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长征路,红军吃什么?
肖婷婷
关于红军的那些事,也许你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知道过草地、翻雪山,知道胜利大会师……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漫漫长征路,红军的后期补给怎么样?都吃了些什么?
朱德在行军中亲自下厨
1934年秋天,红军开始了长征。在长征路上,有时供给好,有时供给不好,这主要看地区。湖南、四川都不错,广西、贵州、云南差一点,当然更差的是川西北和甘肃。
长征期间,从东部向西,战士们吃大米的机会减少,在川西北、黔藏地区,能找到的粮食主要就是青稞,有时军情紧急,一些部队带着没有脱粒磨粉的青稞,人和马都难以消化。
长征中第一次、第二次过草地时,许多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牺牲。1936年四五月间,红军准备三过草地。为筹备粮食,朱德专门请来当地人,询问周边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在朱德带领下,野菜小组认识并收集了多种野菜,还为此专门办了一次野菜展览,让红军战士们排队参观。
红米、南瓜,是井冈山一带的饮食标配,当时还有一首红军饭之歌:“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朱德是在行军中亲自下过厨的红军总司令。有一次,一位红军战士拿来一个猪肝和一个猪肚子,大声问自己的战友:“这些东西怎么做?!”旁边的朱德听见了,转过身说:“等一会我来炒,这个我会。下次你要再搞到猪肚子,找点醋和辣椒,我帮你炒。”
长征途中的年夜饭
1935年1月29日,土城战役失利后,红军分3路纵队第一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此时,距农历春节不到5天,但全军上下没有一点过节的气氛。为了执行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计划,红军主力与国民党川军苦战数回,战果甚微。川军顽固抵抗,中央军又尾追而至……
2月3日(大年三十)清晨,部队行至叙永城外营盘山时,偶遇一片橘林,守林的老大爷看到大队军人过来,先是有点害怕,可是观望了一会儿,他发现连地上的橘子他们都不轻易拿,心里明白了几分。大部队过后,军委先遣队上来,守林大爷见到,便抬了一筐橘子非要送给他们,并告诉他们,这片橘林不是他的,他是穷人,只是受雇于地主守林子。
听他这么一说,红军进一步侦察得知,这片橘林属于当地一个被称为“张老爷”的大土豪,而此人是品行极差的劣绅。如此一来,这些橘子就成了“打土豪、分财物”的没收对象。红军找来木板,写上:“这橘子林是土豪的,现没收。各部队路过这里时,应有组织地在指定地点采摘。”橘林被划分成了若干块,并专门留出了一块给当地群众。
这份意外的收获可算是大年三十部队置办的最大一宗年货,而且也开了个好彩头。摘下来的橘子很快也送到了随后而来的中央纵队。
早上9时许,中央纵队从宿营地摩尼镇出发,此次行军非常顺利,经安吉亭、乐洼沟,走走停停约70多里,下午5时左右,先遣队的10余人就抵达了一个小山村。
村里有汉、彝、苗民族70户,400余口,村子虽小,但有条件的人家也“新桃换旧符”准备着过年。先遣队到达后立刻着手调查、宣传……在安顿和忙碌中,除夕的夜幕降临了。各个炊事班也开始忙着做“年夜饭”。红军在相对比较富庶的土城筹集了不少食物,到石厢子后又没收了当地民愤极大的彭姓、周姓两家土豪的粮食、财物和年货,这些东西先由穷苦乡亲分享,之后没收委员会再根据需求分配。而驻守在离石厢子10多里的前卫部队将吴桥镇团总吴联山家的肥猪杀了,选了一部分送到了中央纵队。
“有米”自然好做炊。专门负责军委首长伙食的军委三科炊事班做出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油亮亮的腊肉、肥瘦相间的红烧肉、水卤的大肠……做好后分送到各位领导人住处。住在肖有思家的毛主席比别人特殊一点——多一份辣子。而穷苦的群众则集中在坝子上吃了这顿“开心饭”。
国酒茅台:红军长征时曾用它来洗脚
1935年3月16日,地处赤水河岸边的茅台镇上来了一群衣衫褴褛且略显疲惫的军人。他们安静地睡在百姓的屋檐下,与老乡礼貌地打招呼。历经战乱的百姓从起初的惊恐中慢慢平静下来,他们看出这是一群不一样的兵。他们就是准备三渡赤水的红军。
随后到来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告诫红军战士,这里出产的茅台酒曾获得国际金奖,为中华民族争得过荣誉。酒虽好,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然而,看到红军用现大洋买酒的茅台镇老百姓,却在此时主动献出了家中的陈年佳酿。
红军战士用小搪瓷碗、小口缸盛着奇香扑鼻的茅台酒咂吧咂吧,舍不得大口喝掉,一些战士用它来细细擦拭伤口。在那个缺医少药的艰苦年代中,茅台酒奇迹般地给长途跋涉的红军战士减轻了许多痛苦。
由此还在当时传出了一段红军用茅台酒洗脚的流言。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就此事作诗一首,付之笑谈,曰: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被炊事班做砸了的宣威火腿
1935年4月27日,由罗炳辉、何长工率领的红九军团打下宣威。宣威是云南东部有名的富庶城市,当时宣威产的火腿驰名全国。随红九军团行军的王首道在回忆录中说:“(红军)没收了一家反动的大土豪,他家的火腿堆满了几房子,我们这些红军是吃不完的,就是顶有名的宣威罐头也没有拿得完。后来大批的分给群众,有许多贫民一个人分得两三只火腿,宣威及附近群众争火腿争得非常热闹,许多人说:云南的火腿这一次总算给我们红军和老百姓吃够了。”
可惜的是炊事班不太会做火腿,把它们剁成块状,放进大锅,掺上几瓢水,一煮。结果火腿肉毫无味道,剩下一大锅油汤。有的红军战士很精,申明不向公家打菜,分一块生火腿,自己拿去一蒸,大家这才知道宣威火腿之所以为宣威火腿也。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也有如下记载:云南红军从富足的火腿栈房中,没收了好几千只火腿,就有数十里外的农民来领受这一份不要钱的火腿——这是火腿业历史上一件新奇的事情。他们又照这个办法分配了几十吨的盐。在贵州的时候,从许多地主和政府官吏们那里没收了许多鸭子,红军天天吃着鸭子,直到吃厌了。从江西出发时,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银行里,带来了大批的南京政府钞票、银元与银块,在他们路上的穷苦区域里,他们就用这些钱来买所需要的东西。
红军长征为何不与人分吃炒面?
