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却的章太炎
章念驰
一、我为什么要写《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我的祖父章太炎在一个世纪前,曾如此巨大地影响过中国,无论政治与文化,都如此深刻地影响过几代中国人,他孕育过许多爱国主义志士,又造就了许多学术文化的精英,仅“民国”后的中国各大著名院校国文系领导人,几乎都是他的弟子,这样的传承历经了几代人。经历了“文革”之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将中国历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概括为“中华八十三英杰”,作为爱国主义教材,在“旧民主革命”时期,就只有孙中山、章太炎、鲁迅三人被列入其中。我曾经汇编过祖父去世后(1936—1986年)五十年间人们研究他的著述目录,仅我所见就达一千五百多篇,数量仅次于对孙中山研究。而近三十年,特别近二十年,对他的研究逐渐衰弱,了解他的人越来越少,以至近五年来,正经的研究他的著述已寥若晨星,一个缔造共和、结束帝制的先驱,正逐步被人遗忘了。
造成这种学术危机的原因,不是他所代表的价值与文化的衰落,而是这个社会的浮浅与急功好利。至于研究章太炎的学术,更是涉及中国学术文化的顶端,从音韵文字学到经学、诸子学、佛学、史学、文学、哲学、医学等方面,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最核心的一部分,没有相当功力是无法涉足的。如果说,一个人从念完大学到念完硕博,就可以啃下一个一般历史人物,那么,要啃下章太炎,起码还要再加上一倍的力气。届时人到中年,如今社会有容纳人们这样成长的空间吗?所以一般做学问的人都绕开了章太炎,久而久之,章太炎成了一个陌生人,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一切,仅仅是在一二十年中,让一个民族“英杰”、民国“先驱”、国学大师,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无知之中,太令人震惊了。
我作为他的后人,过去一直不愿以其后裔自居,不愿靠在这棵大树下吃先人的冷饭,甚至连他纪念活动都很少参加,我曾说:章太炎是最不需要靠“纪念”的历史人物,因为他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人赏识。如今,在我年届七十五岁之际,我反而感到了空前的危机,感到我应去拯救这段历史,否则我会很不安地离世。所以我一反故态,不揣浅薄,写了《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让大家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也不要忘记这位杰出的爱国者。
二、革命家的章太炎值得纪念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少有的以一肩担两任的先驱人物,他既是一个革命家,又是一个学问家,鲁迅先生称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鲁迅先生一生没有这样称呼过其他人。
作为一个革命家,他一生反对封建社会反对帝皇制度反对专制反对外来侵略势力,反对社会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来没有妥协过,也没有停止过,被人视为“反对一切”的“怪人”。他所处的时代,黑暗太浓重了,社会太不合理了,他几乎反对一切,挑战一切,是一个完全的革命者。“革命”这词,在今天也许不太崇高了,但是,章太炎所处的年代,清政府成了一切腐朽势力黑暗势力的总代表,成了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总阻力,他说:“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但恃革命以开之”,“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所以,他选择了流血革命,以自己头颅去撞击冰冷的封建皇朝的壁垒,是准备去死的,这种勇气与行为,带动了一个时代的觉醒,这是当时的维新派的开明绅士或君主立宪派的达官贵人所没有的勇气与能力,嘲笑革命者是无知与无耻的。作为革命者的章太炎无论如何是值得尊敬的。
日本史学家河田悌一写过一本论章太炎的著作,叫《否定的思想家章炳麟》,他认为章太炎独立横行,几乎挑战一切和否定一切,他否定慈禧光绪,否定新老军阀袁世凯与蒋介石,否定日本军国主义与接受俄国津贴的共产党……他甚至否定过孙中山,对孙中山有些做法感到不满。他被清政府通缉过也关过,他被袁世凯通缉过也关过,他被蒋介石通缉过也被迫“画地为牢”自囚过……他之所以反对一切否定一切,是以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为标准,而他所处的时代,国家太落后,弊病丛生,灾祸不断,坏人横行,帝国主义霸占了许多领域,他不斷地反抗,不顾一切地反对,他是一个真正的赤诚的爱国主义者。所以鲁迅高度评价他,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章太炎作为这样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志士,世有几何,难道不值得我们纪念吗?
