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狂傲不逊数黄侃

点击:0时间:2022-04-10 00:49:55

鲁先圣

黄侃1886年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从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他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任教授。因为黄侃为章太炎的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对他们有“章黄之学”的美誉,称黄侃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也许是因为学问大,自视甚高,所以,黄侃在他生活的年代,可谓目中无人,狂傲至极。其禀性一如其师章太炎,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时人谓之“黄疯”。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后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他借酒兴挥毫成文《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事。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须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

当时,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胡适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完成了上半部,下半部却一直难产。黄侃在中央大学课堂上揶揄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都不解其因,黄侃解释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满堂大笑。

后来黄侃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自己在九华村建了一所房子,题曰“量守庐”。他和校方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时人称为“三不来教授”。每逢天气不好,学生就知道黄侃不会来上课了,戏言“今天天气黄不到”。

尤其出名的,是黄侃在北大讲课的情景。冯友兰说:“他上课的时候,听讲的人最多,他还在课堂上讲《文选》和《文心雕龙》,这些书我以前连书名都没听说过的。”他善于吟诵诗章,抑扬顿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所以,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唱和。渐渐地,它成了北大校园一种流行的调子,被师生们戏称为“黄调”。在当时宿舍中,到晚上,各处都可以听到“黄调”。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