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农业创新思路

点击:0时间:2022-05-16 14:23:35

[摘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正处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时期,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还不太成熟。结合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完善和创新,需要发挥不同区域的禀赋优势、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对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注重多功能开发和拓展、吸引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以及加快科技创新的深度渗透。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发展模式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3-0060-05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及功能优化研究”(2015BJJ071)。

[作者简介] 苗洁(1983 — ),女,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都市农业已成为服务城市多元功能诉求、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让城乡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非常重要和值得推广的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之路。

20世纪中期,都市农业率先兴起于欧美、日本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基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在城市扩张和发展过程中,这些发达国家会有意识地保留都市圈内的部分农田用于种植或养殖。在欧洲,发展都市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更偏重于对农业的生活、社会、生态、环保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开发。如德国以生活社会功能为主的市民农园,市民可以从政府或土地私有者那里租赁土地,享受农业耕种、体验田园生活,只是,如果市民租赁的是政府的公有土地,其种养的农产品是不允许对外出售的;法国以生态环保功能为主的田园都市,主要是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 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荷兰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厂化农业,在强调农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温室产业,并按照工业方式对农业生产环节、生长周期、销售管理等进行安排,使都市农业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与资源和人口相对平衡的欧洲相比,地广人稀的美国在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生产和经济效益,其主要模式是社区农园,即社区与农场、市民与农户之间共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收获和盈利,一方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一方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双方互助互惠互利,这与德国市民农园产品不得对外出售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在亚洲,都市农业发展最具代表性是日本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选择的是经济和生态兼顾的模式。具体而言,日本是分散的点片状庭院农业,也可以称之为被都市圈包围的农业;而“花园城市”新加坡则是高科技、高产值的产业化农业,主要发展的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生物科技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之路,进入新世纪后,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上日程。2015年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各地都市农业只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找到适宜的发展模式才能够生存。当前,国内城市大多正处于传统城郊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探索时期,其农业发展选择何种模式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并引领传统农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

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内一些城市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主要有特色高效种养模式、市民农园模式、休闲观光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高新技术模式等。

1. 特色高效种养模式。该模式体现的是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性功能,主要是以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为基础,向社会供应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副产品,以适应和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如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在蔬菜专业村的带动下,按照“市民缺什么就种什么、市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思路进行蔬菜种植,并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不断提升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河南省新郑市君丰农业科技生态园依托航空港经济区专门种植生产周期较短的无公害供港蔬菜;浙江嘉兴秀洲区则利用土壤资源禀赋开发富硒农产品,并积极发展稻田、藕田养殖生态水产品的立体共生种养业,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效益。

2. 市民农园模式。该模式提倡消费者积极参与其中,与生产者共建信任、分担风险,也可称为市民参与合作模式或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需求,采用原生态、有机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精品农业,并通过提供产品配送和土地租种等服务,在农场和社区居民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北京海淀区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是国内第一家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根据信用互助体系,在配送份额服务方面,消费者需要在种植之初预先支付份额费用,还可以不定期到农场参加劳动并参与监督,农场则负责生产出绿色有机蔬菜等各种农产品,定期配送给成员家庭;在劳动份额服务方面,市民除了承租农地,还可以参与小毛驴农园的建设和经营。河南新郑市的君源有机农场,除了利用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以及特色温室、立体种植方式,形成以需定产的现代设施高效农业运营模式,还为会员提供网络遥控种菜和实地种菜双重体验,是全国首家ICSA(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全景互动生态农场。

3. 休闲观光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文化资源,在城市郊区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项目,以都市人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生活环境等为卖点,吸引游客前去采摘观赏、领略自然、住宿度假、享受田园,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观光的需要。成都是国内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的发源地,特别是温江、郫县、都江堰一带,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吸引了不少城市居民。目前,这些地区以观赏、品尝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正在转型升级,一些具有较高品位的乡村酒店和主题农庄不断兴起。从一些城市的发展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多功能开发趋势正在显现。如宁波市江北区的都市农业园区设有休闲植物园、瓜果采摘园、度假村、垂钓园、蝴蝶兰温室、学生实践基地等;秦皇岛集发农业观光园分为特种蔬菜种植示范区、名优花卉种植示范区、特种畜禽养殖示范区、休闲餐饮娱乐区四个区域;武汉市黄陂区的农耕年华风情园包含了农具博览游乐区、珍奇动物观赏区、农业科普示范区、农事农活体验区、运动健身活动区、生态湿地浏览区、木屋度假会务区等十多个功能区。endprint