章太炎作为一个革命家,他不仅致力推翻封建专制的皇朝,他又致力建立民主共和,从而缔造了中国第一个民主政体的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国号出于他的手笔。他当年与孙中山一起流亡在日本,深入讨论了推翻清朝专制帝国后,中国应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要走一条什么样道路,他们决定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家,实行“三民主义”,这个政体与历史上所有国家政体有许多不同,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概念,有了五族共和思想,有了初步的公民意识,自由民主概念及法律意识,提出了政党政治、政治监督、对政府权力的制约等新概念,也提倡了言论自由,人与人的平等,知识分子应该站在政府的对立面,在民主监督中完善政府……第一次在中国倡导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法制、平等”等新概念。这些民主共和意识虽然很空洞与朦胧,但这毕竟是对经历了二千年封建专制的一种反动,当年持有这样思想的人,往往会被视为“发疯”,是异类与怪人。章太炎与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人。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后,没有加入“国民党”,而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监督政府,监督执政党,常常批评政府,也批评孙中山。他说政府好比一幢大楼,没有监督没人批评,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孙中山很赞同这看法,而孙中山的属下就没有这样素养了,他们把章太炎的批评监督看成“作梗”“捣乱”“破坏”……所以制造了“孙章不和”“章太炎反孙”的舆论,喋喋不休地讲了半个多世纪。而孙中山本人完全不这样看,他在任临时大总统时,请章太炎出任教育总长,担任总统枢密顾问,孙中山成立护法军政府,请章太炎任秘书长,孙中山出任非常大总统,急电召章太炎赴粤相助……他总在第一时间想到章太炎,还三次力荐章太炎出任“国史馆长”。这是孙中山与章太炎的民主共和思想决定的,而其他人的民主共和素养则太落后了。
谁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家有太多的局限性,谁说他们软弱,他们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家同样是英雄无畏,同样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缅怀。祖父遭受到的苦难一点不比其他的革命者少。他在西牢中,多少次被狱警殴打得昏死过去;他在流亡中经常断餐,只好日以麦饼充饥,有时全家只好蘸点盐下饭,有次马叙伦去看章太炎,见他们全家共食一个菜,即豆腐煮大葱,算是很好的伙食了;黄季刚说,章太炎衣被三年不换,因为没钱买衣被;日本当局禁封《民报》,要罚一百五十元,祖父缴不出钱,被判做一百五十天苦役;祖父的大女儿常年随父亲流亡,吃尽苦头,后又被袁世凯囚禁,几乎无法见到光明,厌世而自杀于父亲怀中,祖父悲恸得欲哭无泪。为了创建一个新中国,他们一点不比今天的革命者怯懦。
三、学问家的章太炎也值得纪念
作为学问家的章太炎也是称之无愧的,他作为“国学大师”大概也是最没有争议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最全面最有成就也是最无争议的。清末民初,学问家不少,但既是学问家又是革命家则是罕见的。无论革命还是治学,他的创新性是突出的,他的博学深思,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迄今站在各领域的前端,留下了一份又一份学术遗产。他治学范围很广,涉及小学、经学、诸子学、佛学、史学、文学、哲学、医学、书学,而且在每个领域都确定了他的地位与贡献。他培养了许多弟子,他们分别继承他一门或两门学科的成就,又将这领域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形成了一个个学派。在音韵文字学方面形成了“章(太炎)黄(季刚)学派”,至今无人超越,可见影响在在不移。
他有这样大的学术成就,不是他具有天才,而是后天的教化与勤奋,首先来自他外祖父、父亲、长兄、俞曲园等师长的教化,其次是他的勤奋。他治学从小学(即音韵文字学)着手,从最基础的认识文字的来源,了解每个文字的音、形、义,尤其着力研究音韵,深窥文字形成之前的语音与文字的关系。他熟读反复精研《說文》达七十二过,卓然见文字之本,对九千多个文字,字字了然在心。然后他读历代经典,高人一筹,有比一般人更多斩获,读出更多的新意,这是他高于一般人的地方。
他的学术研究不是抱残守缺,而是敢于“疑古”,敢于冲破清规戒律,敢于提出新见。他治小学,不滞于形体,而是强调通音韵,明训诂,辨形体,他深化了古人“因声求义”的传统方法,开创了在音义系统基础上的汉语词源学,他继承了清代治小学的乾嘉学派,成了最正宗的最后一位小学大师。但他治小学又没有停留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还积极汲取西方文字学研究成果,特别接受了德国马格斯平拉学说,致力建立起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学说,在这方面他有三部代表作:《文始》(以明语原),《小学答问》(以见本字),《新方言》(以一明俗),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这样全面而系统地谈论过,使传统小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他与他的弟子黄侃所建立“章黄之学”,在今天仍代表了小学的顶端。
