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贸区建设一年 发展站在新起点

点击:0时间:2022-03-30 03:05:55

张永军

自贸试验区是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大胆探索,其既承担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又承担着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历史使命。

在过去的4年里,我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形成了“1+3+7”的“雁形阵”格局,已然成为吸引全球眼光的经济热点,成为改革开放的“新名片”。而陕西自贸试验区正是这“雁形阵”格局其中之一。

陕西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揭牌成立一年来,经过全面探索,从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到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再到金融体制改革的创新;从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再到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责任清单”,形成了诸多的“陕西经验”,使自贸试验区一方面成为陕西扩大对外开放的强劲引擎,另一方面成为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有力平台。

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跟改革开放紧密相连。而自贸试验区承担着深化改革的重任,站在全面开放的最前端,改革创新势必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拿陕西自贸试验区来说,挂牌一年来的成绩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紧扣总体方案,“以全方位开放倒逼改革”,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服务体系创新,在投资、贸易、金融、法制、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不断探索,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有力推动了自贸区的建设发展。

一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完善省级、片区、功能区三级工作台账和责任清单,对试点任务的落实情况实行全程项目化、目标化、动态化管理。目前165项试点任务已全而启动,同时复制推广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124项试点经验。

而在“放管服”推进中,“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已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全面启动,“办照”被李克强总理点赞,“54证合一”全面推广,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实现全程电子化。213项省级管理事项下放或委托工作基本完成。杨凌示范区建设项目审批“三合两联”模式、西咸新区建设项目审批“3450”模式探索实施。两安区域的4个功能区和杨凌示范区试点设立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西咸新区设立了市场服务与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探索开启了“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政府管理新模式。

与此同时,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推开。融合了陕西“通丝路”、出口水果电子监管及质量追溯系统两个特色应用服务功能的标准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创新推出“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24项監管服务措施,使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流程一体化服务。在全国率先将“人民银行开户许可”纳入联办事项,企业登记“多评合一”“多图联审”“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等审批试点和全程电子化,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企业经营许可事项缩短至4个工作日以内,投资项目审批缩短至50个工作日内。

除此之外,陕西建立了自贸试验区保障体系,颁布实施《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制定了自贸试验区统计制度和基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实施方案;设计完成了自贸试验区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进行了市场主体存量的核查,为实施自贸试验区统计指标报送和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奠定了基础;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等10个方面纳税服务便利化,实现国地税全业务、全流程的“一窗通办”。西咸新区建设的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为全面实行“审批不见面,一网办到底”提供了新的平台。

截至2018年2月底,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14218户(占自贸试验区揭牌前市场主体总数25558户的55.6%),其中企业数11434户(含外资企业150户),新增注册资本3397.09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8.7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295家。20 1 7年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1984.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2714.78亿元的73.1%,其中,进口774.1亿元,占全省进口1054.78亿元的73.4%;出口1210.8亿元,占全省出口1660亿元的72.9%。

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认为:“自贸区的政策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都是目前发展阶段,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提出的新的改革开放战略。”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核心区域,借助自贸试验区的东风,陕西正在通过创新改革,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在资源高效流动中,筹集发展新动能。

讲个真实的案例,主角正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

西安爱菊集团是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试验片区的一家粮油企业,近年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港口功能和“长安号”开放通道,积极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形成以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为原料基地,阿拉山口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为加工贸易集散中心,西安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为销售终端的多点跨区域农产品物流加工合作关系,实现建立“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地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中哈农业跨国合作体系,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物流、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可以说是三地互应,构筑起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系统圈,并推行新型农业合作社,实行“订单农业”“订单收购”运作新模式,形成了西安西北粮食集散中心,建立了跨区域政企交流合作互动机制,将产区和消费区对接起来,缓解了我国粮食问题,实现了互利共赢。

这笔业务的亮点在于:爱菊集团打破了以往的跨国农业合作模式,通过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农业资源,成功建立了三地互应的农业跨国合作体系,同时还实现了国内教育科技资源、先进农业生产模式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国拓展应用,是一条在全国范围具有首创性的创新举措。

在陕西,这样的创新案例还有很多。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正在见证陕西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深入推进。

例如。在自贸试验区杨凌功能区,依托自贸试验功能,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通过基地连锁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形成“基地连锁+中央厨房+全渠道销售”的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通过整合“大农业”“大食品”“大健康”三个关键步骤,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解决了食品安全治理中各管一摊,难以控制的局面,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已经建立2350个连锁基地,总规模达到300多万亩,日供食材食品1500多万人次。

此外,杨凌示范区坚持把培育职业农民创业创新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引领农民创业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股份制形式建设运营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为农民的创业创新、提升增收,探索有效形式。

