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流转,换肾老师义助上万山区贫困儿童
陈新
山村老师豆红波经常在课堂上喝“可乐”,他的这一特殊爱好曾令贫困的山区学生十分不解。有一天,当豆红波大口吐血昏倒在讲台上时,学生们才明白,老师喝的“可乐”,不过是用可乐瓶装的中药——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老师一直以这种方式治病,致使小病拖成大疾,需要换肾才能活命。深受震撼的学生们纷纷自发行动起来,卖粮卖鸡蛋,一点一点为他筹集医药费。山里娃救恩师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社会各界一起献爱心,使他成功换肾获得生命新生。重返工作岗位后,豆红波为回报社会,发起成立了“爱心联盟”。几年间,由他牵头筹集的善款700多万元,义助上万穷孩子,他因此获得“中华慈善奖”……
他名叫豆红波,重庆彭水县的一个山村老师。
偏僻村小的第一位公办教师
无论乡愁如何撩人,但从农村考进城、穷怕了的山里孩子,却很少有人想重返故乡。而2001年9月豆红波从重庆体育运动学校毕业后,却放弃了在重庆主城的工作机会,返回生他养他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桑柘镇中心小学当老师。2003年8月,得知位于大山之中的桑柘镇鹿箐村小学很缺老师,豆红波又申请调往鹿箐村小学教书。
豆红波1982年2月出生于桑柘镇的一个山村,父母都是文盲。为了改变命运,他刻苦学习,希望能考出大山。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初中毕业时,他考进了重庆市区的体育运动学校。但当毕业季临近时,能够留在主城工作的他却改变了主意。为了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山里娃能够读上书,豆红波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鹿箐村小学离桑柘镇街上有15公里,当豆红波第一次去这所学校熟悉情况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这里的偏僻。
从桑柘镇去鹿箐村的山路一直是爬坡,一面悬崖一面峭壁,路面又窄又险,坑坑洼洼。当时是8月酷暑,走在山路上的豆红波暑热难耐,他看到山道旁的树下有一个修理摩托车的小摊,摊上还卖矿泉水和饮料,便走过去想买瓶水喝。摊主是一个中年男子,身边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因为口渴,小女孩一直缠着爸爸要水喝,但那个男人却不理睬。小女孩趁爸爸不注意,拧开一瓶可乐饮料就喝起来。那摊主发现后,拿起棍子一边抽打女儿一边责骂:“你怎么这么馋嘴?你知道你喝掉了爸爸多少钱吗?3块5角呀!你还想读书?没钱交学费怎么让你读书?”
眼前的一幕,让豆红波十分心酸,他掏出10元钱递给那个摊主,叫摊主饶了孩子……
走了两个多小时,豆红波终于到了鹿箐村小学。只见这所小学石柱土墙,破败不堪。由于条件艰苦,学校有400多名学生,却只有9名老师。
然而,令豆红波感动的是,校园里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桌上佳肴飘香:香菇、仙女果、野兔、腊肉……村民们听说村里来了第一位公办教师,都自发拿出这些山珍招待他。那一刻,豆红波感动得热泪盈眶。
就这样,豆红波成了鹿箐村小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公办教师,一星期要上24节课,既教语文、数学、体育,又教自然、思想品德。
从桑柘镇到鹿箐村小学那段崎岖不平的山路,步行需2个多小时,骑摩托车需要近40分钟。由于学校没食堂,也没住宿条件,豆红波每天早晚都骑摩托车奔波在学校与家之间。
经常在这条道上跑,后来豆红波认识了那个修车的摊主。他名叫谢大树,妻子打柴时跌下山崖摔死了,他从此与女儿谢小兰相依为命。因为谢大树以前在外面打工时曾学过摩托车修理,妻子死后,他便在山路边摆了这个修理摊子,挣些油盐钱。
可乐瓶中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豆红波早饭和晚饭都在家里吃,中午则带饭到学校吃。由于夏天太热,早上带去的饭菜到了中午便馊了,于是,他将午饭改成了价值8毛钱的方便面。
每当豆红波吃午饭时,总有一些学生眼馋地看着他,让他无所适从——当地山民穷,从来不吃午饭。看到孩子们馋得慌,他便将泡好的方便面一人一口地让孩子们分享。当轮到班上一个名叫彭卫红的女生时,她却摇头谢绝了。豆红波奇怪地问她为啥不吃,彭卫红小心地问,是否能每天都让她尝一口?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彭卫红说,她想将她每天中午吃的那一口方便面累加起来,等凑够一包方便面时,老师能给她一整包,她好拿回家给爷爷吃,给爷爷补充营养。
原来,彭卫红是孤儿,与爷爷相依为命。不幸的是,有一天爷爷下地时摔断腿骨,因为没钱上医院治病,只能躺在家里用土法治疗。“爷爷的病不好,下学期我就没钱交学费了,我好想读书啊……”彭卫红说着哭了。
彭卫红的不幸遭遇让豆红波心酸,他决定从此也像当地山民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将午饭的钱节约下来资助彭卫红,不让她失学。
豆红波的妻子王彩见丈夫不吃午饭,很是心疼。豆红波拍着胸脯说:“我体校毕业,身体好着呢!”
