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尼克松的记者团
江承宗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次访问,被国际舆论称为“破冰之旅”。当时我在外交部新闻司记者工作处任副处长,参与接待随团采访的美国记者,其间的很多经历终生难忘。
尼克松访华前,美国白宫新闻办公室向我方提出,将会有1000名美国记者来华采访。在当时,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我方表示不行,连旅馆都不够。因为那时北京能够接待外宾的旅馆只有北京饭店、民族饭店和新侨饭店。美方问,800人如何?我方说也不行。最后,双方确定人数为500。一次性接待如此多的外国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
为了接待美国记者,我方撤走了民族饭店的其他客人。同时,我方还设置了“新闻中心”,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新闻中心”24小时开放,大厅两旁安装了电话和电报设备,中间摆着桌椅板凳,记者们可以随时到此写稿和发稿,还可以在这里买咖啡、其他饮料和点心。在当时的条件下,提供这样的服务,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尼克松总统一行抵达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当时进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分为三线:一线为近身采访,约有10名记者,主要为文字记者和少数摄影记者;二线位于停机坪边上,那里搭了一长溜木架,有文字、摄影、电视记者数百人;三线在机场旅客候机室外面的阳台上,美国电视实况转播记者在这里工作。当时,我就在阳台上照料三线记者。机场采访活动规模宏大,分工细致,是空前的一次。美国记者在中国大陆向美国国内进行电视实况转播,在我国也是第一次。
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出人意料地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一般来说,毛主席会见尼克松的消息应由美国记者率先发出,但这次却被常驻北京的其他外国记者抢了先。毛主席会见宾客,除新华社摄影记者外,一般是不安排外国记者现场采访的。那么其他外国记者是怎样得知消息的呢?原来,有一些驻京外国记者特别精明,他们熟悉北京的情况,尼克松一到北京,他们就派人在中南海门口蹲点,一见总统车队开进中南海,就知道毛主席要会见尼克松了,因此作了报道。
后来,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弥补”,中美签署《上海公报》之际,中方特意让陪同尼克松访华的基辛格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当时我也在场,只见基辛格一宣布发表《上海公报》,一些美国记者马上拿着分发到的公报稿,跑出了会议大厅——奔向设有发报设施的另一幢大楼发稿去了。
尼克松抵京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招待了美国访华团,我也陪同部分美国记者出席了宴会。我们的席位在最后一排,紧挨着军乐队。双方祝酒时,军乐队演奏了中美两国国歌。席间,军乐队演奏的中外流行乐曲中,有一首美国民歌——《美丽的亚美利加》,尼克松听了特别高兴。宴会结束时,他还特意举着酒杯,从大厅前排主桌走到后排军乐队跟前,为他们祝酒,以表谢意。这时,全场宾客为之鼓掌。美国记者抢着拍照,随后作了报道。外国元首为军乐队祝酒,在我国也是第一次。
2月26日,尼克松总统一行离开北京赴杭州访问。在杭州期间,有一项活动是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在西湖一起种植美方赠送的树苗。然而,在杭州时,两位领导人住在不同的地方,由于有关部门事先安排不够周密,当时的通讯也不够发达,双方转了好几圈,才找到了会合地点,完成了种树仪式。事后美国记者在报道中戏称,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玩了一场“捉迷藏游戏”。
2月28日,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一同飞往上海,签署了《上海公报》。当天,尼克松离开上海回国,完成了这次“破冰之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