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利芬:我不是吃名人这口饭的

点击:0时间:2021-07-05 14:17:02

王陈晔+沈硕

用百度搜索“王利芬”,联想功能会直接列出这些名字:马云、俞敏洪、刘强东,甚至包括汪小菲。表面看起来王利芬经营的只是一个不足百人的“小”公司,但却拥有阵容无比豪华的商业人脉圈。

王利芬的优米网诞生于2010年,启动资金是自己的积蓄和“向朋友们借的钱”。但网站一成立,就用SOHO现代城顶层潘石屹原来的办公室办公——面积足足有1900平方米,王利芬自己则用上了张欣曾经的办公室。

“超豪华人脉圈”更有力的证据是,2013年年末,王利芬操刀了一个阵容超华丽的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碧水蓝天间》,评委团队出现了柳传志、马云、冯仑、任志强,而选手名单里除了李想(汽车之家)和姚劲波(58同城)这两位美国上市公司的CEO外,还有零点咨询董事长袁岳、乐蜂网创始人李静、慈铭体检总裁韩小红等知名企业家,刘强东和雷军也曾参与“客串”。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王利芬提到马云、史玉柱这些名人朋友时,对马云在一个老有人抽烟的两室一厅开始创业,而史玉柱曾经打地铺这样的故事信手拈来,仿佛在谈论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称呼上却依然是带着敬意的“马总”、“史总”,并不刻意“装熟”。

商界大佬就是要拿来卖的

过去的同事白岩松曾说王利芬是“双高记者”:一是个子很高,“穿上高跟鞋就可以采访姚明”;二是学历也很高,王利芬是北大中文系博士。

2009年辞职创办优米网之前,王利芬在央视从调查记者做到制片人,再到经济类新闻的总制片人,曾操刀制作过《对话》和《赢在中国》系列节目。

显而易见,这正是“豪华人脉圈”的由来。比如,在担任《对话》栏目制片人的三年里,王利芬就认识并采访了全世界各大企业的100多名CEO和各路商界领袖。而两季《赢在中国》的创业类真人秀,又让王将创业相关的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名字收罗进自己的名片夹中。

而王利芬最初考虑创业,并不是想挖掘名片夹里的财富,而是受了朋友的启发——这个朋友名叫马云。

2009年,她看到淘宝的大获成功,想到既然淘宝卖的是有形物品,那么自己不妨也做一个C2C网站——专门贩卖人们脑子中的经验和智慧。就是用户打开网站付费后,就可以跟自己希望的人视频对话。她兴冲冲地辞职,第一版“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米网很快上线了。

显然,她把创业想得太简单了。

两周后,网站就暂时关闭了。王利芬很快又想到了其他点子,她在优米网上拍卖“与史玉柱相处三小时”。这种类似于“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拍卖名人时间活动,一时间让很多人认为王利芬在滥用人脉资源。

事实上,史玉柱是主动要求“被卖”的,还欣然被“卖”了三年。在第三年,“被卖”的名单中还增加了任志强和投资家刘二飞,优米也开始收取部分佣金。

光靠拍卖名人时间显然无法让一个网站生存下去,优米网还有其他几个大动作,每次,一些知名企业家的名字都会被重点标注。优米网原创的日播节目《在路上》就独家专访了柳传志、王石、马云、史玉柱和李开复等企业家,一时吸引了很多眼球。

《在路上》迅速落地到全国百余家电视台播出,赚到的钱“完全够养活优米团队”。王利芬对记者说,这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发行渠道,完全是因为节目本身质量高。

这时的优米网,只是将王利芬的电视媒体工作模式复制到了互联网上,然后不断打出“名人牌”。

消费大佬资源的尺度

王利芬惯常的形象是短发、深色套装裙内搭亮色衬衣,比人们想象中那类“能够与许多名人来往”的女性形象要硬朗许多。

她也绝不同意自己是在“靠名人吃饭”。她从未刻意去“勾兑”名人,甚至连平时“喝茶聚会”也很少有,几乎全都是在工作中过程中才和这些名人有所来往。她说:“没事你找人聊天不是占用人家时间吗?他们的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

所幸她有很多“工作”机会——受邀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活动、各种大型活动等,和企业家们是“不得不天天见”。

很多人更好奇的是,王利芬到底是怎么“资源配置”这些名人朋友的。这个问题很难有确切的解答,但总有一些细节能让人窥知一二。

在第一财经的《新财富人生》节目中,王利芬对记者解释了自己的两条重要“交友观”:第一条是“永远不要轻易向朋友开口求助,你才会有大量的朋友”;而第二条来自一位浙商朋友的劝诫,“不要害怕求人。实际上你每一次求人是给了一次人家接近你的机会,也是给了一次人家请你帮忙的机会”。

看似自相矛盾,但在王利芬的解说中,两者有一致的内核:人情永远不会是白给的,所以绝对不能滥用。

因此,王利芬会尽力去“还人情”,哪怕“自己能帮到朋友的,远比朋友帮你的要少”,也一定要让企业家们“读到你倾尽所有去帮他们的一颗心”。比如她会在微博上大力推广阿里巴巴的“来往”,还将自己的公共账号开设在了用户数量远不如的来往上。而当柳传志需要她出面采访自己的时候,王利芬会自掏腰包买好来回机票,即刻启程。

就在记者结束对王利芬的采访时,另有一位其他媒体的记者为了做报道而向王索要几位知名企业家的联系方式,王断然拒绝。“如果我告诉你他的联络方式,你一定会在他面前说,这是王利芬老师给我的,那人家就会有压力。我有很多名人朋友,但是不要过度消费这些资源,千万不要。”

名人资源不能免费

资源是有限的,再深的人脉也有用尽的一天,以后优米网怎么办?

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在优米网的运营上,王利芬一直以来打的都是两张牌,明面上是“名人牌”,实际上还有一张“励志牌”。

优米网的Slogan就是“与年轻人一起成长”,Logo则是两片银杏叶,公司墙上则贴着一张巨大的银杏树照片,上面写着:“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能找到这样一棵银杏树”。实际上,银杏这个符号,来自于王利芬年轻时在北大的银杏树下立志要考北大,最终通过努力得偿所愿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在所有优米网的宣传中都一再出现。

“励志牌”很安全,用王利芬的话说,优米网是这样一个阳光向上的网站,永远不担心被工商局之类的机构找麻烦。

除了一直宣扬励志以外,王利芬认为自己也终于给优米网找到了商业模式——售卖创业相关的商业智慧课程。

首先,她确定优米网不能只做免费内容,一定要将这些免费内容产品化。2012年4月,优米网开发出了第一个收费系统,准备直接销售内容。反对的声音不小——互联网怎么能不免费呢?甚至包括优米网的内部员工都会这么想。但王利芬始终“独断专行”,坚持收费。因为“一个人做决定快,犯错了掉头也快”。当时她还买了个锣,准备在卖出第一份课程之后鸣锣庆祝。

那一年,优米网一共卖出了价值200多万元的课程。

课程能卖得出去,也要感谢王利芬的名人朋友们。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技能”就是微博营销,王利芬马上找到了华艺传媒的杜子健,后者听说过王利芬和优米网,“知道相互合作有好处”,欣然同意。所以,王利芬也承认,名人生意靠的是示范效应。当你有一个写满了响当当名字的名片夹后,其他名字也就信手拈来了。(王福庆荐自《壹读》)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