而在金融创新方面,去年以来,陕两加快金融创新,出台了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向自贸试验区委托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交易场所审批和监管事权。加快人民币结算功能,推行自贸试验区内跨国企业集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并将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基金产品以香港基金产品实现了互认。招行西安分行通过区块链技术成功地实现“跨境高速公路”搭建,跨境外币资金可通过该高速通道享受“秒级”传输待遇,这一案例成为陕西省首单区块链跨境支付业务。“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平台的搭建,为市场主体在线提供人民币跨境结算、报关报检等10项“一站式服务”,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创新征信服务模式,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在西安高新区设立了西北首家与政府合作设立的征信服务窗口。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有效措施

截至2017年底,自贸试验区内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174家;各相关企业共计办理外债签约备案33笔,金额9.5亿美元;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达到339.23亿元,省内外2686家企业、31家商业银行的224个分支机构办理了跨境人民币业务,涉及境外银行1589家,交易辐射109个国家和地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西安国际陆港集团)首只2亿美元境外债券在香港成功发行。

“一帶一路”的新引擎

陕西省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位置和核心区,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推进落实复制已有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以及军民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年来,陕西通过建立“一带一路”外事服务新平台,英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在陕设立签证中心,韩国、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在西安设立总领事馆,香港特区政府设立“驻陕联络处”。西安交通大学联合31个国家128所大学组成新丝路大学联盟,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交通学院;筹建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搭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打造“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商平台,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开播全国首家丝路频道;成立“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等等,通过国际产能、现代农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一系列创新合作,让陕西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更加密切,合作更加深入。

此外,在“一带一路”大通道建设中,西咸新区板块着力建设丝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大通道,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快递物流中心,开通国内首条陆空联运跨境电商货运直飞航线,国际航线达到57条。目前已引入世界500强普洛斯、丰树及“三通一达”等物流龙头企业入驻。西安国际港务区板块,2017年“长安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94列,2018年前两个月已开行100列,实现每天2-3列常态化运行;开通了西安至阿拉木图、汉堡、华沙、莫斯科、布达佩斯、科沃拉、德黑兰等7条国际货运线路,在德国法兰克福、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州等地设立8处“海外仓”,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全覆盖,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连接中亚、辐射欧洲的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物流大通道体系。

陕西自贸试验区在为国家进行制度创新试验的进程中,也为同处西北的省区带来了开放发展的机遇。2017年12月13日,西北各省区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了《西北地区商务部门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平台推动西部大开发实现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充分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的载体和平台,加强各省区在产业合作、贸易便利化、投资促进、金融创新、促进科技人员交流等方面合作互动,共同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陕西省商务厅厅长赵润民说:“发挥好陕西自贸试验区引擎作用,带动西北地区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形成发展合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积累自贸区建设的“陕西经验”

成立于2016年的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一家从事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运营、文物数字化开发应用以及数字博物馆建设的企业。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给予该公司政策支持和服务便利,与其联合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体系创新模式。文物“活起来”,博物馆“走出去”,成为了自贸区建设的“陕西经验”之一。

一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大力推进差异化改革,经过积极探索试验,形成了77项制度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反应好、具有一定系统集成特点的案例。经第三方智库机构评估,确定“最佳实践案例”29个。其中,省工商局、西咸新区管委会“办照”创新案例,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经验和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推动西向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的做法。被其他自贸试验区借鉴。杨凌示范区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模式被商务部作为自贸试验区创新亮点对外发布。另外,其它的一些比如构建“一带一路”跨国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边人文交流新格局等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案例也得到肯定和认可。“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和法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专业法庭、丝绸之路仲裁中心、国际商事法庭等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构筑起了强大的法律服务体系,极大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2018年伊始,国务院决定在自贸区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等11部行政法规,在2017年“负面清单”实现了大幅“瘦身”的基础上,又一次性在多个行业降低了外资的准入门槛。这一系列国家政策,正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壮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今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将以“证照分离”改革为重点,以“减证”“放权”为核心,快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彻底实现政府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同时,大力推行“极简审批”和“一网审批”,实现“3450”目标,即企业营业执照3个工作日、经营许可证4个工作日、投资项目审批50个工作日办结。

金融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将围绕重点产业的培育,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功能,特别是大力推进跨境投资贸易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加快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改革创新步伐,争取国家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试点。

陕西将秉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创新理念,不断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聚集、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制健全完善的高标准、高水平自贸试验区。重点围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推动西部大开放大开发等特色试点任务,继续抓好创新案例培育,为国家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

如今的陕西,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推进中,在“一带一路”东西双向开放的建设中,在城市群经济的协同合作发展中,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建设的行动中,陕西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