章太炎也是公认的“经学大师”,即对中国儒学研究的大师,他代表的经学,也是指史学而言,他认为心中有史,爱国之心才会不竭。他写了系列《今古文辨义》《订礼》等著作,把孔子当成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大教主”,反对将孔子神圣化。他推崇“九流”之中的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等诸子,认为他们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比孔子高明。从而将孔子从历代帝皇加封的圣坛上赶了下来,推翻以二千年帝制奠定的思想基础,从而带来了思想大解放,配合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他对儒经典作了深入考察,尤其对《左传》《尚书》《论语》的研究,尽了一生努力,完成了《春秋左传读》《春秋左传读叙录》《砭左氏春秋考证》《春秋左氏疑问答问》,让一部《春秋左传》可解可读。他对《古文尚书》作了深入研究,完成了《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古文尚书拾遗》《古文尚书拾遗定本》,他很自傲地说:过去以《尔雅》释《尚书》,可解《尚书》“十之七八”,后王引之作《经义述闻》,孙诒让作《尚书骈枝》,加上他的《古文尚书拾遗》,一部所谓的“天书”,可通读“十之八九”了。这是他对经学开创性的贡献。
章太炎最出色的应该是他的佛学,他以佛解经,用儒、释、道来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不制造出一种舆论,到底不能拯救世人”,他用佛释庄子学说,正如梁启超所说:章太炎“专引佛家法相宗学说比附庄旨,可谓石破天惊”,从而构筑他资产阶级的平等说,自由说和道德说。他宣扬佛教最重平等,“满洲政府待我汉人种种不平等,岂不应该攘逐”,因此“照佛教说,逐满复汉,正是分内的事”。同时他又提出“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道德”,指出中国的祸根在于道德的败坏,提出“优于私德者亦优于公志,薄于私德者亦薄于公道,而无道志者不能革命”。他借佛学中的精华,致力国民性改造,创革命道德学说,将神秘佛学变为人学,用于民主革命,这在20世纪初是很进步的。他发表了《建立宗教论》《人无我论》《无神论》等文章,提倡破“我、法”二执,抵御“畏死心、拜金心、奴隶心、退屈心”,去除“怯懦心,浮华心,猥贱心,诈伪心”,“排除生死,离若无人,布衣麻鞋,论行独往,上无政党猥贱之操,下作懦夫奋骛之”,建立起革命道德论。他又致力于宣传平等论,他说:佛法最重平等,因此人与人应平等,国与国应平等,民族与民族应平等,文化与文化应平等,如果一个人去欺负另一个人,一个国家去吞并另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去取代另一种文化,一种意志去强加于另一种意志,如此种种,都是不齐,有违“齐物论”,有违平等,都是文化帝国主义,佛法不容。章太炎进一步阐述说,一个世界应该是多无的,正如庄子所说“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反对将事物发展简单化、直线化、教条化,提倡以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待历史上或现今各式各样的思潮、学派、学说,应包容各种思想、意见、言论,做到“平等自由”。章太炎这些论述,在20世纪初,西方列强凌辱的中国,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与进步意义。因此侯外庐称章太炎是中国近世“第一个博学深思的人”,在中国思想史上是具有极鲜明“人格性的创造”的巨匠。
章太炎哲学方面有两个著名论述,一是提倡“俱分进化论”。他所处的时代,外患入侵,举世滔滔趋附欧风美雨,但他深刻地洞见了“西方现代性”弊病,拒斥走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追求“传统的合理化”,而是要走一条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连接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以“多元主义,历史主义,人文主义”,去应对外来的挑战。“俱分进化论”从表面上看,是指“善为进,恶亦进”,“乐愈多,苦亦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必“善恶兼进”。现代化与现代文明,虽然解决了许多旧的矛盾与冲突,但又会带来一大批新的问题与冲突。章开沅先生说:“我把俱分进化论的合理内核称之为近代忧患意识,是比较清醒地看到近代文明日益显露的弊病,并且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前途担忧”,这却正好映衬了章太炎思想所具有的深邃性和前瞻性。
章太炎哲学的另一特色就是“依自不依他”,这是他主体性道德哲学原则,强调“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一切靠自我,靠自心,靠自己民族,靠自己国家,凭借道德主体意志的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超越性、至善性,满足主体道德需要,促进主体道德发展,不断提升主体道德境界,从而更好服务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世界”,从而实现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他这种“自贵其心,不援鬼神,从而勇往直前,去干革命”,正是他思想的另一个特色。正如张汝伦先生所说:“章太炎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达到了至今还无人能超过的深度。”
章太炎的文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宋恕称:“枚叔(即太炎)文章,天下第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被称为泣鬼神,惊天地,令清政府与他的政敌丧胆。章太炎文风“取法魏晋,兼宗两汉”,讲究“清和流美”,又“古奥老辣”,反对空谈与形式主义,主张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影响了一大批人。他在文学上提倡“文学复古”,即“文艺复兴”,他将文学分为“有韵文”与“无韵文”两种,提出以“质实而无浮华”,“直截而无蕴藉”为标准,反对滥用陈辞套语。他的文学主张深刻影响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无论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都受到他深远影响。正如吴文祺先生所说:“太炎先生文章中无一句浮泛的话,一句话中无一个浮泛的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受到当时文人追捧,视为范文。可惜他这古奥流美的文章今人竟完全读不懂了,对他敬而远之了。这是国运昌盛了,还是文化素质下降了,让我深感困惑。