像彭卫红这样被豆红波资助的孩子,还有好几位。虽然每个孩子的学费只需要140多元,可豆红波每月只有700多元的工资,他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为了多挣钱,豆红波便经常利用节假日上山采黄姜、半夏等草药卖钱,资助那些穷孩子。
纵然是体校毕业生,可长期超负荷工作,豆红波的身体还是垮了,他四肢乏力,经常感冒。起初,豆红波以为是劳累所致,没去医院检查,身体不舒服时,就熬些自采的中药喝。除了早晚在家喝中药外,他还将熬好的药装在一只可乐瓶里带到学校去喝。学生们起初还以为他喝的是可乐,后来学生们闻到中药味,奇怪地问他为啥喝中药。豆红波笑着安慰学生,那不是中药,是保健饮料。
2006年10月16日,正在上课的豆红波在一阵剧烈咳嗽后,突然吐出一口鲜血。当天晚上回家后,他再次咯血不止。家人连忙将他送进彭水县人民医院治疗,医生给他输了800毫升鲜血。
住院后,豆红波牵挂自己所担任的200多名学生的体育课、100多名学生的自然课和思想品德课,以及72名学生的语文课没人教,因而病情稍轻便出院回校上课。谁知,2007年1月的一天,正在讲课的他又吐起血来,并昏倒在教室,学生们哭成一片。
豆红波被同事送往桑柘镇医院,因病情严重,被转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抢救。医院诊断,豆红波双肾已衰竭,并伴有肺炎、贫血、严重左心衰等疾患。
豆红波的父母得知要救活儿子,唯一的办法只能做肾移植,而且需要40万元换肾费,顿时悲哭不止,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凑不够这一笔钱。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提前为儿子准备后事。
豆红波生命危在旦夕的消息传到学校后,学生们哭成一团。这时他们才明白,老师装在可乐瓶里的液体根本不是饮料,而是中药!
“豆老师对我们这么好,现在老师得了绝症,我们也要想办法救老师才对啊!”得知老师只有换肾才能保住生命,而换肾却需要40万元费用时,班长任小勇流着泪对同学们说。任小勇的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纷纷响应。
当天晚上,学生家长们听说豆红波患病一事,都表示要尽全力救豆老师。
第二天,家长们纷纷自发行动起来,拿出家里的玉米、土豆、家禽和鸡蛋去镇上卖,将所卖的钱捐给豆红波。豆红波的学生中,先后有50多人为救他而卖粮、卖鸡、卖蛋。鹿箐村小学,也为豆红波专设了爱心捐款箱……
生命获得新生后热心公益事业,发起成立“爱心联盟”资助山区贫困儿童
2007年2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宣传了豆红波的先进事迹和山村学生自发拯救豆红波的感人故事。全国媒体迅速跟进报道此事,拯救山村教师豆红波的爱心行动很快形成热潮,捐钱捐物者络绎不绝。
2007年4月27日,豆红波转入重庆新桥医院,专家们诊断出豆红波患有严重的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以及乙型病毒性肾炎等疾病。同年12月26日,新桥医院寻找到一例肾源,配型良好,当日即对豆红波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所幸豆红波术后状态良好,生命体征稳定,继而被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2008年2月,豆红波肾功能恢复正常,他自感身体恢复良好,要求出院后,又回到老家继续当山村教师。
豆红波的内心充满了感恩。他说,他的第二次生命是社会给的,自己一定要想办法回报社会。
豆红波通过调查发现,彭水县96所农村学校,仅有十来所学校有食堂。即便是在有食堂的学校,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吃上午餐。因为一顿午餐需要3块钱,多数学生拿不出来。面对如此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豆红波决定呼吁社会向这些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豆红波利用每月到重庆复查身体的机会,拜访一些企业老总,呼吁他们帮助贫困的孩子们。一段时间后,虽然初有成效,豆红波意识到,单凭自己之力远远不够,还需更多的爱心人士共同参与才行。他不顾器官移植后身体虚弱,从彭水到重庆,不辞辛苦地奔波着。
豆红波的真情和执著打动了新华社重庆分社总编辑徐宁。在徐宁等人的帮助下,豆红波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成立了重庆“爱心联盟”,建立了重庆“爱心联盟”QQ群。他初定的目标是解决800个贫困儿童一帮一的爱心午餐问题。他既要工作,又要操心“爱心联盟”的事,由于过度操劳,2010年7月,他又被确诊为肺部细菌感染和胸膜炎,于7月31日住进医院。但是,即便是在住院,豆红波也没停止自己的慈善事业,因为当时已有大约四五十万元的捐助意向,他在病床上通过QQ等方式进一步落实。
几年间,豆红波通过“爱心联盟”筹到捐款、捐物合计700多万元,为山区学生募集“免费午餐”、“爱心棉被”,累计有上万名学生受益。
2012年4月6日,豆红波因“工作之余,执著帮扶贫困的孩子,在106所学校间奔走,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山区孩子筹款捐物惠及上万人”,从而获得“中华慈善奖”。2012年4月10日,豆红波登上民政部第七届“中华慈善奖”的领奖台,荣获“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称号。之后,他又在中南海紫光阁,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而此前,豆红波还被团中央表彰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入选2007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者”,入选2007年“中国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并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教育人物”。
2014年12月,豆红波被评为“重庆好人”,并成为“中国好人”候选人。
如今,豆红波发起成立的的重庆“爱心联盟”已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200多名成员。“爱心联盟”的成员们热心捐资助学,这个传递慈善正能量的爱心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