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魁称呼的讲究
黄章晋+郭子健
党的领袖,不同政党不同时期称呼五花八门,有主席、总书记、总裁甚至元首,那么,这些称呼有什么讲究呢?
书记与主席的意识形态偏好
如果将现当代历史上存在过的也统计在内,党的领袖的称呼大约会超过十种之多。
今天用于党的领袖最常见的称呼,当然是书记(或称总书记和第一书记)和主席这两种。这两种称呼在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西方国家,一个政党的领袖是叫书记还是主席,却有一定的习惯规律。
主席和书记,两者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原意都非常相近。主席是指坐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那个人,而书记则是指负责文件记录和撰写的人。
尽管经引申后,两者都可用来称呼政党领袖,但主席除了政党领袖,还可用于行政和立法机关最高级别的职位,而书记则几乎只用于政党领袖。
主席和书记在中英文原意与引申上的微妙差别,恰恰是有些政党习惯使用主席,而有些政党更偏好书记的原因。
在西方,称政党领袖为书记的,多为左翼政党,这种共同偏好或许是因为书记这个词,会予人以更平等的意味。最常见的是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是1889年成立的第二国际的产物,他们多信奉向“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但被归入社会民主党的政党,并不一定都叫×××社会民主党,很多时候叫工人党。
而西方国家偏右或偏保守派的政党,党的领袖几乎罕有使用书记这个名称的,他们都更习惯用主席这个称呼。在英语国家,甚至主流政党几乎都不会用书记这个称呼。譬如英国工党,按其政治光谱,它更应该用上书记,但它和保守党一样,并没有发明一个专门用于党魁的称呼,只能用工党领袖这样的词来称呼。
日本自民党无论是其某些价值光谱,还是其强烈的门阀特征,都显得比西方国家的保守党更保守,其政党领袖的称呼也颇能显示这一保守特征:总裁。
日本政党从中间到左翼的光谱颇为丰富,它的称谓变化来得也远比西方国家更为多元。日本社会党用的是委员长,公明党用的是党代表,而日本维新党是维新会和连结党合并而成的,所以,它的领袖干脆就称为共同代表。日本共产党以前用的是典型社会主义特色的总书记,1970年后改为委员长。
党的领袖用什么称呼,有些时候的确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取向。譬如1949年以前中国第三大党中国青年党,其领袖被称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45年该党通过决议,将其定位由革命政党改为普通政党,党首也由委员长制改为主席制。
最喜欢使用总书记这个称呼的,当然是被西方称为共产党国家的执政党。而这些国家喜欢使用总书记,却是斯大林留下来的遗产。
主席与书记的轮回
在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时,总书记这个职位完全不是党的最高领袖。而且列宁从创建布尔什维克到他去世,布尔什维克(苏共)并没有一个特定称呼用来专指党的领袖。
十月革命前,列宁获得的党内明确地位,是1917年10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布)中央委员会上当选政治局委员,虽然政治局以其为首,但并无明确职位。
列宁在夺取政权后,他的职位是苏维埃主席,在列宁时代,苏维埃是集行政、立法、司法于一身的超级权力机构,到了斯大林时代它才变成橡皮图章。
但列宁很早就是布尔什维克无可争议的精神领袖。他的话事权不在于一些临时职位(1905年4月社会民主党大会大会主席、1917年7月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大会名誉主席、1921年6月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名誉主席),而在于他的思想,他的笔,他的嘴——列宁曾主管党的机关报《火星报》、《新生活报》,通过这个平台,左右全党的意志和观念。
斯大林曾在革命前主管过《真理报》,但他既不善于写作,也缺少深邃的思想。他在悄然掌握巨大的权力前,甚至都不是个引人注意的领袖。他的权威来自他对总书记(书记处总书记当时仅相当于秘书长)这个职位的权力运用。
1922年4月斯大林在列宁建议下当选中央总书记——选择斯大林当总书记,是因为此前书记处三位权力相等的书记,在完成列宁赋予的消除党代会或明或暗的反对力量时,权责不明、互相推诿,而性情刚硬的斯大林很适合这个任务。
此前,斯大林已经承担了分管工农兵检察院(相当于政法委)、组织局(相当于组织部)的工作,擅长琐碎行政事务的斯大林,迅速掌握了党内的实权,基层党政官员全部是他的人马。
不以思想、理论和煽动力见长的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凭借强大的官僚机器迅速战胜了老资格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人。总书记这个职位才成为党的最高领袖的代称。1952年苏共取消了“总书记”这一称谓,斯大林仍担任书记。
赫鲁晓夫有意挑战集体领导这一党内政治传统,设立“第一书记”作为党内最高领导人,而勃列日涅夫又将之改回,总书记成为苏共最高领袖的职位就固定下来,直至苏共解体前夕。
苏共的创造性发明为其阵营内的小兄弟们提供了示范,自苏共起,供全世界社会主义政党备选的,多数情况下有书记、总书记、第一书记这三个称呼。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由于代表人数少,仅选了几个中央委员,名义上中共中央最高机构是中央局,由三人组成,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1933年中共中央设中央书记处,书记处成为中共中央最高机构,总书记也成为名义上党的最高领导人。
总理、总裁、元首、永远的……
1951年之前,越共(不同时期名字不同)领袖循苏联惯例称总书记,1951年2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越南劳动党,胡志明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志明也像毛泽东一样,形成了姓氏+主席头衔的固定称谓。
但1969年胡志明去世后,主席这个称呼被改为总书记,只有胡志明才与主席这个称谓挂钩,而且此后历任总书记再无人能拥有胡志明的绝对权威。
尼泊尔共产党是今天少数坚持信奉“毛主义”的政党,其领袖普拉昌达坚持用主席而非总书记,或许也是一种坚守信仰的表现。
台海两岸虽然共同尊奉孙中山,但在使用的称谓上不同,大陆绝不会在孙中山名字后面加上“总理”二字。因为孙中山的总理,是孙在国民党的党内职务而非政府职务。
1905年8月20日,国民党的前身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为同盟会庶务(相当于协理)。总理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同盟会会章还规定:“总理对于会外,有代表本会之权,对于会内,有执行事务之权,节制执行部各员,得提议于议会,并批驳议案”。
1919年10月,国民党经再次改组后,孙中山任国民党总理兼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因为孙的特殊地位,孙为国民党永久总理,此职他人不再使用。
或许是蒋介石认为他统一中国之功同样值得特殊纪念,在1928年2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后犹嫌不过瘾,1938年当选为国民党总裁。
当时法西斯独裁在一定范围内颇受欢迎。张学良考察意大利回来后,对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大为赞赏,蒋介石曾直抒胸臆道:独裁就是总裁,总裁就是独裁。
墨索里尼自认为天底下没有人能比得过他,作为法西斯党的领袖,主席、书记这样的称呼都不能表现他的伟大,于是有了“领袖”这个词。对墨索里尼五体投地的希特勒同样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伟人,于是也有了元首这个党内最高领袖的称呼。
其实,德语“元首”一词,与墨索里尼专有的“领袖”是同一个词。希特勒确实实现了对“元首”的专用权——因为希特勒的缘故,今天德国人甚至已经很少使用与这个词沾边的词了。
当然,有些国家或许有必要发明一些新的领袖称谓。譬如朝鲜,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去世后,被称为“永远的国家主席”,金正日去世后,又被称为“永远的总书记”,那么金正恩只好用“第一书记”的称谓,金正恩的孩子该用什么称谓,这真是个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