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蒋介石的第一桶金
纪彭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美国人眼中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黄埔!蒋介石一切辉煌的起点。这个浙江奉化的小镇青年,终于在37岁时踏上了步点儿,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这里,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蒋介石就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军政圈子,建立起强大的权力基础,在之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成为中国力量的代表。或许蒋介石不曾真正统治过中国,但他的确抓住过什么。
蒋介石是怎样做到的?风起云涌大革命时代,选择站在哪才是关键。当北洋政府政治资源耗尽,苏联的巨额投资到位,国民党各派系你争我夺时,蒋介石抓住机会,干了一番事业。
站在风口上的蒋介石
参加革命以来,蒋介石可谓“冲锋陷阵”:亲率突击队百余人杀入闽浙总督衙门,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攻打江南制造局,立下不少功劳。但是,出身浙江奉化的他,始终不能混进孙中山为核心的“粤人”圈子。直到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介石登舰护卫,鞍前马后40余日,才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
1923年2月,蒋介石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到苏联考察军事。
谁都知道赴苏考察,洽谈援助的最佳人选是廖仲恺。廖仲恺不仅是孙中山身边的红人,而且是最拥护“联俄容共”政策的国民党人,然而正因为太红、太忙,抽不出时间来。此时,蒋介石写信给大元帅秘书长杨庶堪,表示“希望赴俄”。孙中山正好在给廖仲恺找“替补”,就选中了蒋介石。
12月15日,蒋介石从苏联回国,给孙中山寄了一份《游俄报告书》。一个月后便被孙中山委派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所谓“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叫蒋介石历练一下,大权随后就交给他;另一层意思则是“你先筹备着,我再权衡一下。”
此时的蒋介石虽然有了“勤王护驾”的功劳,但是孙文仍然把他视为侍卫长看待,并不看重他的政治才能。在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上,蒋介石连浙江省党代表的位子也没混上,仅仅以军事委员会一个委员的身份在国民党一大上亮相。
党内地位如此之低,这叫蒋介石心中不悦,一气之下,于1924年2月21日留书请辞,“拂然而行”。
当蒋介石带着陈洁如来到上海西藏路张静江公馆时,张静江显得非常诧异。他不解地问道:“介石,中山先生器重你,委托你办军校,也就是将本党之命脉交由你,责任重大,你理应尽力才是,怎么在这个节骨眼上来上海?”
蒋介石告诉张静江:“中常委打算让孙先生兼任校长,而孙先生属意程潜和许崇智,只让我和李济深为副校长,我实在不愿意给人家做嫁衣!”
听明白蒋介石的意思后,张静江答应他,在孙先生面前说话,保举他当“校长”。
蒋介石负气出走之后,黄埔军校的筹备事务,全摊在廖仲恺身上。廖仲恺于3月26日电蒋:“转介石兄,归否?请即复,俾得自决。”言下之意,你再不回来,我就自己干了!蒋介石也知道,军校不会因他辞职而不办,遂以婉转的文字给廖仲恺复电:“函电敬悉,弟必来粤勿念。”并在电报中对校务做了一些安排。
不过,蒋介石还想拖一些日子,等个准信儿。
最终是孙中山等不及了,派许崇智请他回来履职。许崇智告诉蒋介石,自己无心校长一职,还说:“李济深当教练部主任,戴季陶当政治部主任!”听到这里,蒋介石这才松了一口气。
1924年4月21日,蒋介石心满意足地回到广州,于26日到黄埔军校办公。5月3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并允诺给予他办军校在人事与财政上更多的权力。廖仲恺亦于5月9日正式出任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代表,孙中山自兼军校总理。
此时,在孙总理、廖党代表之下,蒋介石在黄埔名列第三。直至次年,孙、廖相继辞世后,蒋才真正坐上黄埔军校第一把交椅。
苏联的风险投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两国走过了一段“蜜月期”。苏联人以“大公无私”的国际主义情怀,向中国援建了156个大型项目,为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实际上,苏联的“无私援助”早就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之前25年,苏联的第一个项目就在珠江一个江心小岛上建了起来。
1924年春夏之交,在苏联的支持下,孙中山才得以建立起黄埔军校。为了这座军校苏联花了不少本钱。为了黄埔军校,苏联派出了高规格的军事教官。这可以算是最早的一批来华“苏联专家”。
黄埔军校的“苏联专家”们主要负责军事教育。由于当时军情紧迫,必须将原定3年一期的训练计划缩短为半年一期。为此,苏联顾问会同军校有关人士进行研究,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按6个月的训练要求,重新制定出军事教育计划,安排各项科目进度,并定出实施的详细办法;二是重新编写典、范、令和战术、兵器、筑城、地形、交通通信五大教程。
除了军事教育,政治教育更是黄埔军校的特色。在苏联顾问的指导和参与下,借鉴苏联红军的建设经验,制定了切实的教育内容和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军校的政治教育大纲规定的政治课多达26门,其中包括社会主义、三民主义、帝国主义等方面的课程。以至于“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地打上了苏军的烙印”。
黄埔军校初创时,武器奇缺。军校开张时,只有粤造七九毛瑟枪三十支,所需武器装备全靠苏联援助,才有了革命的“家伙”。此后,苏联继续向广东革命政府提供大批急需的武器弹药。“从根本上保证了军校之训练、建军及其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