4. 产业化经营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基地、兴龙头等形式,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促进都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从而加快推动都市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的是产加销或产加销游一体化经营模式,比如重庆江津区,在生产上,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建设标准化富硒种植基地;在加工上,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开展鲜活农产品精深加工;在销售上,通过建设富硒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旅对接;在旅游上,利用北部休闲农业、南部生态旅游、中部高效农业资源,打造农业旅游园区。有的是总部农业经营模式,比如杭州市萧山区和台州市椒江区,在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农业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选择了依托本地农业企业外建生产基地、外设销售窗口、外办农业企业、内留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的发展思路,通过与江西、安徽、福建等具有良好农业基础地区的资源互补,萧山区和椒江区实现了农业企业资本外移、产业外移和产品外移,实现了都市农业在有限区域的无限发展。

5. 高新技术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依靠城市在区位、科技、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产品及人才,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或者运用高科技生产高产值的农产品。上海近年来应用高新技术构建设施农业,开展种苗工程、温室工程、生物疫苗、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发和建设,如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通过自控温室、连栋温室、半工厂化水产育苗、无土栽培等农业设施、设备和技术,打破了“靠天吃饭”的束缚,种植的蔬菜年产量比一般传统农业种植方法要高出七八倍。北京在日光温室建设、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技术应用方面优势比较突出,一批以各农业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可以为农业科技园区及相关的涉农企业提供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工程施工、种植技术服务、农产品物流、种子种苗、农业资材销售、农业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

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各地都市农业发展实践来看,不同地区经济基础、社会水平、自然条件不同,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这些模式的选择总体上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处于都市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实践模式还不太成熟,尚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1. 发展模式雷同,缺乏区域特色。目前国内发展速度较快的都市农业基本上都是旅游、观光、休闲型的,这其中又以观赏、品尝、采摘等活动为主的农家乐、乡村游居多。不少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盲目跟风、简单效仿,未能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好自身资源和优势,没有形成清晰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由于开发基础薄弱、产品形式单一,加上没有考虑市场容量以及缺乏品牌意识等因素,往往收效甚微,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甚至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2. 普遍偏重于经济功能,其他功能重视不够。纵观欧美、日本等国的发展模式,尽管各国对都市农业功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多元化功能的发展目标,因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虽然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国内已成为共识,在实际发展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宁波、秦皇岛、武汉等地都市农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整体上看,各地都市农业发展主要考虑的还是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功能拓展也主要体现在休闲体验方面,对改善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社会公益等问题不够重视。

3. 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荷兰和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已充分表明,科学技术是都市农业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因此,不管是否定位于高科技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都不能忽视科技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总体偏低,生产设施和配套设备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良种繁育速度和质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向其他地区辐射、输出先进农艺、设施、科技的作用也很有限。

4. 现有模式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都市农业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依然常见,一方面,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城市土地和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框架逐渐拉大,各种资源加速向城市建设转移,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不断萎缩,土地、水、资金等资源瓶颈比较明显,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此外,对于以原生态、有机生产方式为特点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来说,在标准化的生产和检验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则是担心农业生产会受到城市、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从而无法真正获得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四、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思路

结合都市农业当前发展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方面对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

1. 发挥不同区域的禀赋优势。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这些城市规模不一的地区所涵盖的农业都是属于都市农业范畴。而且,这些城市分布于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几大不同区域,其都市农业的发展基础、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发展模式也应体现自身实际和禀赋优势。对于城镇化水平较高、资金和技术等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可以发展节约土地的高附加值的外向开放型都市农业;对于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可以发展“三不牺牲型”都市农业,即不牺牲农业与粮食、不牺牲生态与环境以及不牺牲农民利益;对于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型都市农业;对于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的东北地区,可探索高效设施型和特色精品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2. 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对接。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将都市农业发展作为城市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城市远郊,以发展绿色生产、休闲旅游型都市农业为主;在城市中郊,以发展籽种繁育、设施高效、产品加工型都市农业为主;在城市近郊,以发展生态绿化、教育示范型都市农业为主;在市区,则可以积极探索适合于屋顶、阳台、庭院的微农业,并鼓励新建学校、小区的绿化与农业种植相结合。鉴于都市农业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空间距离比较短,可尝试发展短链农业、开发短链食品、建立生态直销店等,通过缩短产业链条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对于城市废气和垃圾带来的严重污染,可以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利用处理后的城市废气、废弃热能等为温室设备提供照明和能量。endprint

