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都的期许和未来
张永军 张静
编者按
兰州,文脉根深,自古名胜,被誉为黄河之都,丝路重镇,西部锁钥。踞中华版图之中心,枕悠悠黄河之臂膀。
古时,兰州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如今的经济区域位置更加重要。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中,兰州是跨省交通和经济一体化的中心位置,交通中枢和物流核心区的地位不可替代。
甘肃几乎全境“躺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而三条丝路且在兰州交会,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更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向西向东各个十字路口中最有经济价值的十字路口。
今天,我们站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大格局中看兰州,兰州也必将成为未来丝路沿线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为此,本期封面与专题栏目特别策划《黄河之都兰州》,特派记者深入兰州实地采访,从现状着手,从问题出发,旨在从黄河之都兰州的种种优势和成就中得到答案,为您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兰州,并能从我们的笔墨与思维中对兰州的未来有一个美好的展现。
鸣谢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对本刊的大力支持!
在中国,每座城市都有它独有的性格和不可替代的品质,更有代表这座城市性格的城市标志和城市素养。在我国西北地区,沿着丝绸之路这条漫漫古道,经西安出发,途经宝鸡、天水,到达兰州,一路向西,你会发现这条漫漫丝路处处是风景,处处存遗迹,业已同现在的经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彰显着古今悠长的开拓之路、发展之路、包容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
兰州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
中国母亲河,漫延九曲,奔流不息,横穿兰州而过,不仅养育了炎黄子孙,孕育了华夏文明,更让兰州这个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幸福成长,成为黄河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兰州也是当之无愧的黄河之都。
回望过去,“遥远的往事,征西的汉将,奔东的番商,取经的唐僧……无不由此渡河而去”,自古丝路重镇兰州就是咽喉之地;“丝绸西去,天马东来”,兰州更是经济商贸要寨。
研判今天,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的大战略格局中,甘肃几乎全境“躺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三条丝路且在兰州交会,位置明显,有着其唯一性,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更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向西向东各个十字路口中最有经济价值的十字路口,这都是黄河之都兰州谋划新局的期许和激励奋进的未来。
兰州经济的前与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兰州的定位是我国的重化工基地、科研基地和物流中心,在“一五”时期,国家一共有156个重点项目,其中76个就在甘肃省,兰州就有12个,这充分体现了兰州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甘肃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而兰州就是这个“长子”中最核心的部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兰州作为内地的战备后方城市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迅速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兰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又一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而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四大行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通过数据分析看,1978年,兰州全社会生产总值为21.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占到了76%;2008年GDP为84.28.亿元,第二产业占47.06%;2010年GDP为1100亿元,第二产业占48.09%,占甘肃全省经济比重的48%;2014年兰州全社会生产总值为1913.5亿元,第二产业占43.34%,占甘肃省经济比重的27%;2015年上半年,兰州全社会生产总值为926.1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8.47%,占甘肃全省比重的35.47%。
从这组数据分析来看,兰州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西部大开发十五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但第二产业的比重却处于下降态势,兰州经济总量在甘肃省经济总量的占比中也处于连年下降态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据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研究所所长李含琳教授分析,兰州目前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从兰州经济总量占甘肃经济总量的比重看,兰州的经济是衰退的,并且这种衰退是从改革开放至今的衰退。从发展条件来看,兰州的发展条件最好,却发展最慢,而出现这种衰退的情况最早。这从2010年兰州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8%到现在的27%足以说明。兰州作为甘肃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科教中心、人才中心,出现这种比重严重下降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李含琳教授分析,导致这种比重的大幅度下降,最主要的问题是区域发展战略定位问题。国家将兰州定位为重化工基地和科研基地,兰州就应该按照国家的规划将工业做好,而现在的状况是,兰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走了不少弯路,将兰州建成国际商贸中心,战略定位的偏移,致使“一五”、“二五”时期兰州的12个重大工业项目仅存1个,“四五”“五五”时期国家布局的一些重大项目到现在很少再看得见。1953年—1978年这26年间,国家给予兰州的重大项目到目前延续下来的10%都不到,而新兴工业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基础,能够承接产业延续和经济支撑的新型工业结构没有形成所导致的状况。
这就是兰州为什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比重一直下滑的主要原因。
虽然这是兰州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不可避免的方向有所偏离,但兰州作为西北地区的战略中枢,基础有,布局更有。新时期谋划新布局,这是兰州西部大开发十五年来的战略调整和经济转型。
重振工业的兰州新区
虽然兰州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长子”风范,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西部大开发十五年的经济洗礼,也经历了战略定位转移的伤痛,这些无疑为兰州的下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进入新世纪,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下,兰州重新谋划新的战略布局,兰州新区应运而生,这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新的变化会有新的结果,从2010年开始,也就是“十二五”以来,兰州的经济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这些新的变化集聚的能量还非常小。虽然这都是最初的表现,但兰州新区为兰州重振工业勾画出了亮丽的前景和未来,这无疑将成为兰州经济的新增长极。