正是有了苏联的大力支持,黄埔军校才能顺利组建,并很快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军官。这些年轻军官中,一部分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另一部分在大革命之后成为共产党的军事骨干,最终把蒋介石赶出了大陆。endprint
“党指挥枪”与三方共治
军校筹办时,只是个空架子。从学生报到,到教员登场,再到苏联援助的军火到位,不到半年时间,黄埔军校便初具规模。
此时的黄埔军校,并非蒋介石的天下。国民党各个派系以及共产党人都很清楚——黄埔军校是个“大项目”。因此,人事问题变得非常敏感。
按照黄埔军校的权力格局。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构成三驾马车。平时主要由校长负责具体工作,政治部主任辅助;政治部主任,在特殊情况下又可行党代表职权,可以当临时的老大。
值得玩味的是,按国民党内地位论,廖仲恺、戴季陶算是国民党大佬了。同时,廖仲恺是国民党元老,左派领袖;戴季陶则是国民党右派代表。廖仲恺任党代表,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是众望所归,也是各自政治势力的平衡。黄埔军校可谓“党指挥枪”和“左右共治”的叠加。
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和戴季陶的关系,这两个浙江老乡,青年时代同在日本留学,从此成为莫逆之交。一般相信,蒋纬国是戴季陶之子,戴季陶留学日本时与日本女子所生。蒋纬国晚年公开承认戴季陶才是他的亲生父亲,可见戴季陶与蒋介石的关系是多么铁。
而蒋介石也并非校长的必然人选,除了许崇智和程潜,邓演达和何应钦也是黄埔军校校长的有力竞争者。
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与廖仲恺关系太近,廖邓组合是除国民党左派外的其他政治派别不能接受的结局。因此,邓演达出局。何应钦的问题是在孙中山身边时间太短,此外也没人挺他,因此也出局。由于何应钦“无派系”的好处,蒋介石便任用他为总教官,从此成为蒋介石的心腹。
不过,“莫逆之交”的戴蒋组合,破坏了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生态。开学不到一个月,黄埔军校首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突然不辞而别。戴主任戏剧性地失踪,黄埔军校师生甚感莫名。其实是戴蒋组合不被国民党其他派系接受,或蒋走,或戴走,两者余一。戴季陶够义气,他把机会留给了蒋介石,离开黄埔军校,去筹办一所新的大学——中山大学。
戴季陶神秘失踪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由原政治部副主任邵元冲代理。邵元冲是旧派文人,根本不能胜任。于是,共产党人周恩来挤了进来。至此,黄埔军校形成了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右派和共产党人,三方共治的局面。
争夺金子般的优秀学生
蒋介石好不容易挣到黄埔军校校长的位子,希望在这里积累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因此,在黄埔军校刚开办时,蒋介石一门心思扑在军校建设上。在校时,蒋介石必到餐厅与教职员一起就餐,教职员必须等他动箸尔后动箸,大有励精图治之意。
在军校开学后的8个月中,蒋先后向军校学员发表讲话46次,进行军事和政治基本观念的灌输等。同时,他自编《新兵精神教育问答》小册子,作为学员精神教育读本。
蒋介石很注意联络师生感情。根据黄埔一期学员徐向前回忆:“黄埔军校开课后,蒋介石每个星期都到学校来,要找十个学生见面、谈上几句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和蒋介石单独见过面、谈过话。”蒋介石通过这种个别见面和谈话,认识了不少学生,也拉拢了不少人。
学生期择高枝而栖,师者须寻利器而用。蒋介石时常召见学生,联络师生感情、考察学生思想、志趣及长短处,作未来任用的参考、借鉴。对于他看好的学生,蒋介石经常会一次性给一笔钱,这样足以打动人心,叫学生感激涕零。
如果不是戴季陶的出走,蒋介石或许能把黄埔精英一网打尽。
随着周恩来入主政治部,并在黄埔发展中共党团组织,情况发生了变化。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秘密发展了一支完全由中共领导的学生军。在叶挺的协助下,周恩来组织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铁甲车队,叶剑英则组织了另两支亲共产党的连队。这些武装力量日后成为对抗国民党的骨干。
周恩来还成立了“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积极发展党团员,使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力量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第二期、第三期学生入校,中共党员人数由占学生总数的8%上升到30%左右,并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左派师生。
在黄埔军校校长位置上的积累,使得蒋介石在党内的地位逐渐提高,在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召开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宣誓北伐。蒋介石当仁不让,出任了北伐军总司令。
7月9日,蒋介石登台阅兵,誓师北伐。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蒋介石带领着他的黄埔学生们,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拿下了南京城,并在不久之后把北洋军阀赶出了北京。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美国人眼中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秦昊荐自《国家人文历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