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突破

点击:0时间:2021-03-21 00:48:00

在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南通、盐城、连云港沿海三市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粮食生产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十连增”。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面积比例突破了三分之一,设施园艺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先导产业,规模养殖在畜牧水产中的主体地位也已确立。一批高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村也已建设完成。

但是,江苏沿海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

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农业专业化生产能力不强。据统计,2013年沿海三市农业劳动力人均粮食种植面积为11.3亩,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如2007年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为937.5亩,2011年日本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为43.8亩。虽然沿海三市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1300万亩的中低产田,但是开垦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土地流转费每亩高达1200元左右,使得现代农业经营变成为资本租地经营。

主导产业不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据调查,当前沿海三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以及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也处于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特色主导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偏低、农业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的现象。如2012年,连云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指标完成率仅为69.94%,沿海三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65:1,其中盐城市只有0.37:1,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装备水平有待提高。据统计,2013年,南通市和连云港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分别为16.06%和15.87%,高标准农田占比分别为49.36%和48.68%,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另据调查发现,当前江苏沿海地区大部分农技服务站技术力量不足,工作手段落后,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缺乏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装备,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制约了沿海三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要素投入力度不足,“三农”工作的协调性匹配性不强。据调查,当前江苏沿海三市财政支持“三农”的能力仍较低,现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力度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同时,“三农”工作中也存在着以非农化解决农业问题、以城市化解决农村问题、以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问题等不协调的工作方法。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农民收入不高,影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三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落后于城市,制约了农民向现代新市民的转变。

针对以上不足,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优良的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要加快实施土地综合整理工程,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的前提下,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发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探索建立合理高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机制。二要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推进主导产业与大面积生产对接,突出农民合作组织在园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三要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等的经营主体。四要优化调整滩涂围垦功能布局和开发时序,以建设部省合作重大工程项目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省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大力开展滩涂围垦农业用地的规模化开发与利用。

着力开展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化体系建设。拥有好的品牌,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一要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做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国家优质粮棉油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不断提高沿海农产品经营的集中度。二要充分利用江苏沿海滩涂的资源优势,试点推广已围垦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工程,并以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加快培植“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群。三要以农业工业化进程为动力,促进工业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国家级重点农业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并着重培植一批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带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

强化政策扶持保障,提高现代化农业装备水平。完备的政策扶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一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相关政策,确保各项涉农资金落实到位,并针对现代农业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财政补贴政策,出台切实可行的现代农业建设补助办法。二要积极推进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集中连片、规模化地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以设施化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全面应用节能化、智能化、自动化设施装备。三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严格控制农产品污染源,努力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四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着力提高沿海地区农机的装备水平与作业水平。

加快科技创新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化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一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向沿海三市倾斜,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推进沿海地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普及。二要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加快现代种业、高效种养、设施农业、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三要切实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户对接,有效实施现代农民培育工程。四要加快信息、农艺、农机等技术的集成组装,推进传感、通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融合,大力发展温室生产智能控制、节水灌溉远程监控、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等工程。

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开放水平。提升农业的对外开放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窗口。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抓住江苏沿海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区位、港口、资源优势,抢抓“中日韩”、“苏台”农业合作机遇,顺势而为,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要重点发展与台湾地区的农业合作,引进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先进的农业品种、新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等,全面提高沿海三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三要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不断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发挥沿海三市种植经验丰富以及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开展跨国资源配置。

〔本文系盐城师范学院郝宏桂教授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沿海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