3.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都市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把静态的农业部门转化为现代的、动态的农业部门的问题,而是要设法在与其他产业和部门一起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加速农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增长。与传统农业主产区着力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不同,都市农业区应着重拓宽农业产业范围,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层次,促进农业景观与休闲旅游、健康餐饮、文化教育等产业结合,促进农业开发与创意设计、产品加工、金融投资、信息技术等产业结合,打造强集聚、强带动的农业总部经济,为市域、省域乃至全国农业提供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形成一二三产的相关产业组织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4. 注重多功能开发和拓展。都市农业除了提供产品、纤维等商品外,还具有与生态环境、农业景观、生存就业、食品质量卫生、粮食安全保障、农业文化遗产以及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功能。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和都市农业发展的深化,其功能也需不断拓展,今后应逐步加强农业景观、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断优化都市农业在食物保障、就业增收、出口创汇、生态保育、旅游休闲、体验参与、科普教育、健康养老、公益事业、文化传承、防御灾害等方面的多重效用,比如在农场开办幼儿园、福利院、养老院,设立动物保护基地,为退休人员、残疾人等提供就业和疗养机会等。通过挖掘、拓展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积极发展新的产业形态,赋予都市农业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生态价值,改变和摆脱传统农业弱质低效的局面。

5. 吸引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利用现代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和较高的比较利益,吸引、推动社会各方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关注和参与。一是基本的都市农业经营、投资主体。包括农户、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工商企业等。二是政府。都市农业的社会、生态、文化功能,使其具有难以替代的公共产品和社会公益的性质,这些非经济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三是城市居民、社区。通过市民或社区积极参与都市农业生产过程,形成城市与周边农村互动互助的氛围。四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依托都市农业显著的区位优势,吸纳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并热爱农业的高学历人才参与到都市农业的管理和生产中,为都市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无限活力。

6. 加快科技创新的深度渗透。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引领和示范,这就需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的技术实力,发挥大城市的人才优势,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都市农业的渗透、融合,推动农业生产、产品流通、营销手段、质量追溯、科技推广、管理决策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改造升级。可以预见,高科技渗透下的都市农业将不再是非标准的初级自动化控制的温室大棚,而是精准的高级智能化控制的现代温室和植物工厂,其显著特点是技术成套、设施完备、生产规范、产量稳定、质量安全,是具有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智慧农业体系。

总的来说,都市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模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发生改变,基本不存在一个通用且有效的都市农业实践模式。换言之,都市农业的发展没有标准模式,也没有最佳模式,只有合适模式,现实实践中,往往是几种不同模式交叉进行,共同构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复合模式。可以预见,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融合的深度化、功能效用的多重化、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渗透的全面化,必将促使相关农业制度创新变得更加积极活跃,更能适合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阎晓军.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25).

[2] 庄庆文,胡英强.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都市农业”生机勃勃.江苏农业网,http://www.jsagri.gov.cn/news/files/610535.asp,2014-12-04.

[3] 范子文.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实践与创新[N].旅游商报,2013-8-31.

[4] 江津区农委政策法规科.重庆江津“产加销游”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行[DB/EB].新农村商网,http://nc.mofcom.gov.cn/articlexw/xw/dsxw/201509/18925919_1.html,2015-9-17.

[5] 许庆.都市农业功能定位及开发思路[N].农民日报,2014-02-15.

[6] 蔡建明,杨振山.荷兰多功能都市农业发展见闻[DB/EB].中国国际都市农业网,http://www.cnruaf.com.cn/international/2012/0205/125.html,2012-02-13.

[7] 陈秋珍,John Sumelius.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3).

On Innov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Miao Jie

(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

Abstract: In China, most cities ar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suburban agriculture to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ls are not matur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urban agriculture, we can carry on the innov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s in China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exerting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city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emphasizing the multifunctional development, attracting varied subjects to participate and accelerating the penetration of technology.

Keywords: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model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6-03-16 责任编辑:廖令鹏)endprint

标签: 农业 都市 模式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