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今年以来捷报频频,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的首发、综合保税区的挂牌成立……等等,国家给予了兰州新区诸多的鼓励和希望,兰州新区担负着重振兰州工业的希望,跨过阻碍,踏上征程。
笔者了解到,截至目前,3年多前还是一张白纸的兰州新区,累计引进项目305个,总投资387。亿元。尤其是2014年以来,面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兰州新区逆势上扬,不仅实现了在高位上的稳定增长,也释放出了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
2014年,兰廾0新区完成生产总值95亿元,同比增长33.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4.2亿元,同比增长44.3%;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04亿,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0亿元,占兰州全市的34%,全年引进项目85个,总投资1240.5亿元;累计引进项目305个,总投资3870亿元。
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完成生产总值47.6亿元,增长1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04亿元,增长24.05%;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19亿元,增长56.8%,经济增速位于省市前列。完成各类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5.54亿元,增长17.13%,新引进重大项目52个,总投资656.54亿元,这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为新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对外开放方面,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全力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并围绕电子信息、外贸物流等产业引进16个项目,开通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实现进出口总额2.17亿元。
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兰州新区经过短短三年多的发展、布局,俨然已成为兰州乃至甘肃最具活力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不仅是兰州重振工业的希望,更是甘肃对外开放的前沿,同时也是兰州、甘肃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实现向西向东开放的桥梁和引领。
除此之外,“十二五”以来,兰州有两个国家批复的开发区,分别为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分别实现生产总值185.22亿元和182.95亿元。另外,兰州还有三个省级工业园区和十几个市级工业园区,这些经济区和工业园区有力地支撑了兰州的经济发展,也是兰州重振工业的力量和基石。
“四版规划”兰州新布局
1954年,41岁的任震英主持编制了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构建出日后数十年兰州城市发展的蓝图,也成为了国家建委批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我们要把兰州市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这位毕生致力兰州城市建设的规划大师说。
60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中国从当时的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兰州也由那座主城区仅有15.75平方公里的小城,成长为坐拥400万人口的中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
2015年7月,兰州市第四版总体规划正式通过“国检”,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版至现行的第四版,兰州城市总体规划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其中第一版是“分区布局、组团发展”,第二版是“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衡发展”,第三版是“一河两城、均衡发展”,第四版则是“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双城五带多点”。
对兰州未来的发展前景而言,第四版总体规划无疑出现了质的飞跃。前三版规划所划定的主城区,均在沿河两岸的盆地中,城市发展受限南北两山的约束。而第四版的最大亮点就是双城结构,第一次把城市发展的脚步迈出了盆地河谷。
“四版规划”无疑是对兰州发展的传承和飞跃,更明确的提出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将兰州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让其真正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这一规划合理调整了城市性质、拓展了城市规划区范围、加强了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了城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善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并且将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0.9平方米,形成“双城五带多片区”的空间结构。
事实上,无论是打造“副城”兰州新区,还是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其目的都是对城市空间及功能进行更加精准的布局。长久以来,不少人总是习惯性的认为,一座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与其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建筑密度成正比。但现实中,这个数字却绝非越大越好。
“四版规划”显然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规避经济高速发展中带来的种种问题,让兰州的空间布局更加全面,合理和完善。
如今,四版规划的期限已然近半,而在这段时间里,兰州市早已开始着手城市的扩张和疏解,包括大规模开发建设兰州新区,建设小城镇,建设轨道交通和南北环城立体交通,工业企业和批发市场出城入园等等,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随着兰州市第四版总体规划正式通过“国检”,上升至国家层面,四版规划构建的美好蓝图也正在逐步实现。在精准的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战略下,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兰州,正在大步迈向美好的未来。
黄河文化铸就兰州名片
站在兰州的兰山之巅,鸟瞰市貌,在群楼广厦之间飘逸着一条舒缓的丝带,是它造就了兰州谷地,使得两山之间这座东西狭长的城市充满了神秘和梦幻般的色彩。这就是黄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么贪婪的拥着母亲河,在整个中国,独一无二。兰州也是当之无愧的黄河之都。
百里黄河风情线,蜿蜒曲折,不见首尾,是一条绿色走廊的长龙。它讲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讲求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统一,堪称兰州的“外滩”,也成了兰州新的代名词。