。阅览室内只许使用铅笔,其它墨笔一律严禁,以免损坏书本。图书馆采用非开放式书架,借阅书籍需填交借书单,然后到指定处领取。馆里有国王乔治三世的私人藏書,卷卷价值连城,书库设在图书馆中央,楼高六层,玻璃密封,是图书馆中的图书馆。唯高层人士和专家获准进出,一般工作人员只可隔着玻璃遥观,望梅止渴。
图书馆里有一大批稀世珍藏的古文献,如中国敦煌出土、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文献《金刚经》。阅读经文使人肃然起敬,为文化、为艺术、为民族、为信仰。
在琳琅满目的珍藏中,《西乃抄本》可算是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它是最古老、最完整的新约希腊文的手抄本,属世界最重要的书籍之一。最令我倾心的,是那卷古秀的《林迪斯凡福音书》,为第七世纪苏格兰修士手抄的拉丁文圣经,行行工整,字字端庄,彩色插图幅幅精细秀丽,白银装的封面嵌着各色珍贵宝石。苏格兰人傲称它为他们的国宝。
除了古老文献之外,各界名人手稿收藏也颇为世人关注,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剧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披头士乐队的歌词、伽利略呈给教皇有关地球环绕太阳的“陈情书”,不可胜数。看到那些泛黄手稿上所呈现的墨渍、污痕、改削、符号,不禁想到现代创作和书写皆在萤幕和键盘上运作。再过不久,人们可能只会打字,而不懂写字了。
图书馆从外型设计到内部结构,均是一艘邮船的模式。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也惹起江洋大盗的觊觎之心。尽管设置精密的防护措施和严紧的守卫,失窃也是难免。据说,曾有“专家”混水摸鱼,割去古书里一张地图,值数万英镑的一叶黄纸,轻放在裤袋里,坦荡荡走出去。
我在展览室内遇上一位英国妇人,聊天提到建馆的昂贵费用,6亿英镑的地盘,再加5亿英镑的建筑费。她猛然大喊:“那笔巨债,我们尚未付清!”我倾近她耳边,细语安慰说:“将来你们的子孙会以此为殊荣,并感谢他们祖宗的高识远见和慷慨胸怀。”
(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