至于章太炎的史学成就,我仅借用钱穆先生一句话来表达。他说:“今论太炎学之精神,其在史学乎”,太炎史学体现在“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和文化主义”,他又说:“太炎论史,三途同趣,曰归于民族文化是矣”。这是很概括的表述了。
对于章太炎在书法上的成就,我也仅借用沙孟海先生一句话来概括。他说:“篆学在近三百年来可说是极盛时代”,“太炎的篆书风格,高淳朴茂”,是属于“古文字学别派”,是书苑中“一朵斗大的鲜花,是值得我们推崇与学习的”。
在众多学术研究领域中,章太炎最喜爱的还是医学。有人问他:您最喜欢而擅长的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是医学。有人认为这是章太炎的戏言,我认为,他回答的是诚实的。他出生于三代世医的中医之家,包括他的老师俞曲园也酷爱医学,这一切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从小跟父兄学医,也花了很大精力收集历代古验方,仅他抄录的历代验方近四百种,几乎涉及所有医典,其中许多验方,今人都尚无见过。加上他精通小学,阅读历代医书,比一般人有更多收获,他在中年已收购宋明医典经籍多达七十多部,这是一般医生都无法与他相比的。他治医学,不仅从传统中医着手,还十分注意从当时西方文化与科学中去汲取营养,特别从西方的解剖学、生物学、生理学、细胞学中去汲取养料,成为中国少数能以全新思维诠释中国古籍中生物变异的学者。他一生写了许多医学论文,仅我为他所编的《章太炎医论集》达一百三十多篇,有医理的讨论,医术的研究,病症的论述,医籍的考证,有相脉论气,有论温寒暑湿,融合中西之说,有许多独到之处。
章太炎作为“国学大师”,作为一个学问家,他代表的国学,决不是什么旧文化,更不是腐朽的东西。他一生努力在构建中国自己的文化体系,以抗衡外来文化的侵蚀,他终身致力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建设,而防止被西化吞食,他觉得没有比自己的文化与传统被外来文化与传统吞没更可悲的事了。所以他站在中国语言文字学、经学、诸子学、佛学、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领域,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文化,这就是他所代表的国学。中国近代还没有一个学问家能在这么多领域,被这些领域的权威公认为是大师,他在这些领域都有开创的成就,这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四、纪念章太炎是振兴中华的需要
在章太炎身上集中了三股精神,第一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永不屈服的不断革命精神;三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精神。这三股精神,恰恰是今日中国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完成“中国梦”最最需要的精神。面对世界竞争的大格局,创新是最最重要的使命,如果没有文化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也行之不远,文化观念的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民族的创新动力足不足,关键看文化创新动力足不足。这就需要我们高唱爱国主义旋律,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抵制一切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历史虚无主义,这就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弘扬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当年的丝绸之路,当年的郑和下西洋,给世界带去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财富,而是中国的核心价值,让世界敬重你,愿意服从你。在王道与霸道的两手中,我们中华民族更讲究王道。
从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第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的就是振兴中华,章太炎就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必须以他们为榜样,培养中国精神与中国风骨。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连《红楼梦》也读不通,连章太炎也不了解,或仅仅知道有个“章疯子”,他敢骂光绪皇帝为小丑,敢戴了大勋章闹总统府……如果我们这民族文化素养与国民素质下降到如此地步,即使一天天在富起来,终会成为脑壳扁扁的“巨人”,最终还會重蹈失败。
我写《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不仅仅是在“尽孝”,而是要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历史,不要忘记自己的先驱,不要忘记自己的英雄,应该以先人为榜样,站在先人的肩上,去超越,去实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理想。
(作者为章太炎先生之孙、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
特约编辑 殷之俊 / 责任编辑 周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