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之辨

点击:0时间:2021-09-05 15:14:06

储著源

[摘 要]“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党和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而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蕴。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今世界各国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主阵地,是各国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时刻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转型期主流与非主流相互交融、交锋、斗争,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两者相互混淆、主次不分的现象,这极大地消解了主流的权威地位。科学解答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之含义、指向、表现、特征、标准、地位以及建设策略,既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战略,也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条件,更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团结社会大众、培育主流价值观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学理基础。

[关键词]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主流界定

[中图分类号] D61;B0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7)01-0004-10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1](P106),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焦点、热点和难点。纵观学界研究现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指向、核心体系、结构形态、本质属性关注较多,关注重点基本都是“意识形态”部分,而对于“主流”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主流”的前提性价值意义,这也导致了对主流意识形态概念界定和理解视角比较单一。因而,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探讨主流意识形态之主流内涵、主流地位、主流标准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含义及“主流界定”

通常,主流是指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事物发展的主要趋势及状态,《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流”的解释是:一是指相对于支流的“干流”,二是指“事情发展的主要方面”。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主流的东西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现实社会生活来讲,主流的东西是社会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东西,并达到一定的认可度和流行度。从支配方式来讲,主流的东西对社会大众具有约定俗成的舆论引导力和规约力,始终影响和主导社会实践主体的言行举止。从生成逻辑来看,主流的东西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扎根于历史和人民,不会轻易被社会大众抛弃或舍弃,而短时间流行并容易被社会大众遗忘的东西难以进入主流,或者说即时即现即消失的通俗娱乐流行的东西难以代表主流。当然,若通俗流行的东西经过长时间洗礼和实践检验仍然深深埋在社会大众心里,并能与时俱进地孕育新内涵新内容新生命,最终也会变成主流的东西。比如,许多经典流行歌曲和民歌经过一代代传承,并自觉与历史、时代融合,持续地增强人们的记忆,给予人们内心深处感动,必然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即主流。从政治统治来看,主流的东西一要直接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二要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阶级意志、基本愿望保持高度一致,三要有利于巩固阶级统治,帮助统治阶级团结大众、凝聚社会共识,四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至少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基于当代语境和建设实践,主流的含义随着社会生活变迁必然会拓展和泛用。因此,从广义来讲,主流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意蕴:一是指具有指导、主导、统治之地位;二是国内外社会主体广泛认可和接受并自觉践行;三是契合特定的历史传统和时代背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四是始终与支流或非主流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引导支流或非主流与其日益兼容,极力构建推进历史前行之动力。

“主流界定”是指以党和学界一致认可的范式解答“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即本质内涵和具体指向。意识形态不等于主流意识形态,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与联系。目前,学界存在着内涵界定和具体指向之间的模糊性,经常出现用内涵指代指向、用指向替代内涵的现象,没有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这难以形成一个明确的、突出“主流”意蕴的主流意识形态范畴。显然,分辨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功能、价值和意义的区别与联系是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其中,界定主流意识形态基本内涵是整个课题的基础部分,必须做到准确、鲜明、到位、通俗。其一,马克思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观点。马克思一方面关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意志和立场的意识形态,即占据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着眼于人类未来社会特征,关注和探讨全社会范围内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文本中,两者是交替使用的,两者本质内涵是相互交融的,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包含关系,特别是论及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时也赋予了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意蕴。当前,马克思意识形态内涵和外延获得了拓展,其用法和意义也出现了泛化的趋势,但是作为统治阶级思想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规范全社会思、言、行、举、止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遇到了“泛化”挑战,被学界赋予了更多的形式和意义,在多学科领域实现了新的建构,并且在全新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了更多的主流内容。对此,我们亟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深度提炼和构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其二,主流意识形态应有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使命,一是服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大局,即为国家服务;二是服务人民,服务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即为社会及人民服务。简言之,其始终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服务。因此,既定的价值目标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自身特定的表征。从历史发展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可持续性、传承性和现代性;从内容体系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理论性;从基本立场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民族性、革命性、价值性和大众性;从政治统治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主导性、控制性、整合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从实现路径来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从主体间性来看,当代主流意识形态既具有集体性,又兼顾群体性、个体性。

