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州: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

点击:0时间:2021-12-16 04:21:54

姜巍+陈万灵

[摘要] 廣州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需要确立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全方位制度性开放战略,推进贸易投资双向开放和内外联动,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高端服务业双轮驱动,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民营企业,发挥区位先发优势拓展国内国际开放空间,发挥开放载体的集约功能和创新功能,以及推进南沙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开放。

[关键词] 广州 高水平开放型 经济新体系 目标模式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2-0102-04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智库课题“广州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思路与对策研究”(2016GZZK01)。

一、目标模式

(一)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本质内涵

开放型经济在其动态演变发展过程中,其本质内涵和体系架构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包含开放与发展双重内涵,其本质上就是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撑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或“升级版”,它是一种制度性开放和平台建设,要求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实现资源、要素和产品的全球高效配置,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是对以传统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开放观”的深化与超越,它不仅包括产品自由贸易,也不仅局限于传统“外向型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它还包括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其要求市场主体秉持全球视野的“新开放观”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进行国际化经营;同时,全球化竞争需要一个公平、高效、安全的营商环境,需要通过健全的法制保障市场竞争秩序。为此,制度创新、政策设计和风险共担成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重要核心。

(二)广州的目标模式

以互利共赢的新开放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所给予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核心内涵为基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前提,结合广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广州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2.0版)的整体架构或目标模式拟涵盖以下7个组成部分: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制度创新体系(2.0版);双向开放、内外联动的一体化生产与服务网络;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多元化、国际化的市场主体格局;以“一带一路”为依托的多元化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功能区与非功能区的示范模仿、协调互补机制;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与健全的金融配套服务。

二、有利因素

1. 国家战略规划

在新一轮开放进程中,广州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广州将制造业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与市场优势紧密结合提供了难得契机,有利于广州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国家自贸区战略框架下,广州南沙作为粤港澳深度融合的发展平台和制度创新试验区之一,在贸易、资本、人力和技术等方面不断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国家金融开放战略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为广州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市场化水平

广州是千年历史商都和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一直比较活跃,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根据王小鲁等对中国各省市区市场化进程指数的评分及排名,广东的市场化进程指数逐年提高,2008、2010、2012和2014年分别为7.51、7.73、8.37、9.35,在全国排名一直位居4~5位①。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在市场制度变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具体表现为:投资营商环境好,包容性与市场竞争性强;政府对经济干预较为有限,企业自主发展空间较大;非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都位居全国前列。

3. 经济总量规模

2008年以来,随着广州人均产值的不断增长,FDI流入与FDI流出的差额在不断缩小。2008年广州人均GDP为1.1万美元,FDI流入与FDI流出的差额为32亿美元;2015年人均GDP达到2.2万美元,FDI流入与FDI流出的差额仅为5亿美元②。可见,广州的经济规模优势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现实基础。

4. 自主创新能力

广州科技研发投入增长较快,高新技术产品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创新成果大量涌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广州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60.9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052.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3%;全年专利申请数为63366件,专利授权数为39834件,分别增长36.8%和41.6%;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49.4万人③。广州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广州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5. 自身区位优势

广州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紧密的连接,是不可替代的经济支点和国际商贸中心。广州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包容思想和开放理念完全可以使之成为华南地区的金融和文化娱乐中心,并能领先全国、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为此,广州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有其特殊的区位优势。

6. “343”型产业格局

广州目前已经基本形成“343”型产业格局,即三大先进制造业(汽车制造、精细化工、重大装备)、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以及三大现代服务业(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这些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但有利于吸引更多关联产业加入广州的产业体系,特别是有利于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高端服务业等高层次产业环节的嵌入,而且也有利于将广州的优势产业与世界先进产业对接,在开放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并进一步优化自身的产业体系。

三、实现路径

(一)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确立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全方位和制度性开放发展战略

高水平、全方位的制度性开放,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加快培育现代高效的开放型市场体系,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允许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进要素市场的对外开放,建立开放、自由、公平、稳定的贸易与投资体制,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高效配置。其次,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治理边界,在建立现代高效的开放型市场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

