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善于养神治身
李庆生
人的精神状态对健康影响极大。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身之主宰,认为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弱者病,守神者健。在保健养生方面,把通过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来促进健康长寿称作养神治身。历代不仅著述浩繁,也有长寿者的实践经验。
祖国医学还把人的精神活动区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认为人的七情活动不可“过”,“过”则伤身,甚至引起疾病的发生:“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由于精神因素而导致疾病发生的病例。如精神病、肿瘤、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衰弱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疑虑、恐惧、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更容易诱发疾病。我们曾进行癌症回顾性调查540例,发现其中有89%o的病人都有长期不正常的精神状态,特别是有严重的精神创伤,有精神过度紧张和抑郁的历史。国内外医学家的研究表明,人致癌的主要过程为:情绪紧张刺激———引起心理矛盾———造成皮质炎固醇分泌增多———由于动员心力体力应付紧张状态,造成体力过度消耗,促使机体免疫力降低———直至癌症发生。
在医院门诊部与干部病房里,经常发现有些老年人,自述突然出现失眠、心悸、头晕、乏力、坐立不安等症状,他们焦虑惶恐、厌恶声响、自责自罪、疑神疑鬼,有严重的孤独感。这是由于从紧张的工作环境脱离而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所作为的现实,使他们发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失去了心理平衡。乍一退休而产生的精神抑郁症,就是由于“情志”反常而导致的疾病。
由上述可知,养神治身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对初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养神治身就更加重要。笔者认为养神治身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喜怒有节。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感,做驾驭自己情感的主人,不恣意任性。当要““勃然大怒”或“欣喜若狂”时,当力求自我克制。要避免刺激,转移刺激。林则徐在清廷朝政腐败、外敌侵凌的困境中,内心虽极愤怒,但他针对当时的处境,在自己的房间里专门写了两个大字:制怒。经常提醒自己,防止节制发怒。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劝阻别人吵嘴前,习惯地先把舌尖在嘴里转十圈,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镇静下来。这些都是为了节制喜怒。
二、心境宽舒。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特别强调老年人精神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养生有五难:“一为名利不灭;二为喜怒不除;三为声色不去;四为滋味不绝;五为神虚精散。”老年人养生,要做到心境宽舒,就要克服嵇康所说的“五难”,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孔子对待生活持达观态度:“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老年人要知足不贪,“戒之在得”。山东省莱芜市棋山村有一位老寿星朱红梅已经111岁,在旧社会过着苦难的生活,生育过五子二女,如今已是五世同堂了。她一生乐善好施,从不大喜大怒。如今耳不聋、眼不花,对往事记忆清楚,生活自理。我曾拜访过的著名书法家苏局仙,当时已是107岁的老寿星了。老人见有客至,起身相迎,脸膛红润,精神矍铄,看上去好似年逾七旬的老人。谈到书法,他老说:“我练字主要是为静心养性”。他认为练书法就是一种养生长寿之道。临别时他还吟长寿诗一首:“起居体格不相同,医药养生各有从。长寿来源统一处,无忧无虑坐春风。”告诉我们心境宽舒,对健康长寿是多么重要。
三、寻觅寄托。老年人的生活应当丰富多采,充满乐趣。马克思在痛苦的时候,总是喜欢演算数学题,以此休息和自慰。这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人至老年,如精神失去寄托,纵然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会“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兴趣和条件,培养一定的爱好;同时多与人交往,使自己生活在欢乐的人群之中,这样就会处处感到幸福和欢慰。
四、适应四时。人们的七情变化同季节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例如秋高气爽,人的精神往往开朗、舒畅;冬季寒风凛凛、夏季烈日炎炎,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烦躁、沉闷、压抑。所以人的精神活动也应适应季节天气的变化,予以调节。融和春日、蕃秀之夏,应常到室外走动,远眺山林亭阁,近闻鸟语花香,心中自然愉悦频添,神志旷达。秋季景物萧条,容易引起老年人的垂暮之感。因此老年人要注意不要过度沉缅于往昔,避免因思念往昔亲朋而伤感,忧郁的情绪容易使人产生无聊、老朽无用和江河日下之感。胡思乱想对健康非常不利。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宜早睡觉,晚些起身,使情绪意志藏匿安静。一日之内也要清晨舒展活跃,白天精神饱满,傍晚安神悦志,睡前静心少思,这对精神调摄是大有裨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