在二、六军团到达甘孜后,红军内部反对南下,要求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的力量壮大起来了,加上甘孜地区太贫穷了,部队在这里确实难以生存,张国焘决定还是北上。于是部队开始做北上的准备工作。部队开始收集粮食和御寒的东西,政工干部开始讲政策做动员。部队给每个班、机关每个科发了一个锅,每个人10斤左右的青稞炒面,红四方面军在前,二、六军团殿后,从甘孜向阿坝出发。
离开了甘孜后,就进入了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很大。部队出发后到达的第一个县城是德润。说是县城,才几户人家,在县城根本找不到可以让部队宿营的房子,政治部就找了一个干水沟,战士们又冷又饿地睡了一晚上。因为饥寒交迫,战士们太累太虚弱,有红军战士躺下后就再也没起来……部队这样走了十几天,才走到阿坝。
到了阿坝之后,情况也不见得好。粮食已经吃完了,青稞也被前面的部队收割完了。红二军团的刘月生和另一个干部一商量,跑到地里去拾青稞穗子。饿了就把青稞放在瓦片上,烤熟了吃。连续拾了三四天,弄到了不到40斤的青稞,磨成炒面才七八斤。但他们就是要靠这点粮食吃一个月,才能走过雪山、草地。
从甘孜出发后,每天宿营后,战士们第一个事情就是找野菜,用水煮了后,像撒胡椒面一样撒一些炒面。当时红军战士中,再好的关系也不接受别人的炒面。因为谁都不够吃,如果一个人吃,可能还能活下来,如果分给其他人,那两个人都活不了。
一张牛皮
1936年6月下旬,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休整了几天后向草地进军。
因为4月底过金沙江,到7月底到阿坝,部队在雪山草地行军已经三个月了,大家的体力消耗到了极点,双腿软得迈不开步,就像害了大病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用尽全身力气。这样行军约十多天,又有一些战友倒了下去,最后几天,口粮已经吃完,野菜也被前面的部队挖光,战士们只好空着肚子走路了。
就在这绝境之中,有战士在宿营地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张牛皮,大概是前面部队丢下的,它看起来又臭又脏,但对饿了很久的战士们来说真是如获至宝!大家急忙拿水洗了洗这张牛皮,用牛粪火烤黄,用刺刀刮去牛毛,割成小块,全连每人分了三块。
一块牛皮含在嘴里嚼,嚼来嚼去嚼不烂,但总有那么一点点肉味,珍贵得很!这样三块牛皮,战士们嚼了三天。
就是这样空着肚子,嚼着牛皮,拄着棍子,还能走得动的战士们背着两三支枪(那是倒下的战友留下的武器),互相搀扶着前进,终于脱离了这渺无人烟的“绝地”。
九个炊事员
长征的时候,红军三军团一个连队有九个炊事员。那时候,天天行军打仗,上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负担,规定每人只准挑四十斤,可是,他们都打了埋伏,把粮食装在铜锅里,每人都挑有六七十斤。
炊事班在行军中是最辛苦的。中途部队休息,他们要烧开水给指战员们喝;宿营时,他们又要安锅灶,劈柴火,洗菜,煮饭,每夜只睡两三个小时。
进入雪山之前,上级通知轻装。他们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只挑着可供全连吃一两天的粮食。另外,每人还带些生姜、辣椒和十几斤干柴。
到了毛儿盖,部队休整了一个星期。在这里每人又准备了十天干粮,炊事班还多准备了一些青稞麦。
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行军锅,走着走着,身子一歪倒下去了,一声不响地牺牲了。
正午,部队休息,炊事班赶忙支锅、烧姜汤、辣子水。汤烧开了,可是,一位接过了牺牲了的炊事员背的行军锅的炊事员,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
第五天晚上宿营,刚到后半夜,发着高烧的炊事班班长老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因为太过劳累,钱班长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第二天,行军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有开水和洗脚水。
连队到达陕北时,九个炊事员全部牺牲了,但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这个连队的战士,除战斗减员外,没因饥饿牺牲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