其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即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李长春指出:“意识形态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识和思想体系的反映。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规律”,“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2](P49)。所以,界定主流意识形态本质内涵必须兼顾两点:一是统治阶级,二是社会大众。笔者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是指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外社会主体广泛认可、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主导性和整合性、深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理想信念和日常生活、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反映统治阶级意志、根本利益、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体系,实质包括全党、全国、全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的意识形态体系,以此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其四,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指向,即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大家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然,这个理解本身没有问题,在许多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互换性,本质内涵是高度一致的,只是特定语境下提法有所差异。然而,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境域来看,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世界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成果;五是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创造并自觉整合的思想文化体系。按照此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体指向必须囊括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体系。实际上,自民主革命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自觉融入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体指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对“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解答,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个基点,对其诠释仍然需要多维展开,即进一步细化和微观化。正如上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非常丰富、博大精深,既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人民优秀文化成果,还包括党和人民奋斗历程中积累的、正确的历史经验,更吸收了社会意识中的积极成分。

其五,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和层级。通常,基于具体形态和层级来理解,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四个层级和四种形态:一是主流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日益趋同于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其他意识形态,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直接吸收的其他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三是与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四是与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始终能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又还未到融合时机的其他意识形态体系,主要是指民主革命以来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不冲突、代表国内外各个阶级阶层立场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

总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体系,实质是包含了当代中国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具体可以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1](P96)。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两者的绝大部分内容体系是契合的,甚至是重合的。然而,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不能相互替代,两者之间必然客观存在一个提升或转换的逻辑过程。政治统治维度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全社会范围内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分别对待和整体审视,这本身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细化和研究主流意识形态意义之所在。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标准”及“主流地位”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标准”

“主流标准”主要解答“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才是主流意识形态”。无论从字义上,还是从当前语境来看,主流的东西具有因时而异的标志和标准。同样,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具有这样因时而异的标识。意识形态本身具有非常复杂的逻辑结构,在其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多重复杂的交错性。所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判断标准正是因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经常出现难以把握的模糊标识和界限。因此,对“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标准把握要具体定位到特定历史境域、地理区域、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体。

其一,从统治阶级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在观念的上层建筑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领导力、主导力和控制力,对反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具有威慑力和战斗力。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一直充当着统治阶级统治社会和控制大众的工具,天生与占据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权力捆绑在一起。所以,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施政纲领、政治行为、理想信念都充分地渗透着意识形态。凯瑞·布朗指出:“意识形态同权力、语言、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关键领域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3]很明显,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掌控社会和维护利益的核心方式,在整个观念的上层建筑体系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充当着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掌控工具,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外在形象和控制效果,也反映着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实践行动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党的十八大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4](P29)所以,“意识形态问题实质上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是其能否得到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问题”[5]。

其二,从受众群体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获得社会主体的广泛认可,具有一定阈值的社会流行时空度,对社会主体的言行举止具有规约性和导引性,对社会主体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明显的满足性。汤普森指出:“一种高度发展的、成功的意识形态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发挥十分多样的功能,并能够同它所影响的群体文化与群体经验的各个方面都能密切相关或和谐一致。”[6](P79)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是社会中流行度广、社会大众受影响的程度深、对一定地理区域内的组织和大众具有政治管理和约定俗成的约束力的意识形态。所以,对于任何政党来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实现其政治理想和政治动员的首要战略。习近平则提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7]

其三,从文化传承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了传统文化精华和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具有兼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消解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力。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8](P178)能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创造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判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标准”及重要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的整合力和战斗力,但主流意识形态若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接受,就必须以主流的方式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血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立于主流之地。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9]。习近平访欧时又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是来自昨天。”[10]所以,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才是主流的,才是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更是抵抗任何颠覆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最锐利武器。

