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新词是创新包容的结果
东原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显示,“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成为2016年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而“葛优躺”、“辣眼睛”、“全是套路”等成为年度网络用语。2016年,一大批反映社会百态的词语活跃在社会语言生活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新词。从这些新词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热点。比如一句“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了”,让没有获得金牌的傅园慧一夜圈粉300万,成为奥运赛场上最受人关注的运动员之一。傅园慧所讲的“洪荒之力”是指“尽了自己最大努力”。报告称,它的流行,有调侃,有希冀,勾勒出一幅民众渴望正能量的时代画卷。回头想想,这不正是我们的时代表情吗?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出现新词并不奇怪。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为何会出现这么多新词,而且这些新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这恐怕与我们的时代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改革也是对“时代之问”的最好回答。而在改革的气质里,“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护者”,必然包含着创新包容之气。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这种创新包容之气,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
回头视之,这些年度新词,一开始往往出现在网络上,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引发了共鸣。一些年度新词,甚至走进主流媒体,被主流话语体系所引用。说到这里,不能不提“蛮拼的”“点赞”“正能量”等一些过去的年度新词,在最主流的场合,都有它们的身影。倘若是在一个封闭保守的时代,这些词怎么可能成为年度热词,又怎么可能成为新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
這是一个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对待涌现出来的各类新业态、新模式,不能一上来就反对、扼制,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否则很可能“失去一个时代”。政府部门如此,舆论生态何尝不是这样。如果说这些年度新词的刚刚出现,体现了创新精神的话,那么整个社会对其的态度,尤其这些新词进入主流层面,则体现了宽容之气。“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了”;如果没有创新包容的时代风气,恐怕也很难有这些年度新词的出现。
从这一意义上讲,年度新词也是创新包容的结果。今天讲改革开放,其实也是讲创新包容。“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有创新有包容,这才会有改革开放的明媚春天,自然也会有属于一个时代的年度新词。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