(二)推进贸易与投资的双向开放和内外联动,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包括开放与发展双重内涵,开放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为此必须重视开放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贸易发展战略上,彻底转变以招商引资为中心片面追求外资投入数量和外贸出口规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坚持进出口贸易并重,注重贸易的双向开放与优进优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撑引导外贸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升研发与创新能力,培育自主优质品牌,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扩大技术、文化等服务出口。在资本国际化方面,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有机结合,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重点,特别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高端服务业的“招商选资”和“招才引技”;同时,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对外投资从市场开拓为主向整合利用全球资源转型,支持广州企业到境外直接投资建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营销网络、获取国际品牌和技术,培育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尽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当中,形成内外联动的一体化生产与服务网络。

(三)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双轮驱动

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逐步改变依靠要素投入的方式,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先进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应加大财税、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工业总部及都市消费工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个体化医疗、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云计算与大数据、3D打印等新兴业态。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金融服务业。政府部门应该简政放权,激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进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和广州国家金融城建设为引擎,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发展跨境金融、航运金融、融资租赁、大宗商品交易等特色金融业,为广州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高服务、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四)扶植培育具有创新活力和国际视野的民营企业,再创民营强势

构建广州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必须依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本土跨国公司。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广州要加快国企改革步伐,使之真正成为国际化的市场主体,引领国内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另一方面,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重组,鼓励企业在市场上找资金、找技术、找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强筋壮骨。在广州市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总数中,广州市民营企业就占据六成,超出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继续保持广州自主品牌培育的主力军地位。广州市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植,加大力度帮助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发挥民营企业优势,鼓励支持民优质的营企业大胆“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建立生产基地、提升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活力的国际化的市场主体。

(五)发挥区位先发优势,着力打造区域合作网络枢纽城市和“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

应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商贸、航运、物流中心及现代金融体系,强化广州大综合交通枢纽与区域的互联互通,增强服务大区域发展能力,在区域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中拓展广州的发展腹地及发展空间。加强海港、空港、铁路、信息港等枢纽和门户设施建设,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城战略,不断加强广州与沿线国家港口城市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产业、经贸、投资、旅游合作和人文交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完善与东盟各国长期稳定的经贸交流,加快开拓俄罗斯、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深化穗港澳经贸合作,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抓手,充分发挥国家整体政策以及南沙自贸试验区开发建设的叠加优势、以及港澳在商贸、金融、物流等经济领域的双向联系优势,推动三地企业携手“走出去”,共同开拓新兴市场。

(六)充分发挥开放载体功能,重点推进南沙自贸区的制度性开放与广州区域的经验推广

以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与开放建设为重点,抓住国家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建立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度框架,具体包括:放宽外商投资准入,确立实现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探索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加快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试点,打造“大通关”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信息化、便利化;充分简政放权,让政府职能从“重审批轻监管”向“宽准入严监管”转变。另外,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南沙自贸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主动将南沙自贸区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广州区域的其他开放平台进行复制推广,以提升整体的开放水平,助力广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南沙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开放

推进南沙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开放,构建与自贸区贸易、投资高度自由化相适应的现代金融运行规则和统一开放、竞争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将有利于推动现代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提升广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自贸区金融创新开放包括自贸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自贸区跨境投融资业务、自贸区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等,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应该加强与人民银行总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的密切联系,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驻粤机构、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对商业银行等各金融机构的组织和引导,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區的成功经验,同时注重结合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以广州南沙自贸区为平台,推进粤港澳深层次的金融合作,使得广州的金融业以港澳为桥梁“走出去”,更好地服务广州市外经贸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幼文.中国开放经济发展的新阶段[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2):1-8.

[2] 薛荣久.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探究[J].国际贸易, 2007 (12): 10-14.

[3]田国强.有效市场的必要条件是有限政府[N].南方都市报,2012-6-17.

[4] 罗开利.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型经济体制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4,(7): 101-103.

[5] Dunning, J. H., Explaining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of Countries: Toward a Dynamic or Development Approach[J]. Review ofWorld Economics, 1981, 117(1):30-64.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