其四,从历史发展逻辑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始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任何思想观念只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反映客观规律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当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并不排斥代表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目标追求。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标准”归结到一点,就是指契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始终体现出主观与客观的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简言之,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高标准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标准。由此观之,以实事求是作为理论精髓和活的灵魂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它们正确地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当前最集中的实践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主流地位”主要解答“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和主导位置”,呈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置顶位置和顶层设计意义。换言之,“主流地位”要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体系中的核心位置、主导作用,要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主导力和领导力。主流意识形态基于自身的科学性、革命性、价值性和真理性,具有明显的“主流地位”,任何情况下其“主流地位”发生动摇都将会有主流意识形态被替代或颠覆的危险。因此,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战略的应有之义。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和指导地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一旦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然会发生与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愿望的偏离。对此,习近平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很快被中国人民接受和广泛认可,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与实践不可缺少、始终在场的精髓和灵魂,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意识形态体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心中。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核和根基,决定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实践存在价值。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1](P98)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占据社会思想和精神统治地位的根本表现就是创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浓缩了中华文化和时代文化之精华,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当代中国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的高度概括和主流呈现。正如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4](P29)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并让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实践中造就了现实的可能性。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当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上的“主流地位”向实践中“主流地位”过渡的中介系统,它是将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理念落实到实践中的主桥梁和催化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引导社会主体内在认可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之地位,另一方面不断整合社会中其他意识形态,丰富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体系,通过这两个方面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目标逐步实现。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2]

其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地位。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延续的血脉,是国家和民族与时俱进的根基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当今世界各国抢占意识形态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持之以恒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潜力,并用优秀传统文化统一人民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步伐,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最全面最有力的提升和增强。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度结合,并时刻提醒党和人民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主流地位”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持续不断地发扬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的讲话中又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13]

其五,强化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可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终极表现在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认可和践行。换言之,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烘托出人民群众的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地位。所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若失去应有的位置,很大可能是其理论和实践上脱离了人民群众,无法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二为”方向、“三贴近”原则、“三面向”实践定位。

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流对策”

“主流对策”主要解答“如何以主流的方式建设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保持和巩固关键在于建设,建设既是主流意识形态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路径,又是其走向实践、凝聚共识、团结大众的重要手段。然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政党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必须在一个先进的政党领导下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大事情。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涉及到党、国家、社会和个人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从党和国家、社会、个人四个层面持续推进。

其一,基于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主流对策。实际上,以党和国家的整体性优势作为后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对策必然会具有主导性、权威性、规约性,甚至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当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时候,党和人民必须运用一切有利的手段预防和反击,其中当然包括强制性的措施。结合时代背景,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主要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文化竞争力等[4](P28-30)。

其二,基于和谐社会建设层面的主流对策。李长春曾指出:“社会思想多样、多元、多变的趋势,既有利于开阔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野和活力,也迫切要求工程深化研究,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推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4](P892)基于此理解,社会具有两面性,既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活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的领域和载体,又让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甚至被消解、替代的危机。因此,社会是各种意识形态力争占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高点。对此,党和国家保持了十分清醒的头脑和战略自觉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主要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4](P28-30)。主流意识形态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思想、观点和利益决定社会层面的主流对策核心理念在于用伟大的理想信念引领社会思潮、用伟大的实践奋斗目标凝聚社会共识、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以此全方位展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流性。

其三,基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层面的主流对策。意识形态形成、运用和发展都是通过人这个社会实践主体来完成,离开了人也就没有所谓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而,主流意识形态只有掌握绝大多数人,被绝多数人接受、认可和践行才能称得上是主流的。那么,如何做到这点?按照经典作家理解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任何思想理论观点和实践决策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一是基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很明显,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之所以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核和根基,关键在于时刻坚守这两点。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际,党和国家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实施了一系列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策略,主要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教育人民、先进文化下乡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基层人大代表比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等。

其四,基于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反主流意识形态展开博弈的主流对策。非主流意识形态是一把双刃剑,若正确有效引导,将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将会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大众心中的主流形象和领导力。因此,两者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始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统治阶级掌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瓶颈。如何面对和解决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学者认为,要坚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三大底线,即不许干扰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不许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不要指望控制中国[15]。因此,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对策是掌握、引导和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有效防止和绝对战胜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任何挑衅和破坏活动,捍卫党和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极端重要的战略工作,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6](P86)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主流”的含义、标准和表现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要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和时代境域中科学界定和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之内涵和指向。当前亟需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快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树立主流意识形态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经典范例,打造与时俱进的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理解、接受、认可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战略,让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扎根人心、凝聚人心,深度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可持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英]凯瑞·布朗. 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3).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6]罗伯特·鲍柯克,肯尼斯·汤普森.宗教与意识形态[M].龚方震,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7]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27.

[10]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讲话:中欧要架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4-0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4-02-26.

[13]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9-27.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5]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1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郑百灵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